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隋:一个不堪重负的流星王朝(全景式解读大隋帝国的勃兴和速亡)》
第19节

作者: 司马子上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2-22 18:51:48
  =====================正文=====================
  第三章 武帝新政 北齐内乱
  23、厉行新政

  在解决了宇文护残余势力的善后工作之后,宇文邕开始马不停蹄地进入到了他的皇帝工作之中。
  过去的十二年里,宇文邕无时无刻不在期待着这一天,他要做皇帝,他要做一个励精图治、勤政爱民的好皇帝,他要做一番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
  宇文邕亲政之后,他所做的工作,我们分别从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外交四个方面来进行归纳。
  (一)经济方面。
  首先、释放奴婢。宇文邕亲政当年便下诏:“江陵所获俘虏充官口者, 悉免为民。”宇文泰当年曾经把南方梁朝的江陵收入囊中,西魏的国土面积迅速增加,但是户口数却并未随之增长。原因是江陵的大量人口,全都作为战争俘虏,被押解到了关中,沦为了奴婢。大量人口沦为奴婢,这无疑束缚了生产力,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矛盾,加剧了胡汉的民族矛盾。宇文邕显然看到了这一点,于是果断下令凡是在江陵之战后沦为奴婢的,一律赦免。

  紧接着,建德二年,宇文邕再一次下诏释放奴婢,这一次范围更广,凡是河南诸州的百姓,被北齐掳掠为奴婢的,不问官私,一律赦免。这样一来,国家的户口数开始增加,人多了自然好办事,一来发展了生产力,二来增加了国家财政税收,同时也缓和了社会矛盾、民族矛盾。
  当然,宇文邕还不忘解决“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宇文邕要求,各个州县的长官,都应该督促农业生产,不要延误了农时,甚至要求各级官吏亲自带领农民耕种。就连宇文邕自己,也要下地,也扛过榔头,也拉过犁,这叫做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宇文邕也特别体谅老百姓,如果遇到灾荒,也要减免租赋,赈济灾民。同时,宇文邕也下令引用黄河水,发展水利,灌溉关中平原。
  另外,宇文邕也特别提倡节俭,对自己非常自律,吃穿用度,都非常简朴,从不奢靡浪费,不仅不大兴土木,甚至还要把很多没用的宫殿建筑,全部拆毁,以节约耕地。我们引用一段史书的记载:“身衣布袍, 寝布被, 无金宝之饰, 诸宫殿华绮者, 皆撤毁之, 改为土阶数尺, 不施护棋。其雕文刻镂, 锦绣纂组, 一皆禁断。后宫缤御, 不过十余人。”
  这是宇文邕对自己的节俭要求,对自己的臣民和百姓,同样如此。宇文邕多次颁布节俭诏,要求各级官吏,以及百姓,无论饮食用度,无论婚丧嫁娶,都应该节俭为宜,严禁地方向中央上贡奢侈贡品。
  (二)军事方面。
  周武帝宇文邕刚一亲政,便召集众多高级将领,进行讲武,以及大阅兵,检验军队,严格纪律,组织大量军事演练,以此对军队进行整训。
  而在军事方面,最重要的变革,是在对府兵制的改革上。
  宇文泰之时,创建了府兵制,国家最高军事指挥权,分别掌握在几大柱国手中,他们各成体系。西魏的时候,皇帝是傀儡,以宇文泰为首的几个将军掌握军事权力,且相互制约,这并无问题,但是现在皇帝已经不是傀儡了,宇文邕成了真正的天子,那么,这一军事结构就对皇权形成了致命的威胁。

  于是,宇文邕下诏:“改诸军军士并为侍官”。这条诏令明确表示,所以的兵士,你们服从的不再是自己的长官了,而是皇帝本人,所有的军事调遣,都归皇帝所有,皇帝是唯一的最高统帅。
  紧接着,宇文邕又颁布了第二条诏令:“募百姓充之, 除其县籍, 是后夏人半为兵矣。”一来大规模的增加了兵源,军事数量明显增长,二来招兵的范围不再局限于鲜卑胡人以及那些关中豪强。汉人武装,在军队中的比例不断扩大,汉人成为了军队的主力,这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胡汉的民族矛盾,曾经那些被打压的汉人开始翻身从军,进而影响当时的国家政治,这无疑是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举措。

  (本节未完待续)
  日期:2014-02-23 18:26:38
  (接上文)
  (三)思想文化方面。
  这一方面,最重要的举措,其实就是两个字——灭佛。
  宇文邕亲政当年,曾经多次召集群臣百官,以及大量儒生、道士、和尚,召开宗教信仰大会。在大会上,举行了激烈的辩论,争论诸教的优劣。最后,宇文邕对儒释道三教进行了排序,“以儒教为先, 道教为次, 佛教为后。”到了建德三年,周武帝宇文邕正式下诏,灭佛。
  南北朝时期,是一个佛教鼎盛的时期,比如著名的梁武帝,多次舍身佛寺,大臣们只能用钱去赎买皇帝。而杜牧的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更是这个时代佛教盛行最真实的写照。
  伴随着佛教盛行而来的是寺院经济的大规模扩张,以及大量人口藏匿寺院。当时全国僧尼的数量以百万计,这些人不种地,不参与劳动,也不用服役,很多人都投身于寺院。出家的人越来越多,佛寺也越来越多,所占用的土地也越来越多,这全部都是国家资源,而这些资源都在无形的浪费。而周武帝宇文邕灭佛也正是基于此种考虑,这就叫做“求兵于僧众之间, 取地于塔庙之下”。
  这是周武帝宇文邕经济上的考虑,另外也有政治上的因素。因为要做到思想统一,就必须汉化,汉化已经成为主流,汉文化的主流就是儒学,佛教是外来的宗教,非中国本土,既然要尊儒,那也就意味着必须灭佛。而儒家的思想是什么?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上的尊儒,同样也是在意识形态领域,确保中央集权。
  除了经济和政治两方面的原因,它还有一个最直接的原因,这个原因其实是一个人,这个人是这场灭佛运动幕后真正的推手,此人叫做卫元嵩。
  卫元嵩,四川人,本来也是个和尚,但是他不吃斋,不念佛,不甘于寺院里清苦的生活,他喜欢结交权贵,爱出风头,而且还颇有学问,不仅能写诗作赋,还懂阴阳数术,于是很多人都迷信他。另外,卫元嵩此人还颇有一番魏晋名士的风流,魏晋名士普遍放荡不羁,无视礼法,比如著名的竹林七贤,据说就是“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而卫元嵩也有样学样,整天在街头无所事事,佯狂放荡,时不时之乎者也念念经,说几句谁也听不懂的胡话。而卫元嵩之所以这么做,目的很简单,就是炒作。

  事实证明,卫元嵩的这一番炒作是非常成功的,很快,他的名声就传遍了整个四川地区,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卫元嵩也逐渐觉得,四川这块地儿已经不够自己施展才华了,卫元嵩本着梦想有多大舞台就多大的信念,义无反顾地来到了长安,他不仅要忽悠四川人民,还要继续忽悠全国人民。而他一到了长安,就宣布还俗,且著书立说,宣扬儒学,鼓吹君权之上,批判佛学和道学。
  所谓神人,就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卫元嵩就是这样的人。紧接着他又向当朝皇帝宇文邕提出建议,要求裁汰无用的寺院和僧侣。宇文邕也听说了卫元嵩的事迹,越是邪乎的人,往往越是有某种才能,宇文邕看了他的意见,似乎觉得也蛮有道理,但是宇文邕表面上并没接受这条建议,因为这个时候掌权的还是宇文护,宇文邕还无法大展拳脚。不过,宇文邕记住了卫元嵩这个人,也记住了他的这番看似荒诞的理论。

  就在宇文邕诛杀宇文护之后,宇文邕终于想到了卫元嵩,于是便迅速提拔卫元嵩,封赏卫元嵩为蜀郡公,迅速参与到了浩浩荡荡的灭佛运动之中。在这场灭佛运动中,卫元嵩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不仅给予宇文邕灭佛的理论指导,而且还身体力行的参与灭佛运动,我们可以说,这场运动的最后成功,卫元嵩是功不可没的。但是在这场灭佛运动之后,卫元嵩这个人,便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之中,就像是人间蒸发了,还真有点神仙下凡的感觉。就连《周书》的作者令狐德棻都说卫元嵩“史失其事,故不为传”,这个人太过神秘,都没法给卫元嵩立传。

  (本节未完待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