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战略的大视角解析『道德经』》
第17节

作者: 老夫无奈
收藏本书TXT下载
  ④物: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除了赘瘤本身的任何事物。

  ⑤不处:不取;不把自己置于多余和罪恶的境地;见第九章“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第七十六章“坚强者死之徒”、第七十七章“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日期:2014-05-06 20:33:12
  翻译
  踮起脚尖站不稳当,跨着大步没法快行。两眼盯着自己劳绩和奉献的政权和领袖,缺乏执政和战略常识;把战略作为的进展当成倨傲资本的政权和领袖,不会使自己的事业实现更大的成就;因一时之利和缺乏常识、因功倨傲使战略目标受到损害的政权和领袖,不可能实现可持续生存的战略目标;自以为无可替代的政权和领袖,好景不长。对于文化战略来说,这四种状况犹如发馊了的剩饭和长在身上的赘瘤。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这剩饭和赘瘤都让人厌恶,是真正优秀的战略家们要防止和避免的。

  日期:2014-05-06 20:34:20
  解50

  人性恶不仅仅表现在贪欲和自私,也变现在因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而贪功冒进——这大概算是人性恶中的浅表部分,相对于贪欲和自私而言,算是人本性中的弱点,但是,败在弱点上和败在任何其他地方一样,失去的都是生存权。在老子看来,战略计划的执行过程中,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可能因急于求成而功亏一篑,功亏一篑的结果就是衰亡,自己的衰亡,就意味着一个新政权的新生,这刚好和道背道而驰。

  本章接着上章的“希言;自然”,以“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为喻,继续谆谆告诫:违反四大纪律,不仅仅不明、不彰、无功、不长,还必定要把大好的战略计划全部泡汤,接着,毁掉整个国家大战略,从而使生存权受到挑战。这种踮起脚尖希望站得稳、跨着大步希望跑得快的笨办法,就像身上长着赘瘤和发馊的剩饭一样丑陋多余,并且最后都要害了自己。
  日期:2014-05-19 20:35:59
  @老夫无奈 第二十五章

  原文
  有物混成①,先天地生。寂兮寥兮②,独立而不改③,(周行而不殆④),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⑤。大曰逝⑥,逝曰远,远曰反⑦。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⑧。域中⑨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注释
  ①混成:天地混沌之时就已经存在;浑然天成;见第一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第十四章“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②寂兮寥兮:寂:没有声音;寥:空旷高远,这里指看不见形态;见第十四章“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③不改:本质和功用不因时因地因人而发生变化;见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④周行而不殆:有的版本无此句。“周行”有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之意,如一年四季之循环,一日一夜之循环,虽然表面上也“不殆”,却是不停地从零开始的简单重复,这不符合老子在第一章里就强调的“万物作焉而不辞”,一直生生不息生机勃勃而不因各种原因中断的本意。此句的核心使命,无意中(?)强调不停地中断、不停地从零开始,而这个现象,正是世界历史上的“古今之变”和“事理之常”,正是老子所深通恶绝的。有人以为此句是后人所加的修饰之语,这里,也将其看成后人的修饰和感悟而不是老子的原作。

  ⑤大:最高准则。
  ⑥逝:去到远处,意为道的力量无边无际,见第十四章:“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⑦反:见第十四章“复归于无物”及注⑨;道的力量既可以抵达远处,又时时刻刻回归、坚守在“有道者”的身边;不是“周行而不殆”的“周行”。
  ⑧人亦大:有的版本为“王亦大”;老子把人列为国家、天下的四大之一,这也是《道德经》的核心之所在,一切都围绕着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而具有存在价值,对人而言,如果没有了人,道、天、地的意义何在?如果人类连生存权都不需要了,还会要别的吗?道、天、地所以大,那是人类的生存和永续生存根本离不开它们,或者说,文化战略的核心使命是一切以人为本、一切以人类的生存和永续生存为本;“王亦大”也有相当的道理:老子始终把目光盯着“圣人”,希望它和他们有文化战略的胸襟、格局和高度,如果它和他们永远都在草莽土豪、游寇强盗的级别上,《道德经》也就真的白写了,甚至,如果他们一代又一代,永远都处在政治战略家、军事战略家、经贸战略家、地缘战略家的水准上,《道德经》也白写了,中华文化和中华大地上,枉自出现过一位旷古未有、独步人间的伟大文化战略思想家。诚如此,老子也只有接着“独闷闷”去了。

  ⑨域中:辖域内;天地间。

  日期:2014-05-19 21:34:21
  翻译
  有一个永续生存的大准则,在天地混沌的时候就已经完整地存在,它实际上比天和地都更早问世。这个大准则无声无形,独自运转且不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它可以称为天和地的母亲。我实际上不知道它的名称,就勉强地称之为道;还更加勉强地把“道”称为“最高准则”。最高准则的意思就是说,它的能量可以抵达无限遥远,抵达遥远的意思是说,可以远到永续生存的终极目标而实现人类的永续生存,(从另一个角度看),是说大准则的能量是从遥远的混沌之初(远)来到“有道者”身边的。

  所以说,道最宝贵、天最宝贵、地最宝贵,人也最宝贵。人世间(起码在一个政权的辖域内)有四大,人占其中一席。人应该像大地一样包容,地应该像蓝天一样宽容,天应该像大准则那样生养万物,这是因为,道(有名)原本就是来自于大自然生生不息永续生存的最高准则(无名)。
  日期:2014-05-21 21:13:35
  @老夫无奈 解51
  不难看出,《道经》1强调的是“无为,则无不治”,而《道经》2则强调无私才能成就“大私”,《道经》3紧接着就强调抓住道才是抓住了生存的牛耳(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道经》4的结论则是:道是唯一的永续生存的根本依据(贵食母);自二十一章至二十五章,算是又一个论证层次(《道经》5),探讨道和德的辩证关系:从二十一章的“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提出论点,到二十二章的四项原则、四大纪律,交代德只能接受道的规范,从二十三章的“希言;自然”,告诉读者战略作为绝不可以指望一蹴而就,到二十四章阐明急功冒进绝不可取,最后,落到二十五章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得出战略作为(德)只能是、永远是战略思想和战略目标的桥梁和手段,它既要规范在战略思想的框架之内,又要严谨地、不折不扣地、循序渐进地导向和达成近期、中期、远期、终极目标。

  日期:2014-05-22 20:11:33
  @老夫无奈 解52

  第十四章是《道经》3的“结论章”,和本章相比较,似有重复之嫌,但仔细玩味,却各有侧重,互为说明,毫不重复。十四章的“此三者”强调形态,本章“先天地生”强调性质;十四章“其上不徼,其下不昧”注重上下,本章逝、远、反关注远近;十四章道是规则,其形态是“复归于无物”——从没有形状到没有形状,却又如影随形,本章道是灵魂,其力量是大、逝、远、反——从近到远从远到近,不离不弃;十四章“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描述道的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可以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本章申明“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告诉读者:道是为人服务为人所用,人才是一切之根本,任何战略作为,孔德也罢,上德也罢,一旦背离了以人为本,一切都是虚妄;十四章期望政权和领袖,“能知古始”,抓住道的头绪,开启生生不息的大局面;本章告诫政权和领袖,“道法自然”,战略作为不敢挑战无为这个存亡底线。

  《道经》5逻辑图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待续精品推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