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兑现的法律——秦史的秦律视野》
第29节

作者: 嵩阳云树
收藏本书TXT下载

  和即不成,只有打之一途,以秦昭王的智慧,实在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时候,范雎祭出所谓的反间计,从手段和意图来看都极不高明,完全是混水摸鱼之举。赵括的战斗力亦是坚不可摧的,他在英勇的战死之前,赵军士气并未出现太大的波动。假若赵括容易对付,秦昭王又何须那么紧张,又是跑到河内,又是无条件地赐民爵一级(先前大旱发五苑草疏救民活命都不肯的人),又是丁男十五岁以上悉诣长平。只能说时也运也,平原君赵胜若能在外交上稍有战绩,结果还真难说。

  秦昭王比赵孝成王有政治经验,白起比赵括有实战经验,这也是因素。白起的成功让范雎心生妒嫉,想办法阻挠了他的全盘布局,白起一气之下托病不出。后来邯郸之役出现险情,秦昭王让人去请白起请不动,又命范雎亲自出面去请,亦请不动(秦昭王是心知肚明范雎与白起的纠葛的)。秦昭王动了怒,削了他的官籍,贬为士伍,迁之阴密。《范雎列传》说“(范雎)已而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

  一个杀字。
  坑杀降卒四十余万,白起心中是有愧的。

  赐死功勋如胡须的白起,秦昭王心中亦是有愧的。
  日期:2014-09-26 07:26:08
  【连载67】
  6.魏冉案
  秦昭王时代有二个人影响他的政治刻深,一个是秦昭王41年出任丞相的范雎,昭王36年入秦,其影响力直到昭王52年才告结束;另一个是把持昭王时代前36年的魏冉。白起来武的,他来文的,一文一武,基本搞定了秦国的局面。
  战国时代风格粗砺,见多了风霜剑气横戈待旦,反倒使人变得粗犷,死就死吧因而豪爽。听听马头琴就知道,那是低沉哀伤的,仿佛要把月亮摘下来疗伤一样。然而战场上,没人敢说马背上的民族是怕死的。刘邦喜欢击筑,筑音悲壮,樊哙有次跟刘邦说,想当年咱闹革命那会儿,那是“何其壮也”。再就是秦腔,那八百里秦川只能做白起的战场。这样的架势,表现在政治上就是对“相”的任命基本上是大刀阔斧的。可以因一言而用之,亦可以因一言而让他滚蛋。所以说辩士卖的是智,至于决定怎么做、该做什么事的人,是王。这当中亦有一层利害关系,作为同盟国,双方都有资质向对方派出国相人选,或者请求对方接受某人为国相人选,这在当时的意识里,不会认为是己方内政遭到了粗暴干涉,相反,却是彼此遵循的国际潮流。魏冉的上台既因这样的因素。公元前298年(秦昭王九年),赵国认为楼缓相秦会对赵国构成威胁,因而派仇液前往秦国,请以魏冉为相。

  “秦果免楼缓而魏冉相秦”。就是说,任命魏冉为相的人是秦昭王,而不是魏冉自己。没有迹象表明,公元前304年(昭王三年),秦昭王加冠亲政之后,有谁继续对他耳提面命着,决定委任齐国的孟尝君为相、赵国的楼缓为相的人是秦昭王,而不是来自他背后某一处的神秘力量。
  魏冉也没有一直赖在相位不走,起起落落,历经四次。若照范雎为了扳倒魏冉而经心罗织的说法,魏冉专权把自个专得四起四落,无论如何都不大可信。倒是客卿有私心成了公开的秘密。仇液将行,门客宋公就提醒他留个心眼。他分析说:万一秦王不听从劝说而继续留用楼缓,仇液无疑是自讨苦吃。不如直接跟楼缓摊牌,表明咱们只是奉命行事,用不用那是秦昭王的意思。这样,如果事情不成功,秦王仍用楼缓为相,楼缓对你不失好感;如果成功了,秦王任用魏冉为相,魏冉也会心存感激。仇液的这种做法后世称为二面派,楼缕的前任,为相不到一年的孟尝君,就是因为疑他二面派而遭逐的。退一步讲,客卿中的大多数,其遭遇就跟朝露似的,亦容不得他们不为自己着想。那么,作为王,如何拣选客卿,确是费脑筋的问题。

  日期:2014-09-27 07:47:50
  【连载68】
  吴起卫国人,来魏国前曾事鲁君。齐人攻鲁,鲁君赏识他的才能想起用为将,又担心吴起的妻子是齐人。吴起于是杀妻,“以明不与齐也”。甘茂楚国人,不知何时何结的婚,但可以肯定他最终将家安在了秦国,然后做到了出将入相。以甘茂那样的胸器,况且樗里子、向寿联手挤压他不是一天二天了,跑之前,竟然没有办法知会家里人一声,这说明在他出将期间,已关照不到家里。这里面的节眼,有一个例子可以补充说明。陈胜起事,一路杀进陈县,然后如愿以偿地坐上了王位,然后很象那么回事似地派这个去打这里,派那个去打那里,结果派出去的人最后都如出发时的样子,一律给他后脑勺。他派武臣去攻打故赵国的地盘,武臣一走到邯郸就露出真面目,自立为赵王,陈余为大将军,张耳、召骚为左右丞相。陈胜闻信大怒,虽然听从劝告把怒气减了下来,没有杀掉这一干人的家属,但“徙系武臣等家属宫中,而封张耳子张敖为成都君”。作为其家属活命的交换条件,武臣必须急速发兵,合力杀入函谷关。

  这就是说,武臣等人的家属成了陈胜的人质。
  职官中的郎吏最初就是人质。《汉书·百官公卿表》载,郎的职责是“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是王信任的侍卫和身边人。战国之际,各诸侯国差不多都有废分封为郡县、变世官为流官之举,君权转而增强,王为了“密切”与流官大臣之间的关系,想了个办法,择选大臣子弟来宫里,一方面是入奉宿卫、侍左右,出充车骑、从征伐;另一方面便是将他来当人质。前者如触龙说赵太后,借口便是请求赵太后允许他的小儿子舒祺,“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黑衣”是赵国侍卫所服,用以指代宫廷卫士。后者如我们前面分析过的秦皇与蒙恬、蒙毅,便是这层关系。

  秦律中这种身份的人称葆子,葆通保,保子即任子,源于古老的以子弟为质的“质任制度”。秦昭王曾为质于燕,亦属此类。既然是侍卫,王出现在哪,他们必然也要出现在哪里。王在殿阁里,他们便呆在殿阁四周的廊庑,负责警戒,随时应承,故称郎,郎即廊也。樊哙就做过刘邦的郎中。郎中、侍郎皆为古代武士的通称。也由于近侍集团特殊的政治作用,就决定了其必然拥有更多的政治特权。以两汉仕进来说,入仕者大都要先拜郎官,然后再内升或外放。葆子在法律上还享有某些特权,睡虎地秦简《司空律》说:

  葆子以上居赎刑以上到赎死,居于官府,皆勿将司。所弗问而久系之,大啬夫、丞及官啬夫有罪。
  葆子以上用劳役抵偿赎刑以上到赎死的罪,而在官府服劳役的,都不加监管。若不加讯问而长期加以拘禁,则大啬夫、丞和该官府的啬夫有罪。[1]

  将司是监督看管,问是审理判决。《秦律新探》一书认为“官府”是指“居室”,疑是一种特殊的拘留场所,意为出于对葆子的优待云云[2]。
  日期:2014-09-27 15:03:01
  【连载69】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