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不是平铺直叙,而是对发现的碑刻的含义进行详细解读,所以实事求是地解读原始碑刻十分重要。解读是否正确,其实也有一个快速解决的办法——发掘白掌塔,找出墓志铭。
我们的解读是否正确,希望各位专家、学者提出自己的见解。
建文帝归隐九疑山证据一览表
编号类 型所在地时间 证 据
来 源 主 要 内 容
1直 证
原始碑刻新田县
龙池寺1408年《缘化袈裟记》即“为建文帝遣使祭舜告退位序”碑建文帝逊国前,遣祖文、祖玄及本心致祭舜帝告退位,并重建龙池寺,僧名铁峰、西湖、善坚、净济、悟真。尊称:大明皇朝先师。
2直 证
原始碑刻新田县龙池寺1805年《先师武穆而空碑》碑刻载:龙池寺的大明皇朝先师是位逊国为僧的皇帝,他“上继先圣,下开后王,所谓千古一人者也。”
3直 证
《胡氏续修族谱》新田县洞心村明朝《胡氏族谱?龙池寺记》族谱中把龙池寺的大明皇朝先师铁峰称为“大明洪武先师”,其实就是指建文先师。
4直 证
原始碑刻新田县景仙寺1435年《塑画圣像记》记录了与建文帝一起为僧的众多僧人名号及为建文帝等剃度人姓名。
5直 证
原始碑刻新田县景仙寺1465年《增修善果记》记录了西潮之师西湖“蒲完不幸,其师早而真俗”。
6直 证
原始碑刻新田县龙池寺1465年《圆盘香炉石刻》记录了建文帝西湖曾为信士骆士文妻等证盟。
7直 证
原始碑刻新田县龙池寺成化
年间《重修佛殿记》记录了建文帝西湖有个弟子叫本能。
8旁 证
传 说宁远县
下灌村从明初至今广文桥奇闻建文帝于1402年九月初,过下灌卢家桥时曾落水。建文帝在此隐跸后,重建此桥,后改名广文桥,俗称建文桥、应龙桥。
9直 证
族谱记录宁远县
下灌村1460年《灌溪李氏族谱》《灌溪李氏族谱?龙回寺记》记录建文帝僧名广文、本然,在此创建龙回寺,改名应寺。
10直 证
族谱记录宁远县
下灌村明朝《灌溪李氏族谱》族谱记:“闻举公,字闰选,建文帝特赐进士,擢太庙斋郎,谓:‘仁人可以享帝,孝子可以享亲’。永乐篡立,公乃致仕归,以养亲为乐云。”
11直 证
碑刻记录宁远县
柏万城明初《白王城乐善堂章程》和后补的《祀祭章程》建文帝与杨依义等创立白王城乐善堂,救扶贫困,并担任首任总管人。
12直 证
碑刻记录宁远县
柏万城明初《白王城乐善堂章程》和后补的《祀祭章程》1.“上”向左偏,较其它字小一半,意为退位隐居;
2.把圣帝称为“二帝”;
3.祀祭二帝的皇爷节是五月十六日;
4.乐善堂有二帝神位。
13旁 证
族谱、碑刻记录宁远县
保安乡
鲤溪镇
九疑乡明初《始祖杨禄安?杨氏族谱》及《杨依义墓葬图》1.杨依义与建文帝等一起创立了乐善堂;2.该族谱称白王城为皇宫;3.杨依义之第三子是白王城的第一任伙夫;4.杨依义一家避朱棣之“勘乱”。
14旁 证
族谱记录宁远县新田县明初《王氏宗谱》1.王履衢与建文帝等一起创立了乐善堂;2.王友庆在永州任总镇,后被朱棣解组,隐居白王城。
15直 证
碑刻、史书记录柏万城
乐善堂明初《白王城乐善堂章程》《白王城乐善堂章程》中的第三位首事李王衡,便是《致身录》中的王升,也就是下灌的李闻举。
16旁 证
方志记录新田县景仙寺1405年《永州府志》
及相关碑刻住持远峰便是牛景仙
17直 证
原始碑刻新田县武当山1822年《重修武当山路碑记》西粤僧明贤者“募七姓而复建庵”,“有寄迹挂锡之意焉”,并派古峰在此住持。
18旁 证
碑刻及文物证据新田县武当山明初《浚灵天一》碑、
《住持本证徒性善》碑、《神秘道士图》、文物“象牙朝笏”住持武当山道观的僧人名古峰,又名本证,他便是《致身录》中的道人程济。
19直 证
原始碑刻宁远县平头寨清朝中后期《重修庙宇碑序》、《陈汤周重修庙宇相房序》、《朝罟大王解》等。众多碑刻把朝罟大王指为大官堡的明二帝,《朝罟大王解》把大王释为“明允文”。
20旁 证
碑刻、方志记录宁远县泰伯祠仲雍祠明初永乐年间《小行德祖梅等师亡代立之记序》、《宁远县志》建文帝逊国前在“本邑小行德祖梅等”,泰伯、仲雍是建文帝学习的榜样,建文帝被称为三伯公。
21旁证
碑刻方志宁远县南林寺明初永乐年间杨一清《重修南林寺序》建文帝净济之弟子净华重修了南林寺等
22旁证永乐塘传说永乐塘的来历建文帝在永乐塘住宿一夜
23旁证宁远县梅木塘传说朱允文与朱棣被传为兄弟“朱永文”的皇位被他哥哥“朱永乐”抢去,怕他哥哥杀他,所以躲到白王城大官堡来避难
24旁证新田县骆铭孙明末传说、《骆氏族谱》、《宁远县志》1.邓三姑抚育了皇太子的传说;2.骆婆保是建文帝的侍卫头目;3.骆婆保、牛景仙护卫建文帝过下灌卢家桥;
25旁证下灌村鲤溪镇明末传说、族谱记录
方志记录1.吕太后住下灌善庆庵,而后称为母庵;2.吕太后募买大官岭;3.吕太后被称为“仙姑”,仙姑岩为证。
26旁证宁远县
新田县明初《缘化袈裟记》、《明史》、传说及其它朱文奎、朱文圭也来到了宁远新田避难,朱文奎僧名祖文,朱文圭僧名祖玄。
27直证宁远县新田县明初《白王城乐善堂章程》、永桂城和金陵镇的地名来历《白王城乐善堂章程》记录其粮仓在今新田永桂城村,此地后被称为金陵乡。
28旁证宁远县新田县等地传说众多怪异地名建文岩、南京乡、金陵镇、白王城、大官堡、龙潜乡、龙潜亭、龙泉镇
29旁证新田县三教寺明初碑刻与志书共同记录建文帝的第一从僧西江为三教寺师叔祖。
30旁证宁远县下灌村明朝中期传说、《永州府志》、《灌溪李氏族谱》雷复是建文帝学生,并写诗怀念建文帝,还为龙回寺写序。
31旁证宁远县龙形头明初遗址地名由来太子山、太子庙、皇家坪子
32直证龙形头三公像清康熙年间塑立《三公祠序》三伯公塑像是建文帝真人塑像
33旁证明末《致身录》书中提及的十多人均在九疑找到下落,且史料早于《致身录》所记时间100多年。
34旁证明末《建文年谱序》二帝是指建文帝
35直证墓葬明初白掌塔是建文帝墓葬
36直证地名明初族谱记录大官岭又名皇恩岭
日期:2014-09-24 00:11:23
六、如何寻找建文帝
宅心仁厚、心地善良的明朝第二帝朱允炆,究竟去哪儿了呢?
朱棣说他自焚了,并且把他埋葬了,不封不树。然而,当胡潆在民间暗寻朱允炆十八年,跑到朱棣帐帷中详谈一夜后,朱棣的的狐狸尾巴终于露了出来:那个被他埋葬的人不是朱允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