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垦:简明、完全的蒙古帝国历史》
第45节作者:
鹏o1
这两种文明使得中国的南北方人不约而同地在文化,观念,饮食甚至身体素质上都有着大乡径庭的差异。不过,这些发源自非洲,辗转于印度而来的迁徙者却共同地遭遇了同一种威胁——与当地土著人的矛盾。北方华族在进入黄河上游时遭遇了狄人,而南方人则更早地便与南方的土著三苗展开了战争。狄人和苗人应该是更早时期的迁徙者。经过巨鹿之战后,以九黎为首的强大三苗部族被完全击溃,一部分三苗人被迫迁往了更南端的云贵及东南亚地带(中国文献称之为暗无天日的地下),他们是南方少数民族的雏影。另一部分三苗人则以俘虏的形式得以在中原定居下来,黄帝将他们与自己的百姓混居,这部分人就是历史上的黎民。后来,中国人也将构成本国基础的群众称作黎民百姓。
而北方人则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与那些被自己视做野蛮人的民族一直纠缠着。南方最险峻的天然屏障是由丹霞地貌构成原始森林,相比起北方的诡谲沙漠穿梭起来显得由为轻松。而北方的狄人虽然结构庞杂,组织众多,但沙漠天险更有效地能帮助他们保存实力。于是,在南方蛮夷被几乎全部歼灭的情况下,与这些北方外族的较量就成了整个中国对外政策形态的主体。
为了防备北方兵寇的入侵,中国人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在冷兵器时代,长城的确是难以逾越的军事屏障,它的防御实力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出来。汉王朝曾打算以此为军事行动的根据地,在防御良好的情况下有计划地出兵征讨草原部落,并成功几击溃了匈奴,突厥等民族。但反守为攻的情况并不多见,汉人虽依仗长城,草原人则背靠沙漠,这两大屏障使得双方只能继续僵峙下去。在建筑了长城之后的两千余年里,中国进入了一种奇特的地理形态中,她的北方是长城,东南是无垠的大海,西部是高山险阻,这使得中国仿佛被裱在相框中的美丽图片一般文明灿烂却固步自封。在长城有效地阻挡了草原民族的入侵后,中国历史的主旋律就只剩下了两个字——内斗。从民族间的内斗,到地域间的内斗,再到阶级间的内斗。中国地域广大,很难完全统一起来,在中央政权强盛的情况下,国家尚可以稳定,一旦中央王朝势微,各地的封疆大吏便会趁虚而入,使国家进入割据状态,近而造成国家贫穷。国家贫穷便导致无力修缮长城,一旦长城丧失了防御功效,中华民族就更容易蒙受屈辱和洗劫。这种情形在每个历史末期几乎都会出现,沿边外族中除了同为农耕民族的朝鲜外,几乎每个游牧民族都曾侵扰过中国王朝(尚不包括后来的日本和八国联军)。
而在成吉思汗时代的中国依然处于混乱的状态中,当时的中原被分割成了至少四个各自为政的王朝,除金与宋外,还有西夏和大理。这些地区都已经被标注在了蒙古对外征服的版图上了。不过,我们还是暂时先搁置一下中国的情形,因为在成吉思汗的军事地图上那里只不过将是他征服的一部分,对于野心勃勃的成吉思汗而言,他的梦想有多遥远,脚下的路就有多遥远。
让我们再次回到那支割裂欧亚大陆的十字架上来,她的西边是由波罗地海以及狭长的霍尔木兹海峡共同切出的印度文明和新月地区。广大的印度地区(包括现在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一直是相对于孤立的地带,纵深绵展的山脉使她与中华王朝几乎毫无关系。但古印度与波斯以及欧洲的联系却十分密切,被鼓吹成世界最高贵民族的雅利安人便在这一地区进行过人类历史上有记载以来最早的大规模迁徙浪潮。可见,这个十字架的左部是它最脆弱,最活跃的部分。
而十字架中心和东部却是一片鬼蜮森森的死亡地带,那里由三条沙漠组成,齐尔库姆沙漠,卡拉库姆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这里尘埃终日弥漫于低空,使天际迷茫模糊,大地寸草不生,水量稀少,海拔也极高。那里不可能有人类生存,即便上古时代曾有原始人类路过于此,只怕也会被茫茫戈壁吞噬。这片沙漠和它推出的陡峻草原被欧洲学者称呼为‘上亚细亚草原’,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蒙古高原。它南至昆仑山,北抵阿尔泰山,西起天山,东至长白山,俨然是被众山环抱之中的“冷岛屿”。
这里就是蒙古人的家,虽然他们可能并不喜欢这个家。不过,游牧民族就仿佛随风飘逐的云朵一般,并没有固定的家。年复一年的迁徙使蒙古人并不恐惧和抵触遥远的征途。而在当时的游牧民族中,成吉思汗或许还并不是最强大的。在他西部的亚细亚草原中心地带是称霸一方的西辽帝国,她控制着现在的新疆地区,以喀什为都城四面八方亦是荒原,沙漠和崇山峻岭。在西辽的西面还有横跨中东的花剌子模帝国,她是江河日下的塞尔柱王朝的继承者,同样是一个以突厥部落为核心的游牧国家,并且她与西辽共同控制着丝绸之路的商业要冲地带。
在这些强大的国家面前,成吉思汗想要脱颖而出并不容易。对于成吉思汗而言,战争是不可以停歇的,经过残酷的风浪,突然浮现出的平静生活反而会使族人坚强的意志变得懒惰。所以,成吉思汗绝不允许有关战争的记忆从族人的脑海中淡漠。
豁儿赤死后,成吉思汗完全驯服了他遗留下来的萨满教,并将其排除在了政治工具之外,只用在祭祀,战前出征等仪式中,使之仅成为粉饰社稷的吹鼓手。在消除了部落中残存的反抗力量后,成吉思汗决定将下一个战争目标选择为西辽。原因是西辽收留了被蒙古打败的乃蛮首领塔阳的儿子屈出律。
日期:2013-11-14 18:27:10
西辽曾是鲸吞过中国北方的强大帝国,在与金的战争负创后退却至西亚。他们小心翼翼地顺着沙漠中的荒原前行,游牧民族的习性使他们可以泰然地面对窘困的景况,无论饥谨或者寒冷,都不足以让他们畏惧行程。
契丹人曾在丝路贸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西辽残军中就有许多商队人士。他们对于草原的道路非常熟悉,这使得契丹逃亡者们不至于亡命天涯。契丹的贵族们听取了商人的建议,将行程的目标定在了富饶的阿拉伯地区。可在临近隆冬的季节,想翻越帕米尔高原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帕米尔山脚的斐加那地区,有一片肥沃的土地,叫做卡特万草原。在那里,契丹人遭遇了塞尔柱残败的军队。契丹人最后击败了他们,不过,胜利者并没有选择那片沃土作为栖息地,而是在锡尔河和阿尔泰山的贫瘠区域建立了一座军事型堡垒,这表明他们放弃了农耕的生存方式,继续扮演沙漠中的胡匪。这就是黑契丹帝国,官方名称叫做哈剌契丹。
作为典型的游牧民族,黑契丹的部落组织形态时紧时松,既能保证战时的机动性,且相互间联系也非常密切。他们起初在该地区做劫贼的买卖,这是游牧民族的老本行。不过,很快这些契丹人就发现了一条更快的致富捷径,那就是抢劫路过的商队。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