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汉字原来是阿尔泰游牧民族发明》
第50节

作者: 也爱看纪录片
收藏本书TXT下载

  阿尔赞1号墓位于图中打叉处
  1971年俄国考古学家挖掘了一个“斯基泰人”王墓(即阿尔赞1号墓),该墓位于现在的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境内,年代约在2900年前。这是一个石堆竖穴墓。出土的金器数量惊人,超过5700件,黄金总重20公斤。墓中还有阿尔泰游牧民族特征的串珠饰物,其中431颗琥珀珠子被认定来自遥远的波罗的海沿岸。墓中陪葬着一张很大的弓,不是实用品,而是身份的象征。女直语“大弓”读作“贝勒”,墓主人生前可能有“贝勒”称号。 墓主人为男性,约40岁,带有大耳环,辫发。女主人约30岁,显然是殉葬的妻妾。王墓边还发现殉葬侍从数人。

  日期:2014-01-24 12:55:00
  该墓中还有大量的箭镞,有骨制的,也有青铜制作的,还有少量箭头是铁做的。墓中特多的是黄金制作的公野猪。故推测墓主人可能有猪崇拜习俗。笔者以为,西方人所谓的“斯基泰”大多就是中国古籍所称的匈奴。

  斯基泰王墓中的金野猪
  希罗多德对斯基泰人习俗有这样的记载:
  “斯奇提亚人会喝下他们在战场上杀死的第一个敌人的血……他们把战争中杀死的所有敌人的头割下来,带到他们的国王那里去,他们便可以从国王那里得到一份战利品,否则就得不到……他们把敌人首领的头沿着两个耳朵用刀割一个圈,揪着头发把整个头皮剥下来,用牛的颈骨把头皮上的肉刮掉,凉干,然后用手把头皮柔软,用来当做手巾带在身上,或者挂在马勒上用以夸耀。这种头皮手巾最多的人被认为是最勇敢的人,最受人尊敬。他们把敌人右手上的皮剥下来蒙箭筒,还会把敌人全身的皮都剥下来,用木架子架着放在马背上。”

  上述这些所谓的“斯基泰习俗”,我们都可以在蒙古族史诗《江嘎尔》中找到印证。史诗中的蒙古大英雄“洪古尔”就有这样一些行为。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现有阿尔泰共和国,那些阿尔泰人直到近代还有把马皮整个剥下来,用木架子撑着放在马背上卜问天意的习俗。人类学家指出,西伯利亚的阿尔泰人与中国古籍记载的丁零,狄历,铁勒,具有渊源关系。
  希罗多德说斯基泰人有嫠面送葬习俗,就是用刀割破自己的脸面来送葬。这也是阿尔泰游牧民族的普遍习俗。他还说,斯基泰人习惯用柳枝来占卜。通古斯女直人确普遍都有这种习俗,满洲女直还有祭祀柳树的习俗,他们以柳枝象征生育和繁殖。
  古罗马人记载,公元四世纪入侵欧洲的匈奴首领名叫“阿提拉”,又说阿提拉的父亲叫作“满柱汗”。我们知道努尔哈赤又称“满拄汗”,难道是一种巧合?古罗马人还描述了阿提拉的长相:身材短小、胸宽、眼睛小、塌鼻、胡须少,生活简朴,信奉萨满教。也正是匈奴的特征。
  日期:2014-01-24 13:07:35

  《汉书?匈奴传》记载,由于汉武帝的追剿,匈奴“郅支(女直)单于”带领匈奴左翼向西迁徙而去了。可以想见,匈奴并不是向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奔袭而去,他们不是哥伦布,会向完全陌生的美洲大陆冒险,阿尔泰游牧民族从来不干此类事情,也没有此种探索精神,他们对要去的地方早已有所了解。那里可能还有他们的远亲故友建立的国家。他们是投亲靠友去了。数百年后当他们出现在南俄草原上时,已经成为罗马帝国的心腹大患。

  由耶律建立的“辽”,二百年后被“金”消灭,辽人余部在王子“耶律大石”的带领下,越过阿尔泰山,侵入中亚腹地,建立起强大的西辽(又称黑契丹王朝),辽在异地继续存在了一百多年。耶律大石不是盲目西去,他对中亚情况是有所了解的,那里很可能有他的同宗同族建立的国家。
  13世纪,蒙古高原上的蔑尔乞部被成吉思汗击败,向南俄草原逃去。他们也不是盲目西去,他们早就知道那里有丰饶的草原,那里有说相同语言的游牧部族可以投靠。有书为证:
  《隋书?铁勒传》曰:“旁阿得水(伏尔加河)有诃咥,曷截,得凝海(黑海)东西,有苏路羯,蔑促,隆忽等诸姓。”

  这个“蔑促”就是蔑尔乞,中国古籍又写作“密竹”。就是说早在隋代他们就已经来到南俄草原上了,被成吉思汗追杀得无路可逃的蔑尔乞人去南俄草原投靠同类也是很自然的事。
  古罗马人说阿提拉匈奴的同盟军中有“萨尔马特人”sarmtae,即“石抹”。这“萨尔马特”可能是一个蒙古语读音,蒙古语族名常在中间多出一个“儿”音,并常在词尾后缀“ti”音,表示复数,也表示男性,如“主儿扯”,复数读作“主儿扯歹”。“唐兀”复数读作“唐兀惕”。这些“萨尔马特人”可能早于阿提拉匈奴数百年就已经在南俄草原上活动了。
  公元七世纪阿拉伯人开始向中亚扩张,他们把所见到的中亚人都称作“女直”。阿拉伯《世界疆域志》记作“chigil”,并认定那里众多突厥部族不过是女直的不同分支。阿拉伯人还描述了他们见到的中亚突厥人的相貌:“突厥人的外貌是小眼睛,扁鼻子”。他们显然是蒙古人种,也就是匈奴。
  欧洲学者指称的“斯基泰文化”分布极为广泛,主要是青铜制作的腰带扣,青铜釜,从南俄草原到鄂尔多斯都有相同的器物被发现,其实就是匈奴文化。西方学者说“斯基泰艺术”以抽象为特征,图案以野兽互相搏杀为主。正是匈奴艺术的特征。在美索不达米亚写实艺术与黄河文明抽象艺术之间,斯基泰文化呈现出来的是一种中间过渡状态。
  今天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把斯基泰与鲜卑相提并论了,把中亚草原,南俄草原的史前文化遗存称之为“斯基泰-鲜卑文化”scythe-siberian。斯基泰人的族属不明,但鲜卑的族属是明确的,就是蒙古人种的阿尔泰游牧民族,也就是匈奴。
  日期:2014-01-25 17:02:42
  83 礼的起源
  “礼”(禮),象形会意字,器皿“豆”上面摆放着供品,本义是祭祀。
  祭祀之时,享祭的各祖先牌位的位置有定数,前后高低有定份,不可逾越。因为历代祖先也是有高下等级的。另一方面,参与祭祀的人所站立的位置也有严格的规定,要按照血缘关系立于祭坛的不同位置上。这就是“礼”。引申义就是人的尊卑等级关系。
  在游牧社会里,人的社会地位来自人固有的血缘关系。远古以来,在游牧民族的氏族社会里,部落中的各级首领,各种职业都是世袭的,而世袭依据的就是严格的血缘关系,礼所表达的原本就是这种血缘关系。
  所谓“周礼”就体现在“明堂”的不同位置上,《礼记?明堂解》曰:
  “周公摄政君天下,弭乱六年,而天下大治,乃会方国诸侯于宗周,大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之位,负斧依南面立。率公卿士,侍于左右。三公之位,中阶之前。北面东上,诸侯之位。西阶之西,东面北上,诸子之位。门内之东,北面东上,诸男之位。门内之西,北面东上,九夷之国。东门之外,西面北上,八蛮之国。南门之外,北面东上,六戎之国。西门之外,难免南上,五狄之国。北门之外,难免东上,四塞九采之国。世告至者,应门之外,北而东上,宗周明堂之位也。”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