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汉字原来是阿尔泰游牧民族发明》
第13节

作者: 也爱看纪录片
收藏本书TXT下载

  汉字起源问题是古老“汉学”的核心问题,人类文明起源就是以文字的出现为标识的。在本书中,文明起源与汉字起源是相提并论并同义互通的。可以想见,当古人在龟甲或兽骨上刻下这个“旦”字的时候,华夏文明就起源了,但你万万不可把这个场景想象成温馨悦目,诗情画意的场景。其时既无“圣”,亦无“德”,那是一个血腥弥漫的时代,其时人刚刚从动物界分离出来,所有的人都带着浓重的兽性,人的原始兽性尚未被后来才会慢慢出现的人性所覆盖,注定了这将是一个残酷的奴隶制时代,换言之,从这个“旦”字漾起的乃是一片令人心悸的血色曙光!

  日期:2013-12-23 11:39:00
  穆
  穆,会意字,本义是和悦适意,和顺平安。金文像成熟的黍谷之状。古人很常用,如:《诗经?大雅?烝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吕氏春秋?至忠》:“申公子培其忠也,可谓穆行矣。”《绝盟好议》:“彼贤才尚多,将相楫穆”。先秦时代叫作“穆公”的君王也很多。只是穆字不见于汉语口语,很少有人知道本义。
  令人吃惊的是蒙古语也很常用,蒙古语“安适”“安乐”读作“阿木尔”。蒙古人还喜欢以此作人名,因而有许许多多名叫“阿木尔”的人。蒙古族传统问安方式是两手叠放于右膝上方,弯腰屈膝道声:“阿穆尔!”由此推测蒙古语“阿木尔”是“穆”的原始读音。
  日期:2013-12-23 12:47:45
  9 游牧民族的战争优势(节选)

  为什么游牧民族必定成为农耕定居民族的统治者呢?因为他们具有战争优势。在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具有无与伦比的战争优势,这种军事优势一直保持到了冷兵器时代终结为止。
  游牧民族自幼追逐野兽,奔跑出没于草原森林中,使他们骨骼坚硬,体格强壮,高寒地区的风暴雨雪造就了他们顽强不屈的性格,世代狩猎练就了敏锐的听觉和优良的视觉,驯服野马,血腥屠宰之中养成了他们凶残的习性,围捕伏击野兽的中,祖辈传承下来许多诡计,所有这些都为他们在战争中获胜奠定了基础。
  《后汉书?西羌传》曰:“(西羌)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为雄,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甚耐苦寒同之禽兽,虽妇人产子亦不避风雪,性坚刚勇猛,得西方金行之气也。”这是古人对游牧民族的深刻观察。那些游牧之人可谓诞生于风雪之中,生长在苦寒之地,他们自古以战场为生命的终点,以战死为善终,老死为耻辱,实非农耕定居民族所能及。
  成吉思汗9岁便会杀人,为了一条小鱼一只小鸟的归属,他与同父异母弟发生争执,便伺机杀死了弟弟。《蒙古秘史》中对他杀人时表现出来的沉着,步步逼近,弯弓瞄准,有细节描写,很小就显示出惊人的战争天赋。

  《辽史?兵制》关于辽军建制及特点,曰:“辽国兵制,凡民十五以上,五十以下,隶兵籍……人马不给粮草,日迁打草谷骑四出抄掠以供之。”
  “军所舍,有远探栏子马,以夜听人马之声……日暮,以吹角为号,众即顿合,环绕御帐。”
  “每行军,鼓三伐,不问昼夜,大众齐发,未遇大敌,不乘战马,俟近敌师,乘新覊马,蹄有余力,成列不战,退则乘之……馈饷自责,散而复聚,喜战能寒,此兵之所以强也。”
  《金史?兵志》关于东北女直的军事特长,其曰:“(女直)俗本鸷劲,人多沉雄,兄弟子姓才皆良将,部落保伍技皆锐兵……有事苦战可致俘获,劳其筋骨以能寒暑,征发调遣如同一家。”
  《元史?兵志》关于蒙古人习俗,曰:“(蒙古人习俗)其法,家有男子,十五以上,七十以下,无众寡尽签为兵,十人为一牌,设牌头,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

  游牧社会的特征就是亦军亦民,不管什么部族,他们的社会都以十人长,百人长,千人长,万人长编制组织起来,永远处在一种战斗状态中,战争时他们无需发动,无需后勤辎重,任何时候只要部族首领一声号令,马上就能出征迎战。对北方游牧民族这种特有的社会结构,《史记?匈奴传》有明确记载,我们看到,直到努尔哈赤之时,北方游牧社会的情形仍然是这样的,丝毫没有什么改变,上推一万年,情形就可能如此了,这便是农耕社会与游牧社会的显著区别。

  特别凶悍善射是游猎于白山黑水间的女直先民一大特点,对此《汉书》有记载,曰:肃慎(女直的古代称呼)“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长一尺八寸,青石为镞,镞皆施毒,中人即死。”《晋书》谓肃慎:“人性凶悍,以无忧哀相尚,贵壮而贱老。父母死,男子不哭泣,哭者谓之不壮。”《北史》曰:“(肃慎)种众虽少,而多勇力,处山险,又善射,发能入人目。”《新唐书》有言:“(渤海女直)其种人风气劲悍,谚曰:渤海三人敌一虎。”清初《圣武记》言:“满洲初兴,汉人望而生畏,以一满人可逐数十汉人,如驱羊然,莫敢格者。”由此可知,特别骁勇善战是女直先民能在战争中胜出的原因。

  而南方农耕定居民族的生存状态始终与战争需要相去甚远,定居民族要组成一支军队需要通过招募,招募来后要经过长时间训练,否则就难以形成战斗力,没有训练过的人到战场上难以配合协调,难以上下熟悉,号令统一。就个人素质而言,定居之人再怎么训练也无法达到游牧战士的那种水准。春秋战国时期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入侵,赵武灵王带头在朝庭中穿起匈奴的服装,大力倡导骑射,确收到了一些时效,但终究无法改变被动防御的态势。至于战术,游牧民族最有效的远动战术,需个人素质的配合,对此定居民族无法完全学到手,大多学得一点皮毛。至于什么“兵法”,“三十六计”之类夸夸其谈的东西,对游牧民族来说都是常识。

  在任何恶劣环境下游牧军队都能生存下来,渴时他们就吸马奶,无法生火时就生吃马肉。他们平时就有生吃动物肝脏的习惯。此外游牧民族有喝鲜血的习惯,饥渴时他们会用腰刀划开马腿表皮下的血管,吸涌出来的马血,他们对马等牲畜身上的血管分布了如指掌。据《蒙古秘史》记载,1204年春,成吉思汗就是在大兴安岭边喝过狍子血后挥师西去,去远征乃蛮国的。
  远征时游牧民族没有思乡之苦,因为从小就迁徙不定,并且全都携带着妻孥畜群行动,对于他们来说到处都是家乡。他们在战争中不断娶妻生子,繁衍着族群。成吉思汗西征七年后,带回一个庞大的族群,那些多出来的人口都是从征战中得来,所有这些都是定居民族也学不来的。
  对匈奴习性,欧洲人也有记载,公元374年,一支匈奴大军在名叫“阿提拉”可汗的带领下,从南俄的伏尔加河出发,向罗马帝国发起持续不断的进攻,造成了欧洲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迁徙,其时一个名叫“阿米安?努斯?马塞尼努斯”的古罗马人,冒着生命危险探访了这些匈奴人,有幸返回后他这样写道: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