《血腥的帝国——史上最强英雄彪悍登场,追忆那段热血沸腾的光辉岁月》
第51节

作者: 独孤飞骏
收藏本书TXT下载
  史万岁同样功勋卓著,被封为京城禁卫军副统领,地位仅次于虞庆则。比起普通武职来,这个职位要重要得多。
  杨素和史万岁这对平叛搭档,非常奇特,因为他们两个有着几乎截然相反的带兵特色。
  日期:2014-10-25 21:03:51
  五十五、杨素战法
  史万岁是一个战斗值奇高的猛人,武艺精湛、勇不可当。在战场上,他从来都是一马当先,率领手下将士左冲右突,不管三七二十一,一阵狂冲猛砍,打的对方毫无还手之力。而且他也不玩什么花样、搞什么战法,就是实打实的硬拼。何况,你要真让他搞什么阴谋诡计,他还真的不会。

  而他带兵更有意思,从来不考虑天气、地形什么的,而是走到哪里算哪里,走到哪里在哪里扎营。手下的士兵更夸张,既不用排什么整齐的队伍,也不用走什么正步,稀稀落落的,怎么看都不像是一支军队。但就是这么一支军队,却有着令人咂舌的战绩:百战百胜!
  这是因为他们有一个特殊的首领:史万岁。
  这个首领和他们同甘共苦,从来不搞什么特殊,也从来不摆什么官架子,完全把士兵们当作自家人,甚至比自家人都亲。正因为如此,大家都乐意为其赴死,每次打仗,士兵们都奋勇争先、无所畏惧,所以基本上都是所向披靡。
  看到这里,你应该想到了一位汉朝名将:李广。没错,这个史万岁简直就是李广2.0,不管是带兵风格还是个人性格,都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不过,他与李广也有不同,因为“李广难封”,而史万岁却是做到了大官。当然,比起李广来,他还是有所不及的(后有述)。
  杨素却恰恰相反。
  这条“眼镜蛇”是个虔诚的“目的至上”者,所有的东西包括人的性命,对于他来说,都不过是一枚达到目的的棋子而已。战争胜利就可以建立军功,有了军功就可以得到更大的荣誉,就可以拥有更大的权力。所以,他必须要保证战争取得胜利。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对手下的将士非常严厉,近乎变态的严厉,只要稍有过错,就会立即被斩首,没有任何通融的余地。更狠的是,每次将要临阵对敌时,他就会故意挑选一些有过错的人,然后予以斩杀,少则十几人,多的时候竟然达到了一百多人。别人看着那满地的鲜血和人头,吓得几乎尿裤子,而这个变态的家伙却谈笑风生。想想当时的情景,我身上直起鸡皮疙瘩。
  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杨素发明了独属于他自己的“杨素战法”。大家不要以为这种战法有多么高明,说出来绝对吓你一跳,保管你这辈子再也不愿去当兵。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两军相对时,先命令一二百人奔赴敌阵,若陷阵则大奖,如若不能而退回,不论多少,皆杀;很显然,一二百人怎么可能冲破敌阵呢,这些人就是白白去送死的;接着,他又令二三百人冲向敌阵,如前法;如果还不能陷阵,就四五百人往前冲;如果还不能陷阵,依此类推,直到攻破敌阵。
  我的妈呀!这是打仗吗?这不是拿着人命在玩吗?不过,这种方法还真是取得了奇效,因为它激发出了人的内在潜能。由于士兵们知道自己往前是死、往后也是死,所以都拼了命的往前进,毕竟往前进还能有那么一丁点机会。
  这种打法把敌人也搞懵了,“横的怕不要命的”,一看对方如此玩命,自己立马从心理上就锉了。所以,杨素这个狠毒的“眼镜蛇”凭借着这种恶心的战法,竟然是战无不胜,为他挣得了无数的战功和荣誉。
  从这个家伙身上,我们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一句话:一将功成万骨枯!说句不好听的,这种战法只有禽兽才会用的出来。但不论我们怎么批评,他的目的达到了。
  照这样下去,谁愿意跟着这条“眼镜蛇”呀?你还别说,愿意跟着他、愿意为他去死的人还真的是很多。原因很简单,杨素虽然狠毒,却并不吝啬;而他奖励战功之慷慨,简直让其它部队的士兵嫉妒。在他手下干活的人,只要是获得战功,不管大小,他都会让人登记在册,等战斗完成,必定加以重赏。玩命是不值,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看着那些白花花的银子,大家也就认了。
  不过,百密终有一疏,当江南平叛结束奖励战功的时候,杨素还是落下了一个人,当然不是故意的,这个被落下的倒霉蛋就是麦铁杖。这位老兄非常有意思,当得知自己没有任何封赏后,他没有任何怨言,也不当面争辩(他也不敢),而是采取了一个极有趣的举动。
  大军凯旋回京的路上,他一直不离杨素左右,牵牵马、喂喂草啥的,而且晚上也和杨素住一个驿馆。杨素每天都能看到这个家伙,就觉得有点奇怪,于是便问了问周围的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忘记封赏这个奇人。估计杨素自己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就直接上奏皇帝杨坚,要求给予一个大的封赏。杨坚一听麦铁杖的奇闻异事,也颇有兴趣,就封了他一个不大不小的官。从一个盗贼到一名侦察兵,到现在的中层干部,麦铁杖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一大飞跃。

  可惜的是,咱们的麦铁杖什么都行,就是不会读书识字,干了几天,实在干不下去,只好乖乖地卸职让贤,又做回了一名普通老百姓(有御史弹劾,杨坚也没办法)。看到了吧,这就是不读书的恶果。

  人生如此大起大落,也只有在不同凡响的人身上才会发生,要是咱们普通人,估计早就上吊自杀了。不过,猛人终归是猛人,是不会就此老死乡野的。
  慢慢等着吧,麦铁杖,会有人赏识你的。
  日期:2014-10-25 21:12:51
  五十六、结党风波

  在进行接下来的叙述之前,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隋朝中央的权力构成(前有述,但比较简略)。
  跟后世的情况差不多,隋朝的中央机关也是由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组成的。其中,执行机构是尚书省,其头目叫做尚书左右仆射(国务院正副总理);决策机构是内史省和门下省,其头目分别为内史令和纳言;监督机构是御史台。这些官职中,内史令相当于内阁首辅,握有话语权,对皇帝的言语产生重大影响,而尚书左右仆射则主要负责干事,握有行政大权。
  从明朝的历史来看,内阁首辅是权力最大的职位,不仅握有话语权,而且拥有行政权,最能得到皇帝的信任,因而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但在隋朝,情况不太一样。内阁首辅虽然也是皇帝的亲信,但是其权力只是限于出谋划策,并没有什么行政权,也就是说,隋朝时期的内阁首辅还只是一个“师爷”的身份;相反,尚书左右仆射则不仅拥有行政大权,而且还是皇帝的亲信,对皇帝的话语同样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尚书左右仆射实为事实上的正副宰相,比内阁首辅的权力大得多。

  理解了这些常识,理解了这些官职权力的大小,我们就可以明白隋朝权力斗争的缘由了。
  另外,隋朝时期,战争是社会的主旋律,内战、战突厥、平陈之役、平叛,几乎没有消停的日子。在这样特殊的时期,什么样的人升迁更快?什么样的人最受欢迎?什么样的人最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毫无疑问,战功卓著的人。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绝大多数的隋朝官吏都或多或少的拥有一点战功,比如高颎、杨素、虞庆则等等,即便是辛公义这样的文官,也曾经到战场上历练过。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