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密码—历史上第一次全面解密长白山真相》
第45节

作者: 青斗2015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7-30 05:30:38
  渤海国!安乐乡!我心中忽地一动。
  我起身走了过去,慢慢翻阅。不过令人奇怪的是,这些多是历朝历代的史书,父亲只是在其中划出了关于渤海国的记载。却是没有一部完整的渤海国历史记录,更不要说什么《渤海国志》了。所有的关于渤海国的资料,都零散地出现地这些史书之中而已。
  怎么会这样?在东北历史上,渤海国的强盛时期,可是被称为“海东盛国”的。在东北大学期间,我这个理工系的学生,可是喜欢读历史。虽然不是十分的了解这个渤海国,但是知道它于历史上曾经的强大存在。
  对于这个渤海国,颇为困扰现今及后世的史学家们,将渤海国称之为“迷中王朝”。以现存的《唐书*渤海传》和《新唐书*渤海传》中,对渤海国的建立者大柞荣的身份有着不同的记载。好在于这些史料中,夹着一份父亲关于渤海国的较为全面的记述。应该是父亲通读这些史书后得出的结果,倒是省去了我的一些麻烦。

  大约在公元七世纪,生活于粟末江流域的一个少数民族,名为粟末靺鞨。粟末江就是今天的松花江,粟末靺鞨就是“松花江流域的山林部落”的意思。因与当时的高句丽政权常年发生战争,处于劣势。因此大部分粟末部人归附于高句丽。这些史料最早记载于《魏书》中。后来唐朝出兵联合新罗灭高句丽,随后强行将“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徙居辽西营州,以防助高句丽遗民复辟。在这些粟末部人中,就有着大祚荣的父亲乞乞仲象,他当时是部落酋长。粟末靺鞨人在营州近三十年的时间里,获得了发展壮大。因助唐兵四处征讨,时获赏赐,因此“财力雄边”,为其它部落所惮。大祚荣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生并长大成人。部落的逐渐壮大,粟末靺鞨人便自有了脱离唐朝控制的念头。随后发生的“营州之乱”令粟末靺鞨人实现了这个愿望。

  公元696年,契丹首领李尽忠等杀营州都督赵文翙叛唐,粟末靺鞨人也乘机而反。事发后,武则天派曹仁师统率大军前去镇压,大祚荣的父亲乞乞仲象和另外一位首领乞四比羽率所部渡过辽水东逃。唐朝为瓦解东北少数民族的反唐联盟,在对契丹实行武力围剿的同时,对粟末靺鞨采用了招抚政策,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乞四比羽不相信唐朝有此诚意,拒不受命,结果被唐朝追兵所击斩。此时乞乞仲象在奔亡中病故,大祚荣代父而立,率所部继续东逃。武则天派契丹大将李楷固前往讨伐紧追不舍。大祚荣此时表现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在天门岭(今辽宁省青源境哈达岭)处设伏,合高丽、靺鞨之众,大败唐军,李楷固仅以身还。大祚荣与其族人得以保全。

  就在这个时候,突厥人破边袭唐,契丹与奚又依附于突厥,导致东北与中原的道路被阻隔。大祚荣于是审时度势,在今吉林省敦化县敖东城建立政权,自创其姓大氏,以武则天封其父为震国公之“震国”对外称“大震国”(一说 大振国),自称震国王。大祚荣为了巩固震国政权,不但遣使与突厥结盟,而且又通好新罗,巧妙地在强权林立的四邻之间斡旋,故在数年之间,势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其疆域南接新罗,北邻黑水靺鞨,西连契丹、突厥,所属人民囊括了高句丽、靺鞨、汉人、契丹、奚、突厥、室韦等诸多民族,有户10余万,胜兵数万。开始了雄居一方。

  震国建立后不久,唐中宗复位,派恃御史张行岌招慰大祚荣,大祚荣即遣子入侍,臣属于唐。唐睿宗李旦即位后,于公元713年(唐先天二年)遣郎将崔忻摄鸿沪卿往大祚荣所处,拜其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并且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大祚荣随即去靺鞨号,同时以“渤海郡王”的“渤海”取代“震”为国号。从此,渤海作为国号和族称,见于史书。国内各族,通称为渤海人。

  渤海国人喜欢汉族的“冠带”等风俗习惯,政治、文化,一切几乎皆仿唐制。仿唐五京之制设上、中、东、南、西五京。上京设在王城所在的龙泉府,中京置于早期都城所在的显德府,东京立于一度为王城的龙原府,南京在靠近新罗边境的南海府,西京在“朝贡道”上的鸭绿府。渤海凡有15府、62州、100余县。设有三省、六部,十二司、一台、七寺、一院、一监、一局等比照唐中央政权的办事机构。仿唐16卫制,设10卫统率诸军。

  在渤海人中,汉人占据着一定的数量,对渤海国“唐风”的盛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原的汉人,在东北地区的存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开始了。渤海族人,尤其是具有了部分汉人的特色。
  经过大祚荣的开创,大氏王室一度中兴,大武艺“斥大土宇”和大仁秀“开大境宇”,渤海国在全盛时期有一个连成一片的广大区域。其疆域已北至黑龙江中下游两岸、鞑靼海峡沿岸及库页岛,东至日本海岸,西到吉林与内蒙古交界的白城、大安,南至朝鲜咸兴附近,成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地跨现今的中、朝、苏三国之地,成为中亚一个强大的国家。渤海王城,也是忽汗州都督府府治所在,初在敖东城,后几线迁徙,在第五世王大华屿时迁还上京忽汗城(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此后未再变动。渤海人以辛勤劳动,发展和创造了繁荣的经济与光辉灿烂的文化。从此有着“海东盛国”之誉。

  《新唐书?渤海传》记载:“俗所贵者,曰太白山之菟,南海之昆布,栅城之豉,扶余之鹿,鄚颉之豕,率宾之马,显州之布,沃州之绵,龙州之紬,位城之铁,卢城之稻,湄沱湖之鲫。果有九(丸)都之李,乐游之梨。”在与中原贸易中,“货市渤海名马,岁岁不绝”。
  盛极必衰,似乎是所有事物的规律。在渤海国的后期,王廷的权力争斗日趋白热化,令部分渤海贵族率族人出逃高丽。盛极一时的渤海国开始走向了衰落。这给了正在兴起的辽国一个有利时机,辽国皇帝耶律阿保机起兵犯境,如入无人之境,直逼上京忽汗城下。渤海国最后一位国王大諲譔请降。历经229年,传世15王的渤海国就此灭亡。辽人随立东丹国,忽汗城更名为“天福城”。
  随后契丹强迫渤海人迁离故土,共有两次:一在阿保机攻下扶余府和龙泉府后,将渤海大氏王族和战争中俘获的军民迁到巴林左旗;二是928年东丹国都南迁,大批渤海人同被迁至辽东各地。繁荣与盛极一时的忽汗城与一些城市被焚毁,渤海国的文史资料、文章典籍也在这场大火中被付之一炬,只留下宫殿、城堡和陵墓的废墟,留下瓦砾、箭镞和覆满红锈的铁器。繁华盛世,就在一夜之间复归草莽洪荒。 从此永远留在了历史的记忆里。在一段时期内,渤海国故地,几成无人之境。

  看到这里,我不禁感慨万分。渤海国与中国历代王朝一样,都有着兴亡的过程。便是曾经的周朝八百年,汉朝四百年一样,终要有一个了解。
  这个时候,我看到下面还有一段父亲不知从哪里得来的文字,引起了我的注意。
  “城破之际,神策军右将军张晃率胜军及族中妇孺数千,裹挟数名大氏宗亲避入太白山中。辽主闻讯,急遣兵追捕。入山搜寻十余日,不得其踪,粮尽而返。辽主惮之,久侦无果,当是隐匿某太白秘境中。次年,辽主阿保机殪,不忘太白山事,当是恐渤海人日后出太白秘境,有复国之虞,遂遗召新主,令东丹国举国南迁。即焚忽汗城及大小城池百余座,大火半月不熄,焦土千里,余民惊而外逃。渤海故地,为之一空。”

  “这个神策军右将军张晃所率的这数千人避入太白山,也就是长白山中,竟然不知所踪,可是进入了那个太白秘境,也就是现今的长白秘境安乐乡中吗?”我忽地一惊道,“原来隐蔽在安乐乡的人,竟然是千前之前的渤海人!父亲的这个发现,实在是太神奇了!也实在是不可思议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