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汉字原来是阿尔泰游牧民族发明》
第22节

作者: 也爱看纪录片
收藏本书TXT下载
  语言之间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根本区别不是词汇,词汇只是语言表层的东西,语言之间的根本区别是发音基础,多音节语言与单音节语言发音基础截然不同,那才是两种语言不可混淆、无法替换的东西。
  因为词汇处在语言的表层,可以被轻松地替换掉,外来词汇可以大量地移植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甚至可能逐步取代那种语言的基本词汇,但发音基础无法移植,因为它处在语言的底层,它牢固地存在,犹如磐石般难以撬动。

  汉字原本是匈奴创造出来,原本表达的是多音节的古代阿尔泰语,但最后竟变成了单音节读音,看似不可思议,却是规律使然,其实无可抗拒。
  多音节读音向单音节汉语演变的趋势,从根本上说来是由两大民族先民,双方人口数量决定的。在中国范围内占人口大多数的是汉民族先民,他们说单音节语言,他们虽然不是统治阶级,但人口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汉字只有单音节化后,才能根植到他们的语言中去,别无选择。
  虽然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凭着他们的战争优势,总能以少胜多,进而成为中原农耕民族的统治者,但南方农耕人口数量远远超北方游牧人口的情况早就存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如此了,根本原因是农耕有更高的土地利用率,能养活更多人口。而游牧民族自古以征战掳掠为生,人口在长期不断的杀伐中不可能很快增长,常常会有大量的消失。在中国范围内,游牧民族在人口数量上从来是少数,永远是少数,他们有无法改变的“少数民族”身份。

  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成为奴隶主后,他们养尊处优,不可避免地要减少原有的流动性,不可避免地被汉化了,于是失去一些战斗力,最后被原生态的游牧民族取而代之。这时,部分统治者将降格成为平民,他们会慢慢消融进农耕汉民族中。沉降下来的那部分人会把他们使用过的文字带进汉民族中,最后他们连同带去的文字一起被彻底汉化,文字的读音由多音节变成单音节,这就是汉字曾经有过的演变过程。

  多音节的古代匈奴语虽然曾是那个奴隶制社会的强势语言,但终究不能取代被统治者的语言,强势语言也无法撬动有如此大基数人的发音基础。强势语言并不具备扛杆效应。汉民族先民单音节语言的发音基础无法替换,一言以蔽之,汉字单音节化乃是由人口的占比优势决定了的。
  游牧文化特别强调尊卑等级,这就带来一种强烈的种族隔离作用。可以想见,高贵的奴隶主们不会让卑贱的耕奴们使用他们的语言,在那个血缘社会中,奴隶没有任何机会上升到统治阶级中去。汉民族先民语言的“阿尔泰化”之所以不曾有过,也是由游牧文化的特质注定了的。至于奴隶主们不可阻挡地从高处沉降,则是由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决定了的。
  如果你对汉字读音有过的演变仍然不能理解,如果你对“禹”的原始读音竟是“药逻”仍然心存疑虑的话,那么就让笔者再举一个时代较近,方便考证的例子来说明吧:
  佛教由印度人发明并经中亚传到中国,中原汉民族接触佛教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代。《史记》记载,汉武元狩年,大将霍去病出征西域,击败匈奴休屠王,“获其金人,帝(武帝)以为大神,列于甘泉宫”。霍去病击败了盘踞在阿尔泰山一带的“休屠”(塞尔柱)人,并从那里缴获了一尊青铜神像,汉武帝认为是神仙,于是把他供奉在神仙堆中。《魏书?释老志》对此解释说:“金人”就是“菩萨”,汉武帝的行为便是中国“佛道流通之渐也”。在此之前,中原汉人只知有神仙,从未接触过菩萨,汉武帝也是把他当作一神仙放置于甘泉宫中。佛教真正传入中国是一百多年之后的东汉时期,中原汉人终于知道那个“金人”名叫“浮屠”,梵语的本义是“觉悟者”。

  此“浮屠”后来又写作“佛陀”,只是汉字注音,故有多种写法。梵语是多音节语言,故其读音也是多音节的。但多音节的“佛陀”来到汉语环境中后,很快便被单音节化了,最后变成一个音节“佛”。
  因为汉语只允许具有定谓语性质的,可分割开来的多音节词组存在,如“大佛”、“金佛”之类,它不能容忍不可分割的多音节词汇存在,如“浮屠”,有两个音节,且不可分割,分割之后全都失去意义。如此这种词汇的存在,对汉语来说实在是太难受了。汉语仿佛存在一种非把它改造过来不可的“语言意志”。即使你是血缘高贵的“台吉”,也必须意译成可分割的“太子”,才能在汉语中获得生存权。正是这种不可抗拒的语言意志促使“佛陀”读音简化,对于这种不可抗拒的“语言意志”,即使是法力无边的佛陀也无可奈何,也只能“服输”了,单音节化了。也正是这种语言意志促使原本是多音节读音的汉字全都演变成了单音节。

  日期:2013-12-27 09:44:27
  汉字造字方式,以及反映在造字方式中的文化习俗,还有汉字与阿尔泰语的严整对应关系,其实就是华夏文明起源的DNA,蕴含着久远的历史信息:到底是什么人,什么民族发明了最初的汉字,汉字最初表达的是何种语言。举例:
  登

  蒙古人自古就有到山顶上去祭拜的习俗,蒙古语称“对尔”deer。他们会在秋高马肥的时节,在一个传统的日期里,到某个山顶献祭。又如正月(白月)的前三天里,蒙古人心目中最重要事,就是去山顶“对尔”。携带着丰盛的祭品,还有从畜只耳朵上剪下来的耳片(在耳朵上剪出记号),以及出卖牲畜时从其身上薅下来的毛。他们把耳片和畜毛挂于山顶树梢上,再系上哈达,再在敖包上添加石块。其时人人神情庄严,仿佛每一步都与自家性命攸关。

  金文“登”字正是这种草原习俗的缩影。指手捧着盛放祭品的“豆”(古代容器),自下而上地去进献。《诗经?大雅?生民》:“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就是这个汉字的本义(卬ang,由两部分组成的会意字,左是跪着的人,右是站着的人,他们都在抬头仰望)。登的原始本义表明,蒙古语“对尔”就是它的原始读音。只是后来原始本义被抛弃,只留下“到高处去”的意思。《史记》记载了秦始皇“登”泰山事迹。始皇帝可不是去游山玩水,而是去封祭。泰山海拔虽不很高,但在华北平原上突兀而起,显得特别雄伟,有“对尔”习俗的秦始皇到山顶去献祭是很自然的,始皇之“登”泰山,形神兼备,一字足矣!

  汉字读音已经历过漫长的演变,演变过程之漫长可能会远远超出人们原先的想象。汉字的阿尔泰语属性在先秦晚期就已经模糊不清了,汉字读音溯源难度就可想而知了。可喜的是,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已为探索汉字起源提供了相当多的条件。汉字溯源在描述华夏文明起源中的重要性也是显而易见,有言曰:“滴水之中可见太阳的光辉”,汉字微观分析反映出来的正是东方文明起源的宏观情景,古音拟构,岂可以小视哉!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