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水浒 108种思维 108种人生 108种结局 总有一款适合您》
第55节

作者: 冯一楠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10-17 13:02:36
  高俅,南宋王明清的《挥麈后录》说,“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史,草札颇工。东坡自翰苑出帅中山,留以予曾文肃,文肃以史令已多辞之,东坡以属王晋卿。”摘自百度百科。
  历史上的高俅,何尝又和水浒里的高俅是一回事?人家高俅也识字啊,是苏东坡的书童,虽然比不了科班出身的读书人,但是天天跟着苏大文豪,文字素养再差,也有点耳濡目染吧?
  纯粹的提出问题,比如几个朋友提出的欧鹏写得不好,这个我很认可的,因为欧鹏的材料是缺乏的,原著也不够典型,说我牵强,我完全接受。我也只是个人的一家之言而已。 

  但是,对于老在字眼里挑历史真相的,我也觉着,您历史学得很好,但是您历史好,我历史差,对于我而言不重要啊,因为我对那玩意不感兴趣。
  这里不针对任何人,刚好有这个问题,所以作个告示。水浒也好 三国也好 包括小子这不成器的聊三国也好,都是在借故事说理,如果很多人非要追寻历史真相,请去做考据的地方谈。小子这个帖子,说明白了,是闲聊,闲话。
  我前文已经说过,历史上诸葛亮是不是军事家,小子从来不感兴趣,历史上比诸葛亮成功的军事家历朝历代都有。
  这里统一回复,以后类似问题,不再回帖。
  贴子写,是和有缘人探讨,比如指出欧鹏写得不好的,我衷心感谢。但是如果您觉得看我的帖子看得憋屈,非要以反问,挖苦的语气嘲讽一下我,显得自己高明,何必这么委屈自己呢?不看不就完了,有什么好说的?
  天涯帖子成千上万,何必勉强自己?
  日期:2014-10-18 01:56:10
  丑人需修行 之 地杰星丑郡马宣赞
  在传统文化里面,对于一个人的判断,往往非常注重这个人的外表,所谓有之于内,必形之于外,认为一个人的外在外表和他的内在修养甚至健康状况是高度吻合的,所以中医四诊,第一诊就是望。为什么现在好中医少,因为他们很多人缺少基本的体证,也缺少基础的修行方法,过去有本很著名的医书叫《儒门事亲》,还有一种说法叫秀才学医笼中捉鸡,说的都是医术和文化修养的关联。而佛家有个说法,叫相由心生。相由心生可以有两种解释,一个是世间所有的外在表现,皆由于心。另外一个就是人的外表,和内心是有关联的。

  讲到这里,就要提一个成语,叫人不可貌相,这里貌似很矛盾,一方面说有之于内,必形之于外。另外一方面却又说人不可貌相,所以很多人就犯嘀咕了,怎么咱们中国的前人说话总是这么不靠谱,一件事,两边说都有理,这里其实冤枉了前人,古人说的话,是很精确的,只是被后世曲解了。人不可貌相,指的是外貌。也就是我们通俗理解的美丑,那么传统里的相,指的是什么呢?
  诸君,其实大家都知道算命先生还有一种称呼,俗称为看相的。看相,是只看一个人长得漂亮不漂亮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相由心生也好,有之于内必形于外也好,指的是看相的相,那么什么样的相才是好的相呢?
  曾国藩深谙此道,且不管《冰鉴》是不是他写的,但是托名于他,可见传统里历来就有以相取人而不是以貌取人的传统,相貌相貌,是两个字。人不可貌相,是将貌放在前面的。那么相是什么情况呢?

  且看《冰鉴》原文: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诸君,这冰鉴虽然作者不知道具体是不是曾国藩,但是已经将传统里的看相法讲得非常清楚了,看相首重精神气质,而精神气质,是可以后天培养和修炼出来的。
  举个例子,军人为什么一走出来往往就能够让人感觉有不一样的气质?
  原因就在于此,气质是后天可以变化的,而这种变化,往往是真正能够改变一个人一生命运的,很多女性长得漂亮,但是却薄命,为什么高明的算命先生能够看出来,原因其实很简单,一个人的气质是妖,还是仙,还是人,或是沦入畜生,这都是气质可以直接反应的。而这里补充前面没提到的一点,读书,是可以变化人的气质的。以艺术行业举例,很多宗师级的人物,为什么都有一种独特的气质,比如张大千,又比如齐白石。原因也同样在此,他们的气质,是和他们的修养吻合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