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宪王朝--袁世凯是怎样炼成的》
第54节

作者: 洹上野老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1-14 11:22:03
  在这场战争中,清廷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呢?日俄谈判破裂之初,清政府就已经把话说开了,你日俄闹矛盾是你们的事,与清国无关,所以打的时候也别想着我帮谁,我谁也不帮,局外中立,另外还有,你们在我的地盘上打可以,但是别越过辽河以西,谁要是越界了到时候别怪我不客气。怂也怂得那么有种,当真配得上“厚颜”二字。说完这话,清政府还命令战区官兵看好老百姓,别让他们瞎搅合,如果出现骚乱,要对他们动真格的,严厉镇压,事情闹到这个份上,纵是“龙兴之地”也顾不得了。

  我们看过不少古装剧,剧中武林人士个个身携大刀,手持长矛,当然还有不少是绝命的武器,他们气势汹汹来到客栈,兵器往桌子上咣当一放,看起来是那么豪情万丈,通常这时候必然有一方信口开河声音洪亮,另一拨人必然会看不顺眼,对话不到两句,拿起武器开干,掀桌子砸板凳,一会儿工夫下来,人倒是没受什么伤,老板的店铺被砸得没个店样。这样的人其实不叫好汉,分明就是流氓,日俄扮演的就是这样的角色。要打架回家打,非要选在中国当战场,说到底,什么也不怪,只能怪店小二和掌柜的窝囊。

  日本胜利之后,清国对其更是五体投地,连改革都处处以他们为榜样,知识分子们更是把这看作君主立宪的优越性。俄国在东北受到这个挫折之后,目光慢慢转向蒙古,而日本继续编织着他的梦想,直到后来的“二十一条”、“九一八事变”以及二战以来的侵华战争,都是其“大陆政策”的延续。
  “国破山河在”固然没错,只是到了这个时代,这国破之后的山河,已成了别人的山河。
  慈禧一路上经怀来、宣化、怀安、大同、沂州,在太原小住20天,终于10月26日到达西安。老太太心想这下能稍微补个好觉了,谁知刚坐下来歇一会,就听见随后从北京赶来的荣禄说,鬼子同意和谈了,但是有几个条件,第一是严惩主战派大臣,只不过这严惩的尺度大了点,处死,尤其是慈禧和那个见到洋人不留活口的毓贤。第二就是赔钱,我们吃的住的用的机枪子弹都不是大风刮来的,都需要钱,剩下的当然还有,还需要坐下来细谈。

  慈禧一听怕了,这洋人简直无法无天,连自己一国之主都不放过。随从大臣想接着打,可此时的慈禧已经没有了那个勇气,朝廷也没有那个实力,想来想去,就命李鸿章复职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从广东去北京和洋人谈判,你是谈判专家,应该没问题,一个人不行,慈禧还叫上了庆王奕劻。
  10月11日,李鸿章抵达北京,以杨士琦为联络员,开始与列强代表谈判。这时的列强已经不是八国,而是十一国, 虽是“八国联军”,可看到“胜利果实”,比利时、西班牙、荷兰也想着“利益均沾”,过来凑热闹了。面对这种情况,慈禧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底气,想想两个月前宣战时的风采,老太太是想买后悔药都没地方找。
  经中方努力,列强基本上同意了不杀慈禧,但其他排外大臣一个都不能少。慈禧在西安待了一年多,终于等到了签协议的这一天。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十一国签署《辛丑条约》。
  按照条约,清廷对本国公使被杀的德国和日本正式道歉;端王载漪、辅国公载澜被流放新疆,庄王载勋、都察院御史英年、刑部尚书赵舒翘赐自尽,山西巡抚毓贤、礼部尚书启秀、刑部侍郎徐承煜被就地正法,大学士徐桐、刚毅和李秉衡等人被革职;按照中国人口每人一两的计算,清廷赔偿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各国设使馆区,并有权驻兵保护;禁止清廷进口军火两年;拆毁大沽口炮台,京津一带不准驻扎军队;永远不能有反外活动。和俄国一样,其实列强都想趁这个机会获得一些土地赔偿,但由于各怀鬼胎,又都对日俄有所防备,便没有提及割占土地问题,清廷为此深感庆幸。

  日期:2014-01-16 10:32:25
  话说这毓贤到了山西之后,跟义和团依然是铁哥们,虽然我调走了,但咱们是打不散的交情,可以说,如果载漪、徐桐和刚毅是在慈禧决策时在一旁加油助威,那毓贤就是以实际行动间接助长了列强入侵的决心。所以,论误国,慈禧占第一,毓贤的榜眼是名至实归。
  到最后,遭殃的还是中国四亿五千万老百姓。
  讲到受害者,资深谈判专家老李也算一个。大概是在条约上签字签出了经验,和十一国谈判时,李鸿章不想再让后人一提到他就与卖国条约联系在一起,便别出心裁地把名字签成了一个“肃”字,堂堂一等肃毅伯能想到这个点子,也确是无奈之举了。
  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在承受了两个月的舆论压力之后,“痰咳不支,饮食不进”,于巨大的精神压力中含恨离世。临终留下了“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的诗句。

  已在回京途中的慈禧闻讯,深受打击,庚子一役,她失去的太多了。痛过了,哭过了,慈禧擦掉眼泪,读了李鸿章的信。据说离世的前一天,老李在信中极力推荐了袁世凯,作为戎马半生、治国数十载的李鸿章看出了袁是个人才,以其“足智多谋,规模宏远,环顾宇内人才,无出袁世凯右者”的高度评价,临死向慈禧隆重推荐袁世凯接替自己的位置。(但从目前史学界说法来看,以上评语并未确凿来源)其实早在戊戌那一年,袁世凯就短暂署理过直隶总督一职,由于是临时代理,袁又年纪太嫩,只干了一段时间就继续经营他的小站了。

  当天,慈禧怀着悲恸的心情,谕令袁世凯接替老上司李鸿章,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四十一岁的袁世凯,在打破直隶总督年龄纪录的同时,从此走上了晚清政坛的权力之巅。
  日期:2014-01-16 10:33:10
  第七章 如日中天
  一 最懂女人心

  下完旨谕慈禧并没有急着回北京,她还有一个顾虑,就是联军那个“京师二十里之内不得驻兵”的要求,赵匡胤都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可慈禧这是直接睡到了别人榻上,旁边的人也没有酣睡,而是在拿着刺刀睁大眼睛地看着她睡。
  这就有点恐怖了,都说没心没肺的人睡眠质量比较高,慈禧这样本来睡眠质量就不高的人,周围站了一大圈人监视着,可是连闭上眼的胆量都没有了。于是,她决定先到保定,去袁世凯那坐坐。
  袁虽然已于11月27日上任直隶总督,但天津还没有收回,只能先暂到保定办公。这时听说慈禧要来,还没等她赶到直隶界内,袁世凯就已经去老太太的行在问候了。慈禧一行在内邱县驻跸两天,之所以连保定都没有直接回,是想等袁爱卿把保定行宫收拾好再去。当然,这些要求,在老袁陛见两宫之前她都说了。
  袁世凯知道慈禧一辈子爱讲究个排场,尤其追求生活质量,临走之前安排了助手把慈禧下榻的行宫重新装修一番,安排妥当之后正要离开,账房在后面拽住了他,袁世凯明白了,又是没钱。

  都说慈不掌兵,义不持财,袁世凯前面一项做得无人能及,后者呢,则是大大的失败,做了大半辈子官,跟月光族没什么两样,至今谈不上什么身家。没办法,江湖上混靠的就是一个“义”字,该花的钱绝对不能省。
  袁幕智囊无数,这时又有人给他出主意了。杨士琦,字杏城,老家在安徽泗州,是光绪八年的举人,早期做过李鸿章的幕府,和八国谈判时还做了中间联络人,老李去世之后,袁世凯看他是个做事的能手,便收入自己门下,杨在众多袁氏幕府中属于公关型人才,很受袁氏青睐,在后来的很多政治活动中,杨士琦都扮演着老袁的马前卒角色,“杨到即袁到”成为官场共识。
  把筹钱这件事交给杨士琦,袁是一百个放心。
  当时百业凋敝,民不聊生,政府库银也时有捉襟见肘的窘况,但作为大清的官员,“穷”这个字自然写不到他们身上,历朝历代最饿不着的就是贪官。袁世凯一时在直隶无法集资,便邀集了藩臬司道等官员商议垫款一事,声明等应了这个急一定如数归还。
  官员们哪里肯给,不仅不借钱,还极具表演天赋地向老袁哭起穷来。
  这就有点班门弄斧了,你们面前站的才是真正的影帝。
  袁世凯让他们散了之后,便找来了杨士琦,看看他有什么主意。杨领会了上司的意思之后,二话没说,直接去了当地最大的钱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