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汉字原来是阿尔泰游牧民族发明》
第5节

作者: 也爱看纪录片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12-21 15:45:25
  我们还应当注意,以黄相称的现象还波及到了遥远的南俄草原,俄国人正在努力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撤莱”古都是也!
  伏尔加河边的金帐汗国撤莱古都
  伏尔加河是一条流经莫斯科,注入里海的汪洋大河,在其下游西岸边上,有一个并不起眼的小镇名叫“撤莱”,它在欧洲历史上却是大名鼎鼎,因为那里是成吉思汗长子拔都建立的金帐汗国“失剌?斡尔朵”驻扎地,在近三百年的时间里,俄罗斯各地的大小王公每年都要到这里来朝拜他们的蒙古可汗。这“撤莱”显然是“sire”的异写,意为黄色。
  笔者曾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古代西方人所指的“黄祸”从何而来?真的像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来自“黄种人”之黄吗?笔者以为,这根本就不可能!
  如以肤色深浅而言,所谓的黄种人,如我们汉人,许多人的肤色比所谓的“白种人”还要白些,如四川姑娘的肤色就非常白净。反而是许多印欧人种,肤色很深,一点也不白。并且,古代西方人并没有远东人是黄种人的观念,黄白人种划分直到近代才产生,因此“黄祸”与“黄种人”有关的说法是不能存立的。
  笔者以为,西方观念中的“黄祸”只能来自“疏勒”这种国号,“撤莱”这种地名。因为它们的本义就是黄色。可以想见,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以“黄”为号的亚洲游牧民族不断入侵欧洲,他们的入侵总是伴随着血腥屠城和疯狂掠抢。这些入侵者无一例外地嗜好献祭和殉葬,场面非常恐怖。古代欧洲人闻之色变,视而胆秫。久而久之,西方人便以“黄”为灾难的代名词了,“黄祸”就这样产生了!

  既然阿尔泰游牧民族的传统族名“鞑靼”能在西方文化中变成“地狱”的读音,既然西羌的尊贵名号“烧当”能在西方神话中变成“魔鬼”(撒旦)的称呼,阿尔泰游牧民族以“黄”为号的传统习俗也终将不可避免地演成可怖的黄祸。
  并且“疏勒”这个读音,在古希腊神话中也是大恶魔的名称,如西方电影《魔戒》中的大恶魔就叫“索伦”。西方文化中还有一个典故叫“索伦之眼”,意为歹毒之心。最近,在摩洛哥,又有一种长相怪异的掠食性恐龙被发掘出来,已被西方学者命名为“索伦之眼”。正是世事难料,满洲故地的索伦人肯定预料不到,他们金贵的族名会被西方人如此这般恶搞不休!
  日期:2013-12-21 16:18:28
  其实古代西方人称呼遥远的东方,除了有china,桃花石,契丹,还有一个极似“疏勒”的称呼,叫做“赛里斯”(Seres)。公前五世纪时的古希腊人是这样的描述的:东方有赛里斯人,身体高大,红发碧眼,声音洪亮,寿命能超过二百岁。”笔者推测,这“Seres”来自阿尔泰语,只是“sire”的复数读法,本义是黄色。至于有学者称,赛里斯是“丝绸”的意思,笔者不以为然。因为英语丝绸读作“silk”,与“Seres”毫不相干,且古希腊人的描述中也没有提到丝绸。

  据《满文老档》记载,清太祖努尔哈赤早期名号叫“淑勒?贝勒”,满洲语意为“黄色的大弓”,其最初的国号叫“淑勒?昆都仑汗”,意为“黄色的恭敬汗”。名号中都有“淑勒”,即“sire”,意为“黄”。
  至于下令改“金”为“清”,改可汗为皇帝的清太宗皇太极,本号“黄?台吉”。因为他是努尔哈赤最宠幸的儿子,在众“台吉”中地位最尊。
  当“黄台吉”登上帝位后,便转黄为皇,居“太极”了。如此看来,如果他当时改称“黄帝”,亦是顺理成章、名至实归的事。

  总而言之,当我们考察过阿尔泰游牧民族传统活动区域中的黄川、黄水、黄甸、黄台、黄城,黄人之后,应当能够知道黄帝之“黄”缘何而来,我们应当能够看到黄帝的本来面目了!
  日期:2013-12-21 17:16:55
  20 匈奴的原始读音(节选)
  《史记?匈奴传》中的“匈奴”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一个统称,并非单独指阿尔泰游牧民族某个族类,从记载的族名中可以指认出后来分属于突厥、女直和蒙古的不同游牧部族,几乎囊括了以后将称霸蒙古高原的所有族类,司马迁时代的“匈奴”就像后来的“鞑靼”,“蒙古”一样,只是一个泛指。
  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据《史记》记载,夏商周秦的祖先都有“或在中国,或者夷狄”血缘支系,但我们知道,猫生下来都是猫,兔生下来都是兔。岂有猫生下两崽,一只是猫,一只为兔的可能?岂有生在“中国”的成了兔,一出“中国”就变成猫的可能?两大族类有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生存方式,不同的主食,无法混淆。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夏商周秦的创建者不过是入主中原的“匈奴”而已!

  《史记》曰:“(匈奴)时大时小,别离分散,尚矣!其传世不可得而次云,然而至于冒顿单于而匈奴最疆(强)大,尽服北夷。”
  注意,司马迁以“尚矣”两字指称匈奴历史,意思是说这些戎狄的历史已经无比悠久了,悠久得无法追溯了。这是事实,那是人类一种生存方式的历史,比华夏文明史要悠久得多。《史记》中有两处出现了“尚矣!”的感叹,一次是称三皇五帝,另一次就是称匈奴。

  历史上的草原帝国永远处在“时大时小”的演变中,因为是一个军事盟邦,他们互相征战不休,有聚有散。他们能骤然而起,也能轰然倒塌。秦汉之际,北方草原上的匈奴再次建立起辽阔的单于帝国,先是成为秦始皇的心腹大患,而后又成了汉王朝的严重威胁。
  这些匈奴是如何长相?他们是不是蒙古人种?令人奇怪的是,为匈奴专门立传的司马迁竟没有描写过匈奴的形象。合理的解释是:匈奴长相实在太普通了,长得与中原汉人没有什么区别,一模一样,如此司马迁才会熟视无睹,忘记了去描述一番。
  但稍后公元四世纪的古罗马人描述了他们所见到的匈奴,其曰:
  “浑人(古代西方人用hun指称匈奴)穿着长袍,袖口扎紧在手腕上,裤子宽大,头戴皮帽,腰间扎着皮带,腰带两端垂在腹前,他们脚蹬皮靴,箭筒子系在腰带上横在胸前,箭尾朝右手方向。浑人剃掉一部份头发,余下的头发辫成辫子垂下来,他们耳朵上都带着大耳环。”
  上述描写与成吉思汗蒙古人的形象基本一致,也与努尔哈赤后金人打扮相似。史书记载,成吉思汗养子、蒙古汗国大断事官“失吉忽秃忽”,以及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赤”,都带明晃晃的大耳环。他们都有剃发习俗。至于“袖口扎紧在手腕上”那叫“箭袖”。
  日期:2013-12-21 17:39:13

  司马迁记载,匈奴帝国的政权结构是这样的:单于之下有左右“诸耆”,还有左右“谷蠡”,左右“大当户”。这是阿尔泰游牧文化的特征,他们总是面南背北,分左右两翼,作扇形布局。单于左右有“诸耆”,相当于周天子身边的“左史”“右史”(“诸耆”其实是蒙古语“历史”的读音)。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