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世枭雄之刘备(一部屌丝逆袭的成功史,这才是历史的真相)》
第6节

作者: 重生之魂2014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不过张苏二人虽然发了财,却依然是社会最底层最低贱的身份。
  这二人贩马来到涿郡见到刘备后,认为刘备非同寻常,就把自己辛苦多年积攒的财富都交给了刘备,供他组建自己的私人部队。至此,不得不再次对刘备的牛B表示佩服:人家出身不好社会地位低,但是人家上名校不花钱;人家家里穷没有钱,但是人家想起兵有人赞助……TMD!都说刘备没本事,你找个人拉来一亿几千万资金试试,更何况人家还是白白赞助不求回报的。造反这事可不是做生意,你资助别人造反,咋也算个同谋啊!

  更何况,刘备起兵时还不到二十四岁(且是虚岁)。诸位,你们二十四岁时在干什么,有没有刘备这么大的人格魅力?

  想不通吧?
  现在谈刘备的人格魅力,证据还不够充分,以后你们会有更加想不通的。
  我们知道,刘备已经在张世平苏双二人的资助下起兵了,虽然可能只是一支小部队,但是好歹也算是个师长级的官了。他这支部队干啥去了,暂时还没有行动。当时的东汉政府是允许有家兵的,不少高官和大地主都养有上千人的私人武装,所以刘备的行动并不扎眼。
  很快,刘备的部队就遇上了发挥的机会,这就是黄巾起义。
  按《三国志·先主传》的记载,到下一段才有黄巾起义。下一段开头“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

  诸位注意,灵帝末年黄巾起义的时候,刘备是领着自己早先已经组建的部队去跟着邹靖讨伐黄巾军的。“率其属”就是上一段“由是得用合徒众”组建的私人部队。正因为黄巾起义前,他就已经有了自己的部队,所以起义爆发后刘备才不需要临时招募,直接就可以“率其(部)属”前去讨叛。
  史书记载把这两件事分开说,其实我们就应该明白。
  但是因为组兵在第二段尾,讨叛在第三段头,所以不注意的人往往会把这两件事连在一起解读,这就打乱顺序成了黄巾军起义刘备组建部队讨叛了。以前易中天讲三国的时候,我就很想把这事提出来,可惜因为特殊原因一直无法实现,今日也算了却一桩心愿,朋友们不妨对照《三国志》原文看看。
  组兵和讨叛如果混在一起,大家想想这事得有多巧:刚好黄巾起义,而且必须是黄巾军刚起义张苏二人就来到了涿郡,来到以后刚好碰到刘备想组兵……再说了,如果确实是黄巾起义在先,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为什么要把它们分开呢,连在一起写多好啊,一路顺下来,啥事都没有了。
  “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貲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
  这样写不行吗?
  所以嘛,刘备起兵,比黄巾军更早啊!

  刘备小时候说过想当皇帝的话,长大后又给儿子取帝王祭天祭地专用字的名字“封”“禅”(《史记·封禅书》就是专门记载帝王封禅事迹的)。现在要说他起兵不是为了造反是为了打黄巾军,难道他能未卜先知吗?
  但是,刘备既然已经起兵,为什么不亮明旗号呢?他又为什么摇身一变加入政府平叛军呢?请诸位关注下节。
  下节提示:刘备组建了自己的部队,却不亮明旗号造反,反而在农民起义时加入政府军平叛。他是怎么想的呢?他所组建的部队,在黄巾起义平叛时又发挥了多大的力量呢?(请关注《绝世枭雄之刘备》五,自知之明的重要性)
  日期:2014-08-27 00:01:18
  五,自知之明的重要性
  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覆盖了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并且很快从原先的一共几十万人迅速发展成一支就有上百万人,而且起义此起彼伏延续了数十年。可是,最后推翻汉朝的还不是这些起义农民。
  这是怎么回事呢?
  很简单,彼此实力差别太大。
  首先,双方将领不在一个级别,朝廷派出的皇甫嵩,朱儁(音jun〖俊〗),曹操,包括失利的卢植和董卓等人,大都是身经百战的沙场老将。(不要小看董卓,董卓也是“数讨羌,胡,前后百余战”)这些沙场老将对阵平民百姓,就像围棋九段对阵业余选手一样,基本没悬念。
  当然,这还是按照双方装备实力相当来说的。事实上,双方能相当吗?
  你农民扛个锄头,人家拿的是刀枪剑戟;你掂个锅盖,人家举的是盾牌;你没有远程武器,人家有强弓劲弩,相当于现在的大炮导弹了;你没有战马战车,人家都有……所以嘛,这仗怎么打!
  还有,你农民们没有经过军训,也不懂得什么纪律阵法。人家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军纪阵法什么的都通,为的就是更加有效的杀人。
  再说一点,黄巾军是一支很奇怪的部队,他们都随军携带家眷和生活用具。什么老婆孩子了,亲爹亲娘了,岳父岳母了,小姨子小舅子了……还有家里的猪啊鸡啊狗啊牛啊,锅碗瓢勺啊,锄头斧头犁铧铁锹什么的,老百姓谁舍得扔啊,都随军带着,要是找到合适的地方安顿下来,他们还得继续生活呢,还得养活一大家子人呢!就像曹操192年在兖州击败的青州黄巾军,作战部队三十多万人,家眷却有一百多万口(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拖家带口,在战场上是个很大的忌讳,对方只要一攻击你的家人,你就立马慌了。她们可都是写没有战斗力的老人孩子啊!

  与其说黄巾军是农民起义,不如说他们是一群逃难的。
  黄巾军起义虽然声势浩大,最终仍不免被扑灭。但是这些又和刘备有什么关系呢?
  有!因为刘备有一种天生的能力--判断局势。诸位以后不妨慢慢看,刘备判断局势几乎十拿九稳,就像他擅长逃跑一样,什么时候该逃跑什么时候不该逃跑,他心里一清二楚。你五百人我一千人,我还逃跑啊,打不死你!
  黄巾起义,那是被逼得没有活路了,没办法。
  但是刘备呢,人家虽然也是社会最底层的,但是人家混得好啊:上名校不花钱,想起兵有人资助。所以嘛,刘备就算不亮明造反的旗号,那也是地方上响当当的人物,手下领几千人,也不用发愁没钱。
  一方面是这个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刘备非常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很多人失败就是因为没有自知之明,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你六十公斤级的,非要挑战人家八十公斤级的,人家不毁你毁谁啊?在地方上,刘备几千人马绝对称霸,但是对于整个东汉帝国来说,光是皇帝的保镖(禁卫军)就把你干沉了。
  刘备知道天下还没有大乱,不能轻举妄动。但是他为什么要帮助政府讨伐起义军呢,起义军如果重创政府军,不是对他更有利吗?
  我的个人分析是:刘备知道自己不行,也知道起义军不是政府军的对手,之所以参加政府军,他是为了攫取更大的权力。现在的刘备还是一个平民,他那点兵力连一个郡的政府军都干不过。所以,他必须先当官,等有了更大的权力以后再动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