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腥的帝国——史上最强英雄彪悍登场,追忆那段热血沸腾的光辉岁月》
第44节

作者: 独孤飞骏
收藏本书TXT下载

  所以,我们可以下结论:韩擒虎的功劳要高于贺若弼。其实,两个人各有千秋,都为平陈之役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根本没有必要去争。而两个人的这种斤斤计较的妇人心态,反而成为历史上一段笑柄,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
  这两个人非常搞笑,自己的事情刚闹完,就又去嘲笑别人了,尤其是韩擒虎。他们嘲笑的这个人就是周罗睺。
  水军统帅杨素去中央做纳言了,那就要重新选一名水军将领,杨坚把目光投向了周罗睺。这位原南陈水军主帅很感意外,随即做出了表态:“臣受南陈厚待,本朝沦亡却没有什么节操可言;现在得到宽大免死,已经是陛下的恩赐了,还敢奢望什么富贵?”不过,这终究只是做做姿态,没多久他就接受了任命,成为大隋的水军统帅。
  韩擒虎嘲笑他说:“不知道随机应变,要是早点投降,官位会更高。”
  周罗睺也不甘示弱,反唇相讥道:“从前在江南经常听到对您的美好评价,称颂您是大义之士。现在听到您说的话,真使我感到失望。”“阎罗王”碰了一鼻子灰,灰溜溜地离开了。
  话又说回来,大家也不要过多苛责贺若弼与韩擒虎这两位活宝,毕竟人都是有缺点的嘛!事实上,褪去身上的光环,他们与我们普通人离得更近,也更有亲切感。我总有一种模糊的感觉:高颎是一个神,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神。
  还有一个人,估计大家都快要把他给忘记了,这个人就是已经好久没有露面的李德林。这位堪比萧何的猛人,在平陈之役中毫无作为,不是他不想作为,而是杨坚没有给他机会。“一山不容二虎”,高颎和李德林都乃人中之龙,都是世间少有的奇人。但是,两个人却多少有一些互相嫉妒,虽然不是特别明显。
  苏威进入中央决策层后,分了高颎部分权力。但是,这个家伙不是书呆子,他看出了高颎和杨坚的那种铁哥们关系,于是非常识时务地站在了高颎一边,只要高颎和李德林发生分歧,一般都会支持高颎。同时,高颎也尽力支持苏威,与这个自己推荐上来的同僚结成了统一战线,共同对付李德林。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是江湖。一代猛人高颎和李德林也未能免俗。不过,他们都是正人君子,并没有发生你死我活的争斗,一般都是以大局为重,很少发生正面冲突。但是,一场“修改法律”风波,将三个人的裂痕推到了历史前台。

  由于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太快,所以留下了很多各式各样的法律。隋朝刚建国时,曾经大力修订过法律,但总归还是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苏威看到了这一问题所在,于是就向杨坚提出修改法律。这是为国家着想,是无可厚非的,但这个家伙太急于表现,没有一个通盘的考虑,而是发现一处修改一处。李德林看到了这样做的弊端,认为修改法律是严肃的事情,哪有如此频繁的道理,于是坚决反对苏威的做法。

  很显然,李德林的意见是正确的。法律确实不能随便改,而且不能频繁的改。但高颎却极力支持苏威,不仅如此,还在杨坚面前诋毁李德林,说他固执己见、不可理喻。杨坚本来就对李德林有些不满(“力荐事件”:力荐杨坚不要诛杀宇文家族),经高颎这么一挑拨,就更加不满了。
  李德林也是个直心眼的人,非要坚持己见,对杨坚说道:“政令不一、朝成暮毁,深非帝王设法之义。如果非要那么做,必致天下纷乱。”这不是把我比喻成王莽吗?杨坚听了后非常气愤,差点当场大骂。从此之后,对李德林更加疏远,基本上不再听从他的意见。就这样,李德林被高颎和苏威架空了。
  “隋初三叉戟”由原先的相对平衡,逐渐演化为高颎一支独大,平陈之役也就自然没李德林的份儿了。
  后来,李德林和杨坚的关系越来越差。而李德林也不注意改善君臣关系,多次在朝廷上和杨坚对着干。最后,被杨坚赶出了中央,到地方上任职去了,官职为省长。他的位子空出来了,另一个猛人立马就填上了。
  日期:2014-10-21 20:17:05
  四十八、梦幻组合2.0
  随着统一大业的完成,隋朝权力中枢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杨素进入中央决策层,李德林离开中央决策层。恐怕连高颎自己都不会预料到,这个新晋同僚将会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对手。
  “隋初三叉戟”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光荣的解散,这也昭示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隋朝中期。
  李德林非常不情愿地离开了,离开了他曾经为之奋战的地方、他曾经为之奋战的人。杨坚做得很决绝,甚至没有任何的挽留。对于杨坚这个标准的政治家来说,李德林已经没有什么价值了,留在这里只能是给自己增加麻烦。你不是老在朝廷上顶撞我吗?看你以后还怎么顶撞。虽然你也为我大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现在你却不知自重,是你自找的。这是杨坚内心的真实想法,也表明他和李德林的关系就此彻底决裂。其实,没过多久,苏威的那些修改法律的意见就被证明是错误的,但是杨坚却没有再想起有一个人曾经向自己进谏过,而那个人就是自己曾经的朋友李德林。

  客观地说,李德林的离开有其自身性格上的原因,也有高颎、苏威等人的推波助澜,但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杨坚。一个人取得的成功越多,就会越发自信,而这种自信就会慢慢演化为一种东西:自满。自满多了,就会对别人的意见产生抵触情绪,而这种情绪是无意中流露出来的,他本人是不察觉的。现在的杨坚已经开始有这种倾向了,自满已经开始逐渐侵占他的脑子,而对李德林的疏远乃至逐出中央,就是他抵触情绪的表现。

  不得不悲观地说,那个内战时期、战突厥时期、南征时期纳谏如流的杨坚已经和我们渐行渐远了,而一个刚愎自用的杨坚已经慢慢浮出了水面。
  不过,大家不用过于担心,此时的杨坚还并非不可理喻,还是明事理的。平陈之役后,有很多朝臣以拍马屁的口吻劝杨坚去封禅泰山;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并不是哪个皇帝都能有资格的。但杨坚并没有脑袋进水,他知道这样做的害处,秦始皇不就是因为这个而搞得举国怨恨吗?所以他果决地拒绝了这批人的马屁,并把这些人狠狠地骂了一顿:“怎可因灭掉一个小国,就夸说天下太平?以微德而封禅名山,以虚辞去祭告上天,非我愿也。若有再敢言者,重罚”

  这就是咱们的杨坚,虽然他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但是他的本质依然没变,依然还是那么的睿智和清醒。另外,有高颎的辅佐,我们还是应该对他放心的。
  李德林到地方任职后,并没有因此对杨坚抱有怨恨、自暴自弃,而是积极地发挥自己的才智,将所属地方治理的井井有条。还有一点让我们非常感叹地是,他虽然担任了这么多年朝廷要职,却并没有丢掉手中那支笔,在任职的间隙,一直都是笔耕不辍,甚至还做着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编著《齐史》。这让我想到了1200多年后的林则徐,这也是一个从高位上被贬下来的人。他们属于同一类人,都选择了同样的人生道路:积极入世,尽职尽责。在他们眼中,不管是朝廷要职,还是边远小官,他们都无怨无悔,都把这些当成是自己的人生舞台,尽全力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