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评明帝国的灭亡》
第22节

作者: 泪痕春雨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种事,虽然我无法抓住他们的具体把柄,但是凭我多年的从政经验,这应该是真的。所以,我不妨派太监下去,跟他们分上一杯肉汤。所以,皇帝本来是计划收矿税的,后来却把把手伸入了整个工商业。

  一盆子肉汤。多一个人来分,就少一点。
  现在,皇帝拿着一个大勺子,跑过来就要舀,这不是坏了规矩吗?关键是,皇帝就是天,这种汤别人可以分,皇帝是绝不可以分的。
  因为,皇帝喝开这肉汤,那可要坏事了。因为,皇帝喝得顺口了,没准就会把这个肉盆子端走了。所以,大家一看皇帝这样做事,当时就急了。总而言之,大家前仆后继的、不约而同的用尽各种方法,阻止皇帝也介入相关的利益分配。
  日期:2013-12-13 16:50:52
  税监作为皇帝收取相关利益的直接代表,他们进入地方时,自然也会趁机攫取一部分相关利益。

  地方上的大商人、官员通常都也没有什么清白可言(大商人自然都偷税漏税;官员自然都收取黑钱)。在这种背景下,税监作为皇帝收取相关利益的代理人,自然想理直气壮的参与这种利益分配(因为,大商人、官员都是有把柄让他们可以抓)。问题是,皇帝想攫取相关利益,大家尚且不买账,这些太监的要求自然就更不用说了。
  于是,最后的结果就是。一方面是税监说相关官员的坏话。总而言之,现在工商业大发展,相关官员都因此肆无忌惮的收黑钱;却让国库的税银不能稳步增长;更不想把相关利益给皇帝分一部分,反而处处阻挠我们替您收黑钱。
  另一方面呢?就是官员们说税监们的坏话。总而言之,现在的老百姓生活已困苦不堪了,帝国政府不保护他们的合法利益,反而派出太监来抢他们碗里的饭吃,这实在太过份了。更主要的是,这些税监出来都不干正事,就是祸害老百姓,干扰地方政府的正常工作。
  更主要的是,有一件事,您也许不会相信。那就是,这些死太监收十两银子,通常会把九两银子装入腰包,只给您拿回一两银子。而且这种估计,绝对是非常保守的;因为有的太监,收十两银子,常常只会给您拿回二三钱银子,剩下的都装了自己的腰包。所以,您这样做事,只是好过了这些收税的死太监。您这样做事,还不如直接从国库强行提银子。
  面对这种内容截然不同的报告,皇帝应该相信谁的呢?
  皇帝自然是相信税监们的报告;因为帝国几百年下来,工商业肯定会有着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是帝国的相关的税收,并没有相应的增加,在这种背景下,皇帝一直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官员商人分享这笔利益。现在,皇帝只是想从中间抽取一部分利益,应该不过分吧!
  更主要的是,如果让皇帝相信帝国的官员,真的这样关心老百姓的生活,那还不如让皇帝相信母猪会上树。
  问题是,官员们的报告那是如雪片一样飞来,而且内容大同小异。皇帝自然也不敢无视。更主要的是,太监们的道德有多高,皇帝也没有信心。因为,这些家伙到了外面,滥用权力借机发财,那是自然而然的事;如果说这些太监到了下面,不想尽办法贪污受贿,反而让皇帝不敢相信了。
  日期:2013-12-13 16:53:09
  皇帝收取矿税的行为,之所以会受到官员们大举抵制。
  主要是因为,皇帝这种偶然的行为,有可能会演变为长期的行为,比如,现在说是皇宫失火,重建宫殿缺钱,所以需要从工商业里多收一点税;问题是,这种税收的非常容易,皇帝自然就会借口,把相关税收固定下来。

  更主要的是,皇帝的这种私人行为,可以顺利进行;那后来就有可能演变成国家的行为。换而言之,如果有某些奸臣怂恿皇帝,发表种歪理邪说,说什么帝国工商业经过二百多年的大发展,相关的税收应该翻几倍才对。到时,国家财政出现了什么问题,自然就会在工商业上打主意。所以,大家必须防微杜渐。
  你别说,大家这种努力没有白费,所以后来帝国财政的窟窿越来越大,也就是一个劲的在农业上打主意,动不动每亩加银几厘,再加几厘,就是不敢打工商业的主意。
  从这层意义上,相关的官员与工商业阶层也算有先见之明。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围绕矿税的大吵大闹,明帝国后期解决财政问题时,难免会绕到增加工商业税收的问题上。问题是,在万历皇帝死后,大家都知道这是个禁区。
  除了魏忠贤那种恶人,恐怕没有人敢闯入这种禁区。当然了,魏忠贤敢闯入这个禁区,大家也会教他死无葬身之地的。

  因为,在万历收税的时候,整个社会的舆论沸腾了。总而言之,工商业者太穷了,现在的苛捐杂税,就已把他们逼得快活不下去了。如果再增加税收,他们就没法活下去了。更主要的是,愤怒的工商业者,也曾显示了他们的力量。比如,税监的办公处所不但被砸,比如,税监不断被杀。
  用我朝的历史观点,这就是中国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已初具规模的证明;因为当时的资产阶级、工人阶级(虽然只是在萌芽状态),但是他们已开始在政治舞台上显示了他们的力量。当然了,最杰出的工人领袖就是葛成。
  面对这种事实,后来的皇帝,在解决财政危机时,自然更不敢在工商业上打主意了。
  日期:2013-12-13 16:54:43
  从某种意义上,万历收矿税的行为,对后面的历史影响绝不可低估。
  人们之所以在收矿税的问题上,闹得惊天动地。一方面是因为这是皇帝收的私税,因为它不走国家财政,还是太监系统执行的。所以,人们反对它时,容易占据道德的制高点。如果这是国家行为,应该会好一点。当然了,也只是应该会好一点。因为,在利益面前一切都很难说。
  总的来说,相关利益不归国家,就归私人。如果政府控制的相关税收越来越多。商人的利益就会受损(因为,纳的税就会增加);官员的利益就会变少(收的黑钱就会变少)。
  更关键的问题还在于,如果皇帝看到太监的工作效果比官员明显,那帝国相关的税收工作,就会由太监系统负责了。如果是这样,整个官僚系统的损失那可大的去了!
  所以,皇帝收矿税的行为一经出现,马上演变成一场规模宏大的,一边倒的抵制风潮。而这种风潮,也让帝国政府以后的工作,陷入了被动之中。
  万历是皇帝,税监代表皇帝出镇地方,就因为没有和既得利益集团达成默契合作,马上就成了过街老鼠。
  凤阳巡抚、漕运总督李三才为了打击“税监”,竟然让死囚诬陷“税监”的爪牙,通过这种显然是栽赃的、非法的手段往死整这些人。(见《明史、李三才传》)“独三才以气凌之,裁抑其爪牙肆恶者,且密令死囚引为党,辄捕杀之,增为夺气。”

  我实在奇怪,李三才对于官场普遍存在的贪污、受贿、欺压百姓的行为,也是如此不择手段的打击吗?如果单纯的去看,李三才对于皇帝宠幸的太监尚且敢如此放肆,对于普通官员、豪族自然更敢如此打击他们了。
  问题是,如果我们不是把政治当童话去看,就应该知道李三才除了对“税监”敢如此不择手段的打击外,对于普遍官员存在的不法行为,肯定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因为你打击“税监”,背后有无数人(更主要的上流社会普遍参与的)支持、呐喊;你打击普遍官员、豪门哪可能有这种声势呢?更可况李三才,也不是什么清官。
  待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