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03-01 23:45:39
继续讨论:
三晋联盟的破裂,主要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三晋国家之间的矛盾积累的越来越多,逐渐到了难以调和的地步。要知道,三个国家在超过100年的时间里始终保持相互信任,保持友好联盟关系,这个本身就是一件极难的事情。而魏国在魏文侯之后继任的两个君主--魏武侯与魏惠王,却不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人,也不是谨慎小心的人,他们采取了过于莽撞和强硬的对外政策,加速了矛盾的激化。(以魏国所处的险恶的地理环境,他们作出重大决定的时候,其实应该更加的谨慎小心,更加的深思熟虑一些。)特别是魏惠王,他发动孤注一掷的冒险主义战争,试图灭掉赵国和韩国,这是战国时期首次七雄之间以灭国为目的,互相兼并的战争,规模之大可想而知。三晋国家内部爆发这样的战争后,它们的联盟自然不可能再维持下去了。两轮战争后期,魏国都处于被其他国家四面围攻的窘境,说明它长期的对外政策远不够聪明,这不可避免地导致它的国力被大量消耗,最终失败和衰落了下去。魏国从此再也称不上七雄中排名最前列的强国了。
三晋联盟的完全破裂,和魏国的衰落,这些都不是秦国的作为所造成的结果,和秦国没有多大关系。秦献公曾经几次打败魏国,但那毕竟是秦献公晚年才做的事情,只持续了几年时间。由于赵国的及时援助,魏国在这些战争失败后并没有遭受到连锁性的严重损失。后来在围攻魏国的国家中,给它造成最大伤害的是齐国,而这个时候的秦国在秦孝公的领导下,基本上是无所作为的。所以,结论是,现在秦国所面临的非常有利的外部局势,实际上靠的就只是一个字---‘等’。坐等对手露出破绽,听起来很容易,其实也不容易。因为秦国已经等了很久了,即使只从秦穆公的时代开始算,也有300年了,耐着性子等这么久当然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日期:2013-03-02 23:03:14
继续讨论:
按照张仪既定的战略计划,秦国在军事上不断攻击韩魏,同时在外交上不断表达想和两国友好结盟的意愿。在前328年魏国正式割让河西给秦国的条约签定后,双方停战了。作为友好关系的具体表达,前325年,韩国和魏国君主到秦国,参加秦惠王称王的仪式。秦惠王决定自己称王,不顾周国的感受,说明到了这一年,秦和周的联盟实际上已经被取消了。此前,秦惠王刚即位,还有他举行冠礼的时候,(准确地说,那个时候他还没有称王,所以应该叫秦惠公。)周都送了祭祀先祖周文王和周武王典礼上用的祭肉给他作为礼物。显然,周还是想继续保持秦和周之间的特殊友好关系的。这一关系,从前374年周派太史儋出使秦国,结交秦献公开始,到现在已经历经50年,半个世纪的时间,秦与周也称的上是长期的伙伴国家了。那为什么秦国会最终主动放弃掉这一关系呢?
因为周国的国力从春秋以来就一直很弱,在军事方面对秦国没有任何帮助。秦献公之所以和周结盟,无非是利用周王天下共主的名分,给自己的战争和扩张行动套上合法的,正统的外衣。周在秦的战争胜利后,把秦君封为霸主,也大大地提高了秦国的国际声望。还有,秦献公的时候,秦国还作为蛮夷被中原各国集体排斥,‘秦辟在雍州,不与中国之会盟,夷狄遇之。”不让秦国参与各国间的外交活动。献公和周交好以后,周作为礼乐制度的核心,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它都看重交好秦国,哪个国家还能说秦仅仅是蛮夷,没有资格参与文明国家之间的交往活动呢?所以,秦国因此在外交方面打开了缺口,结束了长期自动地被排斥,被孤立的局面。
日期:2013-03-06 23:29:15
继续讨论:
战国以来,形势变化越来越清楚。各国的战争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以恃强陵弱的方式,达到扩张领土,增加国力的目的。七雄里面,除了偏在一隅中的秦国和燕国外,其他国家,韩,赵,魏,齐,都是周王眼里被乱臣篡权了的国家,楚国早就自己称王了。按照传统,这些都不符合合法与正统的规矩,这些国家的行动从不请示周王,也从不管周王同不同意,喜不喜欢,但它们的势力已经主宰了绝大部分的天下。秦国行动的时候是否有周王给予的合法外衣,从效果上来看已经没有什么区别。
魏惠王称王以后,周王仅存的声望又到达了新的低点。秦献公的时候,好象秦对周的支持还有点用。到了秦孝公的时候,则一点用处都没有产生。周本身毫无实力,想借用外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办法终究不可靠。魏惠王对周和秦的联手完全不放在眼里,即使魏国在马陵大败,又被各国围攻,处于极其困难的局面下,但魏惠王并不觉得自己的失败和之前的冒险称王有什么关系,自然他也没有想到去取消自己的王号。
秦国先前50年之所以看重周,主要还是利用周来打破外交孤立的局面,并且提高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身份,声望。现在,秦惠王只是等在国内,韩国和魏国的君主就专门跑来拜会他,和各国的外交互动方面已经显然已经没有任何问题了。这方面秦国已经不再需要周的帮助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