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里的雪域战争 之三 血色嘉绒:两征金川,十全老人的荒诞武功》
第37节

作者: 京华烟云AMIP
收藏本书TXT下载
  “现在经略大学士傅恒赍往内帑银两,著将汉土军士,分别赏赉,以示投醪实惠,鼓励士心。”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傅恒宰相已经带着白花花的银子来犒劳大家了,我这个小舅子可与那俩混蛋不一样,一定会与大家同甘苦共患难,你们好好跟着他干,今后不仅有机会改过自新,表现好的话赏赐还大大的有。
  乾隆这里用了个成语——“投醪”,该词出自《吕氏春秋》,讲的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与民共苦,如果有好吃的但不够大家分的话,他就干脆不吃,如果搞来酒的话,就“流之江,与民同之”,“醪”指的是江米酿成的浊酒,至今浙江绍兴还有一条投醪河。
  皇帝此言也不完全都是缪赞,前面我们说过,为了尽快赶到金川,傅恒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披星戴月日夜兼程,后人曾统计过他的行进里程,发现傅恒平均每天要走二百里路,有的时候一天行程甚至超过三百多里,而即使每晚歇脚的时候,他也要连夜处理公文和报告,显然这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领导干部。
  鉴于火炮是唯一能威胁到金川碉楼的武器,乾隆下令,派技师到金川当地帮助清军铸造大炮,与此同时,他还把京师能搜罗到的几乎所有大炮都运去了前线,这些火炮五花八门,包括冲天炮、九节炮、威远炮等等,其中的一些在当时已经算是难得的重炮。当然,如何把这些大炮跨越山峦沟壑运抵碉楼脚下,仍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虽然为傅恒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后勤保障,但乾隆对这一仗其实并没有必胜的信心,他偷偷指示自己的小舅子,如果能够活捉敌军主将莎罗奔和郎卡当然最好不过,可万一这些反贼“自知不免,先伏冥诛,或窜伏他部”,也就是说他们要是病死或逃走的话,“而我兵能夺取勒乌围、刮耳崖,或擒获其用事头人”,那么我军只要能夺取勒乌围或噶尔崖,或者哪怕抓住对方一两个头头脑脑,“即可奏捷献俘,迅速返京”,便能够对天下人有所交待了,到时候你就赶紧回来吧。

  显然,皇帝是让宰相意思一下就得了,见好就收不必太较真,以免夜长梦多。但是,跃跃欲试打算大展宏图的宰相,却不是这么想的。
  (待续)
  日期:2013-12-12 16:53:11
  休息一下,发篇旧文凑数:

  《血色金川》(一)
  走过映秀和卧龙,川藏北线的第一座高山——巴朗山显现在车窗外,也就是在这里,川藏路开始向旅人展示出它的峰回路转、蜿蜒曲折。
  巴朗山主峰海拔超过五千米,垭口海拔超过四千五百米,过了垭口也就进入了小金县地界,由于海拔变化过大,旅行者们在垭口停留时常常产生短暂的头痛眩晕,传说的高原反映在这里终于第一次降临了。
  二百多年前,一支长途远征的军队正艰难地翻越这座大山,随着海拔越来越高加之风雪侵袭,那些来自平原的士兵心跳气闷四肢无力,刀枪都已经拿不住了,突然之间,周围伏兵四起,而远征军许多官兵连气都喘不上来更别提作战,于是稀里糊涂地丢了脑袋,血染山坡……

  这支吃了败仗的军队是乾隆派往附近金川作战的清军,袭击他们的则是当地小金川土司的伏兵,至于他们为何发生血腥冲突,我们后面再说。远征军在这里损失惨重,主要原因无疑是中了埋伏,但士兵们普遍出现高原反应从而导致作战能力严重下降,也是失利的重要因素。
  翻越巴朗山后,沿现代川藏公路由四姑娘山继续西行,一旁的小金川河又叫沃日河,当地也称为赞拉河,意思是山神之河。河畔的沃日土司官寨就在川藏公路边上,有兴趣不妨停留片刻参观一下。这座官寨大约在清顺治年间建成,前后历经了二十三代土司,三百多年的历史变迁。
  官寨里原有高碉四座,那场大地震前仍还保存着一座高十几米的碉楼,因年久失修,相当一部分建筑已处于危险中急需保护。但即使这样,震后却获悉那座烟囱般的碉楼仍然屹立不倒,古人的建筑技术和质量令人惊叹。
  沃日土司与清朝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关系密切。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小金川土司兴兵侵占了沃日土司的领地,后者向朝廷求援,清廷同意发兵,很快包括大金川、小金川和丹巴在内的整个金川地区都卷入战火,由此揭开惨烈的第二次金川战争的序幕。

  小金川河的终点是丹巴,在这里它和大金川河一起汇合成著名的大渡河。此地置县时,取境内丹东、巴底、巴旺三个土司名称的首字为县名,故取名“丹巴”。
  在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选美中国”特辑评选的中国最美丽的村镇中,久养深闺人未识的四川甘孜州丹巴县的甲居藏寨出人意料地夺得该项桂冠,这里从此获得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许多中外游客的旅游目的地,笔者自己也曾多次拜访。
  美丽的寨子不仅仅只存在于甲居,中路、巴底、梭坡等村落也都有其独特绚丽的景色。但旅人们来到丹巴,往往只会去一下梭坡对岸大渡河畔的观景台,一是那里能看到比较集中的古碉群,二是去那儿交通方便,离县城只有不到十分钟车程,相比之下前面说的其他几个村寨都有点太远了。
  可谁又能想到,如此美丽的碉楼上却曾浸透了鲜血——乾隆年间,清王朝在这里最多时用兵达十二万,战事前后长逾三十年,当地人凭借着险要的地势、坚定的人心和林立的高碉,使清军屡战无功,伤亡惨重。战后,多数碉楼被清廷勒令拆除,但仍有一些幸存下来,梭坡的古碉群就是其中一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