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秘史之最终对决》
第14节

作者: xajh2001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2-03 18:35:26
  公孙衍带领联军直扑秦国的门户函谷关,他充满了信心,舆论普遍认为他比张仪强,只要他能够再打败秦国一次,这个结论就是板上钉钉了。由于楚国和燕国投了支持票,联军不仅打着三晋国家的旗号,还把楚国和燕国的旗号也打上了来吓唬秦国,实际上这两个国家连一个兵都没有出。公孙衍的真正盟友不是楚国,燕国,而是一个叫做义渠的不为人知的小国。
  义渠是秦国边上的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国家,它和秦国之间不断发生摩擦和战争,矛盾很大。公孙衍的使者到达义渠后获得了热烈欢迎,双方很快达成共同对付秦国的协定。可是有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义渠位于秦国西北方,它和三晋国家之间被秦国完全隔开,使者往来一趟都是又危险又费时费力,战争开始后双方怎样才能及时,有效的互相配合行动呢?
  日期:2015-02-03 21:21:39

  公孙衍想了一个办法,他的使者告诉义渠人,平时秦国总是不断的欺负你们,攻打你们,对你们不理不睬就算是很好的态度,但是到了将来的某个时刻,它会突然变得很友善,对你们又说好话,又送礼物的,这是因为我们正在和秦国交战,这个时刻你们就可以出兵了,你们在西边,我们在东边,一起夹击秦国。义渠人是直肠子,一听到这个办法就满口答应,好,就这么办。
  公孙衍还是有些聪明劲,可惜改变不了大局。后来的战争进程证明,联盟选择先发制人,主动出击的策略是个错误,选择秦国作为攻击目标也是个错误,秦国的地形一点也不适合三晋联军发挥它人数众多的优势。秦国把它的军队都集中在函谷关后面,等到联军在函谷关前面的狭窄山路上挤成一团的时候,秦军出其不意的冲出来,连续发动猛烈攻击,把联军打的溃不成军,一败涂地。
  日期:2015-02-03 23:25:11
  反而是另一边的义渠国取得了一些战绩,秦国根本没想到义渠也会加入战争,它的后方疏于防范,结果义渠一路上势如破竹的打到李帛,秦国被吓出一身冷汗。算计周密的张仪这次漏算了吗?是的。这些年来,秦国曾经多次进攻义渠,而且义渠也称臣了,屈服了,张仪认为义渠是个小国,它的实力和秦国相差悬殊,应该不敢再乱说乱动了。没想到出身戎狄的义渠和那些瞻前顾后的华夏诸侯国做事风格不一样, 它敢于孤注一掷,把全部本钱押上赌一把,也不怕这把赌输后从此落得个倾家荡产的下场。不得不承认,在义渠国的问题上,公孙衍赢了张仪一招。

  函谷关战役结束后,各方都偃旗息鼓,渡过了一个很长的相安无事的休战期。联盟学乖了,三个国家的军队被秦国一个国家打的大败,它认识到自己的实力可能没有预估的那么强,所以它开始收缩防守,不再挑起事端。而秦国和齐国也没有什么后续动作,齐国的想法是,遭到攻击的秦国应该还会采取一些报复行动,它可以继续做渔翁,捡便宜。秦国当然不干,它对齐国的心思一清二楚,尽管秦国和齐国没有结盟,但是打垮新三晋联盟是齐国必须完成的任务,它理应是这场战争大戏的主角,至少也是主角之一,却一直装成是来看戏的,好像正在发生的事情和它无关一样。实际上函谷关战役期间就是齐国出兵的恰当时机,它的正确做法是在同一时刻发起进攻,让联盟两面受敌,可是它就在那里眼睁睁的看着,什么都没有做。

  日期:2015-02-04 23:29:46
  秦国感觉愤愤不平,函谷关的时候秦国是没有办法,现在齐国还在想着把秦国当做冤大头继续用下去,它的算盘打的也未免太精明了吧?本钱它想一点不出, 最后的好处它可以照单全收,天底下有这样的道理吗?齐国必须完成打垮新三晋联盟的任务,这一点秦国是知道的。秦国也必须完成打垮新三晋联盟的任务,这一点齐国却不知道,如果两国比试谁耐不住性子先出手,应该是秦国占上风才对。所以,手里握有底牌的秦国决定就这样等下去,和齐国比一比谁的耐心更好。

  果然,在这场耐心比赛中输掉的是齐国,但它算是很沉的住气,一直等到了第二年,前317年,它终于得出结论,秦国比原来想象的更精明一些,没有可能再占它的便宜,只能自己动手了,这才姗姗来迟的调动军队开始攻击联盟,这就是观泽之战。在秦国先动手的情况下,齐国多半会按兵不动,但是在齐国先动手的情况下,秦国却迅速采取行动,它一点时间都不浪费,马上出动大军对联盟发起猛攻。齐国选择的攻击地点在北线的观泽,秦国则把攻击地点选择在南线的修鱼,这样可以迫使联盟同一时间在相距遥远的两个地方分散兵力迎敌。

  日期:2015-02-05 21:32:57
  秦国用自己的方式给齐国展示了什么才叫做协调一致,互相配合的军事行动,同时也用自己的方式给魏国展示了什么才叫做秦国给予对手的沉重打击,修鱼之战秦国大获全胜,斩首八万二千,俘虏韩将申差,赵公子渴和韩太子奂逃离战场。有一点请注意,通过秦国方面留下的修鱼之战的资料,我们基本上可以确定公孙衍不在修鱼。修鱼之战是一场规模很大的重要战役,联军主将却不在现场指挥,怎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在其他的地方同时也在发生一场非常重要的战役,需要公孙衍亲自指挥,他被牵制住了,没有办法分身前往修鱼。显然,这个地方只能是观泽。

  和观泽之战有关的资料比较缺乏,史书中记载,参战的一方是赵国和魏国的军队,另一方是齐国和宋国的军队。现在我们可以判断,观泽之战中指挥赵魏联军的很可能是公孙衍,指挥齐宋联军的是谁呢?很可能是匡章,齐宣王时代齐国的所有重要战役都是他指挥的。宋国号称“五千乘之劲宋”,在所有的千乘之国中它是最强的一个,被公认为七雄之外的第一强国,它和齐国组成的联军是一只实力雄厚的军队。可见,公孙衍在观泽面对着的敌人非常难对付,阵容非常强大,观泽之战是一场关系着联盟前途命运的大战,不容有失,赶到观泽后不久,公孙衍又听到了秦国在修鱼开战的消息,他选择继续留在观泽,全力迎战齐宋联军,而不是临时前往修鱼,这是一个合情合理的决定。

  日期:2015-02-05 23:19:40
  根据以上理由,我猜测,由于秦国采取了果断行动,在没有事先沟通的情况下,它和齐国形成了事实上的默契配合与联手出击,观泽之战和修鱼之战几乎是发生在同一时间的两场战役,观泽之战的开战时间略早一点。在修鱼,联盟遭遇惨败,承受损失的主要是韩国人,在观泽,联盟也遭遇了惨败,承受损失的是赵国人和魏国人。
  史书中只记载了观泽之战的结果是联盟一方失败,凭什么我认为它失败的程度和修鱼一样惨重呢?有两个理由,一,观泽之战结束后,齐国统计了赵国在这场战役中的损失,再大致估算了一下赵国在函谷关战役中的损失,把两者加在一起,它得出一个结论,削弱赵国的任务已经完成了,现在它可以开始执行战略计划的下一个步骤。二,战后不久,魏国就完全失去了信心,它决定举手投降,解散新三晋联盟。相对秦国,联盟怎么说也拥有三比一的数量优势,如果联盟只遭受过来自秦国的两次沉重打击,而一次都没有遭受过来自齐国的沉重打击,它应该还有希望再支撑一段时间,还有机会和秦国周旋一二的,很难想象它会就此轻易的作出这样令人痛心的一个决定。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