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之魂——图说秦人霸道阳刚的奋斗史》
第42节

作者: 秦时月2013
收藏本书TXT下载
  新军:因为智罃的孙子和士鲂的儿子都年幼无法胜任,故新军无将佐,只能暂时附于下军。

  这次阅兵,表面上大家相互谦让、其乐融融,实际上却面合心不合,晋悼公时代的“和谐社会”开始出现了裂痕。尤其是栾黡,智罃死后,根据论资排辈的填坑惯例,本来自己应该升为上军佐,没想到黄毛小子赵武被破格提拔为上军将,自己仍然担任下军将,一贯骄横跋扈的他自然心中愤愤不平。
  同年秋,楚共王薨,在位31年,子康王即位。楚共王两败于晋国,将老爸楚庄王的霸业输的一干二净,自感惭愧,自谥为“灵”或“厉”,但令尹子囊还算厚道,最后定谥为“共”。
  东边的吴国趁着楚国发丧、新君立足未稳之际,举兵侵楚,结果被养由基和子庚在庸浦击败。虽然打败吴国,但内有新君初立,外有强邻威胁,楚国暂时也顾不上和晋国周旋,这为晋国集中力量伐秦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公元前559年春,晋国会和诸侯在向地会盟,晋国冠冕堂皇的责备吴国不道德,当然真正的大事还是商量讨伐秦国。
  同年夏,晋国集合了诸侯的联军,晋国的四个军也是倾巢出动,这一次参与伐秦的国家有:晋、齐、鲁、宋、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一共十三国联军。但这一次伐秦与十几年前的麻隧之战却大为不同。
  第一,麻隧之战前,全世界都期盼和平,只有秦人好战而且背信弃义,无疑搞得自己人神共愤,成了全世界的敌人。不但各国国君亲自率领本国军队参加,就连周天子都加入伐秦的行列,可以说诸侯联军师出有名而且万众一心。而这一次伐秦只是晋国为了报复栎地之战的耻辱,诸侯对此并不热心,只派大夫率军应付了事。而且晋国“三驾胜楚”已经把中原的诸侯搞得筋疲力尽,这一次又要深入关中劳师袭远,大家当然满肚子牢骚,尤其是齐、宋两国,齐国一直觊觎晋国的霸权,自不必说;宋国以前是晋国的忠实粉丝,但公元前572年,晋国帮助宋国拿下了彭城,逮住了宋国的五个叛臣,按理说应该把这五个人交给宋国处置,但晋国却别有用心的把他们安置在晋国,从此,宋国对晋国失却了信任。但也有例外,就是鲁国、卫国、莒国和郑国。鲁、卫、莒三国要利用晋国来摆平齐国;郑国新近投靠晋国,要争取晋国的信任来摆平楚国。因此这四个国家极力在晋国面前表现自己。

  第二,麻隧之战的失败一定程度上也增长了秦人的智慧——与联军交战只能周旋而不能硬拼,甚至可以玩阴的,虽然秦人对此嗤之以鼻,但在亡国灭族的形势下也存属无奈。
  这次伐秦,晋悼公留在国内并没有随军出征,也许是健康出了问题(注:第二年便故去),而是由六卿统帅诸侯的军队进入秦国。事实证明这一点直接造成了本次伐秦的失败:晋国的六卿本来就像一个委员会,遇到重大军情,必须由大家坐下来共同商讨,因此中军元帅中行偃,虽然位居六卿之首,是联军的最高统帅,但他的权威不是绝对的,三军主将和各国的大夫都有自行其是的权力,这样联军缺乏统一号令。如果晋悼公能够随军出征,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日期:2013-12-16 23:13:15
  正文:
  话说十四国联军伐秦,表面上声势浩大。秦国这次学的很乖,避免和联军作正面交锋,而是一边撤退一边派小股部队骚扰。联军一路上磕磕绊绊,渡过黄河,渡过洛水,一直杀到泾水东岸。
  到了泾水边,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个个都默不作声装老猫肉。晋国的叔向一看诸侯都有撤兵回国的意思,便找到了鲁国的叔孙豹(即叔孙穆子),说道:“大家商量好了共同伐秦,但到了这儿就停顿不前,对秦国没造成伤害,怎么办?”叔孙豹为了讨好晋国,便回答道:“我的心就像“匏有苦叶”一样等不及了,没有其他的念头。”

  “匏有苦叶”是《诗经》中的一篇,“匏”即葫芦瓜,“苦”——通“枯”,葫芦瓜的叶子枯黄正是深秋时节,在当时正是迎娶新娘的时节,因为来年开春,冰雪融化就要春耕了,为了避免影响农事,迎娶之事一律告停。故事描绘的就是在葫芦叶枯黄的深秋时节,一个纯情的少女站在济水河畔,期盼渡船载着情郎,迎娶自己的焦急心情。
  叔孙穆子就是通过“匏有苦叶”这首诗向叔向表白自己迫不及待想要渡河进击秦国的心情。叔向是何等的聪明人,明白了叔孙豹的意思,于是下令准备渡船。鲁人和莒人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坐船过河。
  郑国的子蟜一见,觉得在晋国面前表现自己的时候到了,便找到了卫国的北宫括(即北宫懿子),说道:“我们亲附晋国,但关键时候不卖力,以后国家就没有依靠了。”北宫括觉得有理,于是两个人就跑到联军里鼓动大家赶紧渡河。就这样,诸侯的联军陆陆续续渡过泾水。
  令联军叫苦不迭的是,万恶的秦人竟然在泾水的上游下了毒,联军虽然过了河,但被毒死了不少人,损耗很大。过河之后,大家又在原地打磨磨。这一次郑国的子蟜表现出了英雄气概,带领着郑国的军队率先前行,诸侯的军队没办法,只能呼啦啦的在后面跟进。联军一直推进到棫林(今陕西华县附近),中行偃估计秦国应该屈服了,先是等,没见秦国的媾和使者,接着又派使者和秦人沟通,结果又被秦人侮辱一番。原来秦人早已严阵以待,打算和联军决一死战了,看来秦人是软硬不吃。联军士气不高,秦人又拒绝媾和,势成骑虎, 中行偃不禁气急败坏,不管胜负,和秦人必须有一次血战。

  这一天,联军的统帅中行偃下达了作战命令:“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意思是:鸡叫套车,填井平灶,你们只看我的马头行事!没想到这道命令引起了窝里反——晋国的下军将栾黡跳出来反对道:“晋国没有过这样的命令,我的马头可要往东!”于是便带着下军掉头回国。下军佐魏绛没办法只能跟着回国,军吏问魏绛:“不等中行伯(即中行偃)的命令吗?”魏绛苦笑着说:“是他老人家(指中行偃)命令我们听从主将,栾黡,是我的主将,我跟随主将也就是服从他老人家的命令了。”自己人拆台,中行偃觉得自己的命令的确欠妥,但已经于事无补,估摸着再进军有可能被虎狼一般的秦军吃掉,于是便下令全军撤退回国。

  这时晋国出现了两个英雄:一个是逃兵栾黡的弟弟栾鍼,位居车右,应该是个勇士;一个是中军副帅士匄的儿子——年轻气盛的士鞅。两个人觉得这是晋国的耻辱,便带着属下的士兵冲向秦军,结果自然是以卵击石——栾鍼战死,士鞅逃归。
  栾黡得知此事,便怒气冲冲找到士匄,质问道:“我弟弟本来不想去,是你的儿子鼓弄他去,我弟弟战死了,你儿子却安全回来,是你儿子害死了我弟弟,你如果不驱逐他,我就杀了他为我弟弟报仇!”士鞅没办法,只能逃亡到秦国。从此,栾氏和范氏结了仇,后来,士匄作了晋国的执政,便陷害栾黡的儿子栾盈,并灭了栾氏。
  这次十四国联军伐秦,一路拖拖拉拉、损兵折将,但却没有取得任何战果,因此被称为——“迁延之役”。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