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腥的帝国——史上最强英雄彪悍登场,追忆那段热血沸腾的光辉岁月》
第33节

作者: 独孤飞骏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进行这场大战之前,我们有必要知道双方的实力对比,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这场战争会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进行,甚至是以一种十分搞笑的方式进行。
  隋朝:杨坚励精图治,“三叉戟”廉洁高效,君臣上下齐心,经济飞速发展;
  占有长江以北以及四川等广大地区,府兵制、均田制推行的有声有色;
  领兵大将们身经百战,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

  士兵数量:可以动员起50多万军队,主要以陆军为主,战斗力非常强,在当时的世界上应该是罕有匹敌(西方正是东罗马帝国时期,国力尚可,但军队战斗力大大下降,对外基本采取守势)。
  劣势:虽有杨素训练水军,但是水军依然是弱项;长江天堑不容易跨过;如果不能克服这两个弱点,极有可能重复一代枭雄苻坚的老路。
  南陈:陈叔宝和诸亲信大臣天天玩乐、不理政事,贪污腐败横行,对老百姓拼命压榨勒索,经济几乎停滞(也有隋朝的功劳);
  占有长江以南地区,主要是苏南和浙江地区,地域比较狭小;
  领兵大将们在“牛皮大王”孔范的折腾下,已经全无战意。
  士兵数量:大概有20万,陆军不值一提,水军战斗力很强。
  优势:水军数量和战斗力都是强项;拥有长江天堑;如果充分发挥这两点优势,拼力死战,这场战争的胜负仍未可知。

  从概率上来说,这是一场一边倒的战争。但是,战争从来不以概率论输赢,否则,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赢家早就该换了。任何一个微小的、没有考虑到的因素,都有可能改变战争的最后结局,这也是战争的最大魅力所在。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能轻敌,都不能犯苻坚那样的错误,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杨坚与众大臣商定了一套周密的作战方略。
  这套方略可以用八个字来表述:全面出击,重点突破。
  具体来说就是:在绵延数千里的长江沿线上,同时发动攻击,使得敌人顾此失彼,这属于全面出击。在长江上游和下游布置精兵,如果敌人在上游集结重兵,那么我方就可以在下游突破敌军防线;如果敌人在下游集结重兵,那么我方就可以顺江东下,一举而平;这属于重点突破。
  这套方略很简单,但是却需要一系列非常重要的因素作为保障。
  首先,就是士兵数量要足够多、人员配备要足够齐整。长江沿线绵延数千里,没有足够的士兵,就无法做到同时发起有效地攻击,也就谈不上让敌人顾此失彼了,为了达到这一作战目的,杨坚动员了52万士兵,几乎是倾全国之兵。光有士兵仍然不够,如果缺乏优秀的领兵大将就只会是一团散沙,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杨坚配备了90名领兵大将,这些将领都曾经历过战争,经验极为丰富。做一下数学运算,平均一名大将只需带领6000人,是一种非常合理的搭配。

  其次,要有完善的后勤供应。52万人的大军,仅仅吃饭一项就要耗费大量粮食,咱们可以简单计算一下:按照每人一天4个馒头计算,一个星期下来就要吃掉1500万个馒头(隋唐时期人们的主食是“饼”);1500万个啊,堆起来像一座山一样,这才是仅仅一个星期。如果后勤跟不上,这52万人极有可能瞬间崩溃,谁愿意饿着肚子打仗。
  史书上并没有记载谁完成的这个任务,按照我的推测,苏威的嫌疑最大;他当时的职位正是户部尚书,而且还在内阁中任要职,这个任务也只能由他来完成了。说实话,这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任务,干得好,领导不会夸奖,因为属于职责范围之内,但是如果干不好,那可就成千古罪人了。正如在足球场上,前锋和中场核心固然风光,但是也同样缺不了中后卫这样专干脏活累活的球员。苏威就是那个后卫,而且是那个最优秀的后卫,后来的战况表明,后勤系统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再者,要有完善的指挥和协调机制。90个领兵大将、后勤系统、情报系统,再加上各种辅助机构,如果没有高效的指挥和协调机制,必定会一片混乱、各自为政。杨坚也看到了这一问题所在,于是设置了一个前敌指挥机构:淮南行省。任命他的二儿子杨广为前敌总指挥,并任命自己的老朋友高颎为长史(类似于监军)。如果你够聪明,应该已经看出来了,杨广只是一个摆设,真正具有决断大权的是高颎。

  这位天下第一谋士也不负杨坚所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杰出才能,处置调度,有条不紊,各种命令源源不断地从指挥部发出去,几乎没有什么错误,绝对正宗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这么叙述,你可能没有什么感性印象,我可以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有没有独挡一面做过一些事情,即使是组织班级学生出游也行。如果你做过这类事情,就会明白,独挡一面是多么的难,就单单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就够你受得了。而高颎管理如此庞大的军事事务、协调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竟然可以如此从容、如此高效,可见其能力之强。

  日期:2014-10-19 19:58:15
  三十六、南征(四)
  从在战突厥时布下贺若弼和韩擒虎这俩棋子,一直到散发30万份“陈叔宝二十大罪状”,杨坚做了最充足的准备。

  一切已经就绪,行动吧!
  于是乎,在东连大海、西到四川的广大地域内,战旗飘飘,战船扬帆,52万大军浩浩荡荡向前推进,其壮观场面堪比冷兵器时代任何一支出征的军队。其中有三路大军最为耀眼,分别是:从重庆出发的杨素、从扬州出发的贺若弼和从合肥出发的韩擒虎。
  经过两个星期左右的行军,各路兵马均到达指定地点。
  首先与对方接战的是杨素的水军。
  隋朝52万大军浩浩荡荡向自己家门口杀来,陈后主难道就不知道?你还别觉得奇怪,虽然全天下人都知道了,但这位老兄还真是不知道。

  原因很简单,都是他的那帮铁哥们干的好事。
  应该说,南陈的前线将士们还是很负责任的,当他们得知隋军的行动后,立即向朝廷奏报,而且是接连不断,估计是一日数百封告急文书。可惜,这些前线情报都落在了施文庆和沈客卿手里(这俩家伙自从收税成功,已升级为内阁成员)。这两位老兄颇有点舍己忘人的国际主义精神,非常替陈叔宝着想,为了让自己的主子能玩的更舒服,同时也为了体现报喜不报忧的高尚品格,他们果断地把这些情报都都丢进了垃圾桶。

  于是,在南陈朝廷出现了极其诡异的一幕:前线火急火燎,皇宫一片笙歌艳舞。
  这些都是小儿科,更有意思的还在后头。为了庆贺即将到来的新年(当时已是588年的年尾),增加些气势和乐趣,炫耀下自己的文治武功,陈叔宝非常聪明地把防守长江的水军主力调回了秦淮河。结果,原本应该在长江上巡游的战船,都跑到秦淮河上供人参观了,剩下的都是些老弱病残,而且还没有战船。

  如果再没人叫醒张丽华身边的陈叔宝,那就真的是“死到临头还在做着春梦”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