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日记:三国原来可以这样读》
第1节

作者: 口合口合2014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9-03 13:44:00
  一 月下独酌
  逃到涿郡已经有很多年了,难得今天有闲工夫可以休息休息,于是便打了点酒,一个人在工地独酌了起来。
  说来惭愧,我来这里混这么久了,到现在房子都没有着落,还是住的棚子。有懂谶纬的人说此地千年后会有天子之气,近两千年后房子会很贵,虽然空气会很差,所以要买房得趁早——虽然不知这话是真是假,但我严重怀疑那老头是不是房产中介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涿郡现在的地确实挺便宜的,因为这里是边疆,有钱人都不会来此买房。他们大都在河南动土木,那里有帝都,房价贵到爆;次一点的,起码也是在冀州搞开发,那里是很多领导人的家乡。前几年宫里的常侍赵忠等就在冀州开发了很多房地产项目,据说皇上也参与了——皇上也是冀州人。皇上这些年是十分提倡政府自主创业,花二千万钱就可以买到两千石的官位,四百石的官标价是四百万。很多人说这样不好,我也觉得。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不这样,有些人一辈子都做不了官,有些人却可以做一辈子的官,而且还会世世代代做下去,这难道公平吗?

  不过不管的房价几何,官价多少,反正我没钱买就是了。但这样也好,我是个逃犯,逃犯当然需要低调的生活,位于边疆的涿郡天高皇帝远,当然够低调。虽然给人做苦力很累很被人看不起,但只要能保住脑袋就行: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夜黑风高的时候我也会想起自己的父母,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知他们过得好不好?
  我的故乡在河东解良,距离涿郡有上百里距离。那里虽然不比河南、冀州发达,但也算是一方重镇,以前做过魏国的都城,比起现在我所在的这个曾经燕国的都城还是阔绰许多的。家里虽然不是什么大户,但我也是有文化的人,《春秋》之类的书我都读过,燕国比魏国算什么?呵呵,扶不起的阿斗……不对,这话怎么不像是我该说的?当我没说过。
  有时候我也后悔自己为啥要杀人,但遗憾的是,我就是杀了,后悔也没用。那年我跟那痞子一起走在路上,他说我脸红得像个娘们,我一生气,然后就劈了他。唉,逃得太匆忙,都没来得及和爹娘说一声,不孝,不孝啊!
  话说我出逃的那天晚上倒是有一件有趣的事情:我往外跑,有个人往里钻。那个男的别提长得有多丑了,描述不出,反正就是一副奇人异象。当时他还问我这里是不是河东?我说是啊。然后他又问我卫家怎么走?我又给他指了方向。这个卫家在我们河东也算是一家大户,所以路我还是认得的。
  当时我们俩都跑得很累了,双方看各自都没恶意,于是便索性坐一起聊了起来。他说他叫蔡邕,之前在朝廷做官,因为在朝廷得罪了人所以才往外跑,想去投奔河东卫家。我问他跟卫家熟不熟,他说不熟,我说不熟你也敢这么跑啊?结果你猜他说啥?
  他说道:“朋友,你不是士人吧?”
  我一怔,然后说道:“不是啊,怎么了?”
  “那就对了。”他接着说道,“我们士人逃跑,走到哪都会有士人接济,只要亮明自己身份就是了。”

  “有这么神奇吗?”我问道。
  “当然啦!”他一脸自豪地说道,“知道党锢吗?”
  党锢我听说过,那好像是我几岁的时候,皇上的舅舅得罪了宫里的常侍,然后被杀了,接着很多士人就被皇上打成了党人,全部成了通缉犯。
  “没错,就是那件事情。”蔡邕说道,“几年前的时候有个叫张俭的党人逃到鲁国,投奔孔家。当时孔家只有一个叫孔融的十六岁孩子在,可是他却很大胆地收留了张俭。后来事发。官府追责,孔融和他哥哥争先恐后地表示是自己的罪过,不要连累兄弟。一个没成年的小孩尚且能这么通晓大义,我去投靠卫家又有何不可呢?”
  同样是逃亡,我没想到自己和人家有这么大的区别。我这一别故乡,别说没人接应了,随便遇到一个人可能就要把我抓去官府,哪来什么争先恐后收留我的?再看看人家,唉,人比人,气死人啊!

  于是我白痴地问道:“士人待遇这么好,能不能帮我也弄一个这身份?”
  蔡邕一听这话,笑得就差没在地上打滚了,最后笑抽筋了才终于有空跟我讲话:“你个子这么大,见识却不行啊!”
  “咋啦,有问题吗?”
  “士人不是你想当,相当就能当的。”他说道,“你读过书没?《春秋》?还行,凑合。有没有在士人门下做过弟子?没有,那就拉倒。你得先成为一个名人的门生,然后才有机会被老师推荐成为朝廷察举的孝廉;成为了孝廉,然后你才有机会做官;做了官,然后你才有机会在名人领导的机构做事;做事了,然后才有机会一步一步往上爬。等爬到两千石级别,也就是太守那种,你就算是半个士人了。”

  “为什么是半个啊?”我问道。
  “因为你还没有自己的势力啊。”蔡邕接着说道,“真正合格的士人,一定要有一个强大的家族作支撑,家族成员都至少要是半个士人或者是预备士人,然后大家在地方上占一大块土地,在朝廷占一片官职,再然后一代又一代地发展,这样的士人才算是完美版本的。”
  太守级别?乖乖,我见过的最大的官也就是县老爷,要做太守那么大才能算是士人?我还是洗洗睡吧。
  不过我突然有了一个疑问:既然是犯了朝廷的法,为什么这些一向受人尊敬的士人们要知法犯法的窝藏嫌犯呢?
  我提出了我的疑问,蔡邕不以为然地说道:“因为那些判决是不公正的。”
  “也就是说皇上错了咯?”我当时这么追问道。

  蔡邕想了想,答道:“也不能这么说。”
  “那是怎么回事?”
  “皇上身边有奸人,所以皇上受了蒙蔽,所以才会做那样的决定。当皇上不能掌握正确信息的时候,他可能认为他做的决定是正确的,但实际上却是错误的。”他如是解释道。
  “那不还是在说皇上错了?”
  “这……你不会懂的。反正:一,皇上不会错;二,我们也不会错。所以都怪那些宦官,他们才是罪魁祸首。”
  “可是你刚才说的诬陷你的那个人不是宦官啊。”

  “他是宦官的女婿。”
  “宦官怎么会有女婿?”
  “认的呗!”
  “那他的女婿也不是宦官啊!”
  “这……”蔡邕明显不想跟我聊了,于是重申道,“总而言之,你记住我刚才说的就是了:一,皇上不会错;二,我们也不会错。”
  “那朝廷到底是谁说了算啊?”
  “当然是皇上……和我们!”
  谈话到此结束了。
  直到现在我都没有明白蔡邕所说的“我们”是谁,但是我总觉得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皇上要抓士人,怎么可能皇上和士人都没犯错呢?天下既然以皇上为尊,怎么可能一边皇上说了算一边蔡邕他们说了算?
  我觉得我要是皇帝,也会不喜欢蔡邕他们;当然,我不是,而且永远都不会是,因为我姓关,不姓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