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水浒 108种思维 108种人生 108种结局 总有一款适合您》
第10节

作者: 冯一楠
收藏本书TXT下载

  所以诸君,现象和现象的背后,往往差别是本质的,宋江集团里的人,很多是被迫无奈上的梁山,到中期和后期,比如鲁智深回朝前坐化,公孙胜多次中途借故离开,燕青不辞而别,这都是明证。而刘备是什么人?当平原令时,为救孔融,借兵都要去救。面对强大的曹操,借兵也要去救徐州。这是孔夫子说的,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临死前,给儿子刘禅的遗言,只有短短几句话,一句居然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样的人,如果把他和宋江等同,那才是滑稽了。

  宋江何许人?一个众兄弟好不容易一场厮杀逃出来,他就要想办法让大家冒险回去拿下黄文炳为自己复仇的自私鬼。一个拿着众兄弟性命换自己锦绣前程的野心家。一个为了死后怕李逵造反,影响到自己声誉,可以用酒毒死对自己忠心耿耿的铁牛的假面人。但是宋江作为一个阴谋家,他是合格和称职的,他虽然不得好死,但确实是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小子这篇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表明,这个世界原本是真真假假,真假,在功利的封建社会并不那么重要,山寨品和仿制品,只要畅销,同样可以赚钱。同样,人生只要模仿得好,未尝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如果人生一味的只懂得模仿,则最终会迷失掉自己。
  小温侯吕方和赛仁贵郭盛就是这类人的代表,两个人一个模仿吕布,一个模仿薛仁贵,兵器,装束,都惟妙惟肖,当年是没有cosplay,要有的话,这两帅哥估计都能得奖。水浒的作者多次提到两人出阵时,画戟缠在一起分不开的情况,暗示这两人模仿是模仿的像了,但是活一辈子,活的其实是别人的影子,根本搞不清谁是谁。
  如果让吕方和郭盛两个人换一下衣服。
  那请问,谁是吕方?谁是郭盛?
  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人活一世,草木一秋,一辈子都在为了别人的影子而活,从来没有活出过自己。

  佛说,众生皆有佛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只是我们不懂得去发现而已,或许发现了,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把自己的天赋用于活出自己的人生品格而已。
  如果找到自己,又活出了自己的人生,那是什么境界?
  佛前有八百罗汉,每一个都有自己的形态和性格。活出了自己的真我,就是罗汉。
  美利坚的教育之所以培养如此多的科学家,如此多的创新企业,正是因为美利坚的教育是培养多方面的人。
  成功从来就不是,也不可能是只有一个标准。
  基础教育的重要,在于发掘人在哪方面擅长,哪方面不擅长,以便在有限的人生当中扬长避短。可笑在封建社会,片面的以八股文取士,要求各科都好,才能考中举人,可笑之极。于是培养出来的不是全才,只能是会考试而读死书的书呆子。所以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其实书生怎会无用?《三国演义》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诸葛亮在舌战群儒时,提出了著名的儒者三层境界的划分。小儒咬文嚼字,中儒皓首穷经,大儒经天纬地。可叹后世的儒学少了基础的体证实修法门,能够修出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基础养气存神功夫的都少得可怜,大多只是穷酸文人,小子当年混迹于某文坛活动时曾见到两个诗人互相不服气对方水平而打起来,真正可笑,读书人都成了这副德性,可见儒家今天是真正没落了。缺了体证,自然读书无用,道理明白了做不到,等于不读。

  这些以后有机会聊三国,小子再详细聊,回到水浒,郭盛和吕方的悲剧,打赢了谁谁,这就和秦明一样,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两人一辈子都在学薛仁贵和吕布,他们偏偏明明就不是薛仁贵和吕布,画戟这种兵器,不是人人都能用好的,月棍,年刀,一辈子的枪,枪是最难精的,而画戟是融合刀和枪的兵器,可见有多难。
  于是两枝画戟经常缠在一起打结也就不奇怪了,施耐庵老先生安排在上阵杀敌,性命顷刻间,两枝画戟经常互缠,这就好比战士上阵开枪,忽然发现子『弹』卡了壳,这是要命的事。老先生用意深矣。

  本就不是那块材料,何苦来?两人最后的惨死,也就不奇怪了。
  总结:模仿,也要仿制得好,如果不量力而行的模仿,最后只能是悲剧,当年功夫热的时候,多少人模仿李小龙,又有几个人最后能成为李小龙?市面上不少成功学的狗血之处,在于只会打鸡血,却没搞明白成功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往往很难复制,而失败是可以避免的,就拿吕方和郭盛来说,吕方模仿吕布,有赤兔马吗?有貂蝉吗?有吕布天下无双的勇力么?不能只凭都姓吕和喜欢,就学一辈子啊!我还喜欢范冰冰呢!郭盛模仿薛仁贵,他能够三箭定天山吗?人和人是不同的,所以模仿者切忌一生只为影子而活。

  日期:2014-09-10 13:27:00
  人道之 家族的使命 天暗星青面兽杨志

  有一种人,从他们出生那刻起,人生的轨迹就已经被人为的划定,从他们咿呀学语开始,他们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在家族的使命感教育下度过,从小耳濡目染的是家族的荣光或者对祖先繁华的追忆。及至他们登上人生舞台时,早早就已经在内心深处背负了同龄人没有的一副重担。他们的一生,只是为了完成家族的使命而存在。
  金庸先生的小说《天龙八部》里的姑苏慕容复,虽然有性格和人品等多方面问题,但是从本质来讲,慕容复是一个可怜的人,从小就被教育要光复大燕,即便是早已经改朝换代,大燕已经亡国多年,慕容家人丁凋零的情况下,这个光复先祖基业的梦,一代接一代,从来没有停过。
  这就是没落世家子的悲哀和无奈,他们注定不能享有普通人该有的幸福,因为他们要对得起祖先,等自己死了后,要在九泉之下,对得起列祖列宗。
  可以说他们是为了死后有脸面对先祖而活。
  杨志,是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后人,作为三代将门之后,武侯杨令公之孙,杨志一生最大的抱负,是“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施耐庵先生写书,从来没有无用笔墨,为什么杨志的脸上会有一块青色的胎记?并因此得了个青面兽的外号?这块胎记其实就是为了表明,杨志这个人的一生,已经深深打下了家族的烙印。
  也与祖宗争口气,说明这个家族现在已经没落,不然谈不上争口气。落魄的贵族和豪门的心态是最可怜的,别人的一点冷眼都会被自己无限放大,同时心里想我家祖上阔着呢。为什么这样讲?眼看着家族一点点衰败下去,这种心情是非常沉重的,一方面是先人荣光的往日回忆,另外一方面是残酷的现实。有对比,就有了痛苦。
  杨志所处的时代,已经远非杨家将时期的宋朝,而且即便是杨家将时期,杨家一直遭受排挤(详见杨家将通俗演义,诸君有兴趣可翻阅,这里不再展开),到了杨志这一代,年轻时虽然中过武举,做了一个殿帅府制使,但这个官职在宋代属于殿前司所属的下级军职,对比武侯杨老令公时期的天波府杨家,那真是差了十万八千里。偏偏杨志还倒霉,一次押送花石纲在黄河里翻了船,这可是大罪,交不了差,也就不敢回京。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