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10-23 20:07:48
第九章:与吾艾文君商榷(三)
——吾艾文君对《先师武穆而空碑》的解读是无魂的躯壳(续)
吾艾文君把“先师”识为“先人”,把“渚帝君”定为“圣帝君”,把“峰帝君”辨为“关帝君”,把“武穆而空”讹为“武穆而王”,还把“小行德”坚信为“小行童”(就算是“童”,它也仅仅是半边字,另一半边呢?);同时,把“先师”又确认为孔子,把“武穆”认定为“岳飞”。然后再把笔者定为缺乏起码的国学基础——“连武穆都不懂”,缺乏起码的研究素养——“捏造伪造证据”;最后再说:“楼主给的碑,都是寺院公开展示的东西,千人看万人看的东西,真要是建文帝的话,建文帝之谜早就解了,还等着你楼主?!”
“先师”、“渚帝君”、“峰帝君”、“武穆而空”、“小行德”我们已经贴碑照为证,各位看客判官自有公断,再不赘述。
“武穆”多数情况下指岳飞,先师多数情况下指孔子,这也无可厚非,但并非所有情况下都是这种意思。孔子是先师,但他是“大成至圣先师”,关云长是“帝君”,但他是“关圣帝君”,他被封为帝君是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1614)。
吾君千万不要一看到“先师”就说是孔子,“先师”有三种解释,按顺序排列:①前辈老师;②指已故的老师;③称孔子。《缘化袈裟记》中称铁峰为“大明皇朝先师”,明显只能指释义中的①或②。
吾君千万不要一看到“武穆”就说是岳飞,“武”和“穆”都是中国古代谥法常用字。《汲冢周书》称:“威彊叡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諡法》称:“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武穆”是不是指岳飞,要看这个词在文中是不是指人,如果是指人,说指岳飞还说得过去。不是指人,就是此词的文字含义。
在《先师武穆而空碑》中,你把句子“先师武穆而空”的主谓宾划分出来,就明确了武穆是指人,还是作谓语使用的。我以为,这个句子中“先师”是主语,“武穆”和“空”都是谓语,这两个谓语意思是相反的,所以用“而”表转折来连结,即此句分为两句,“先师武穆”、“先师空”(“空”句词动用)
《先师武穆而空》碑开宗明义,它要讲述的人是龙池寺的先师(龙池寺里有峰帝君真人塑像,碑刻的第二段也有记录)。长久以来,吾艾文君为什么不把《缘化袈裟记》、《先师武穆而空》等碑的全文认真的翻译一次呢?你国学基础那么好,全文翻译一次应该不在话下吧。
我认为,是他不敢翻译;我断定,他也翻译不了。因为水平太高,翻译出来,我们这些“缺乏国学基础”的人一定看不懂(不知其言,也不知其所以言)。
离开具体的文章或句子谈某个词的解释,就等于是鱼儿离开了水;离开具体文章来翻译某句文言文,就等于建高楼不打基础;离开字词典来解读古文,就等于风稳断了线;离开实际考察随便下定义,就等于睡梦中讲胡话。
于是,吾君东一锄头,西一斧子,随便乱敲,没有形成系统,没有围绕碑刻本身的全部内容来识读,所以就是没有灵魂的躯壳。把词语脱离句子,把句子脱离文章来解释,你怎么解释都有道理,但放到具体的句子中,放到具体的文章,你随便用种解释就会前后矛盾。所以,吾君翻译了“师亡代立”(他说是师傅死了,忘记立碑了,祖梅等人代其立碑),一分析他就犯了五个错误。故此他的解说是没有灵魂的躯壳。
至于吾君说“楼主给的碑,都是寺院公开展示的东西,千人看万人看的东西,真要是建文帝的话,建文帝之谜早就解了,还等着你楼主?!”这话原本不错,但这样讲,就邦我讲话了。因为,立碑人、看碑人肯定知道铁峰的身份啊。正是因为生活在这一带的古人大都知道,才立碑。
说句夸大点的话,这里记录铁峰是位皇帝的碑,到处都是,现在发现的与铁峰皇帝有关的碑刻,就有三十多块,分不同时间立(从明到清到民国),他塑像古时村村祠堂都有,族谱记录也不缺乏(至少四姓族谱),现在很多地名都与他在这里生活有关(致少十个),传说就不计其数了。所以说,建文帝在永州九疑山归隐,永州先人是心知肚明的。
我能看到碑,是毁剩下的。建文帝之谜,在永州古人心中,本不是谜,而是不外传,也未被史学记录在档,否则此谜早就解开了。为什么就不外传呢?正如各位所说,明朝一代禁建文之事,而清代则更加不能提明朝皇帝的事。到了民国,民不聊生,事情也过了四百年,没有点历史文化知认的人,根本不知道世上还有个建文帝这件事。久了,就只知其为皇帝,是谁,百姓哪懂那个“废帝”,哪知有个“建汶”,还能明白“渚皇帝”?
为什么把大明皇朝先师铁峰称为“渚帝君”、“峰帝君”呢?称“峰帝君”大家可能比较好理解,因为他在龙池寺为僧时,名字叫“铁峰”。称他为“渚帝君”,我们认为这是“朱”的谐音。为什么不直书“朱帝君”呢?来个让人想不透的“渚帝君”不是有点不伦不类吗?
其实,这与历史有关。此碑刻立于1805年,即嘉庆十年,是满清统治时期。清朝统治者在整个清朝时期都在“反清复明”中艰难度日,为规避人们对清统治者的不满,所以文网更加严密,尤以文字狱为最。
大规模、有组织的抗清武装斗争结束之后,反清思想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字作品在民间流传,并与以恢复明朝为目的的反清暴动结合起来,使满族统治不得安宁。雍正皇帝曾说:“从来异姓先后继统,前朝宗姓臣服于后代者甚多,从未有如本朝奸民,假称朱姓,摇惑人心,若此之众者。”清代文字狱泛滥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
中国史学家顾颉刚形容清朝文字狱在二百多年间基本上没间断:“清代三百年,文献不存,文字狱祸尚有可以考见者乎?曰:有之,然其严酷莫甚于清初。
所以乾隆即位后,翰林学士胡中藻有句诗曰:“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看到后大发雷霆:“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胡中藻遂因一“浊”字被杀,并罪及师友。有个叫徐述夔的人,著有《一柱楼》诗集,其中“明朝期振翩,一举去清都”二句,被乾隆帝定为“大逆”,理由是借朝夕之“朝”读作朝代之“朝”,“要兴明朝而去我本朝”。结果不但把已死的徐述夔及其子戮尸,徐的孙子和为诗集校对的人也全都处死。
有了这些东西,立碑众人还敢在碑上写“朱帝君”?立碑人死了则罢,祸及族人则是大事。但新田县洞心村胡姓人士,是有勇有谋的,他们的先人保护了建文帝,后人就借谐音来暗示,龙池寺的大明皇朝先师是朱皇帝。
所以,我不是在破解这个历史谜案,而是在展示永州古人就知道铁峰的帝王僧身的各种碑刻,将它们综合起来,还历史一个真像。
永州人古人知道(不然怎发会有哪么多记录他的碑呢),但通过新中国的破四旧,今人就不知道了。舜帝是德祖,葬在江南九疑,古人知道,但今人不一不定期都知道。今人也许承认舜帝是道德始祖,但说一“德祖”,脑瓜子里也许就一片空白。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吾艾文君何必装个国学大家呢?再装,也仅仅是个国学躯壳。还则你试试,翻译《缘化袈裟记》全文,翻译《先师武穆而空碑》全文。
期待着,期待着,吾君的高深翻译。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