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之魂——图说秦人霸道阳刚的奋斗史》
第27节

作者: 秦时月2013
收藏本书TXT下载

  晋人同时联络盘踞在崤山以北的姜戎一同截击秦军。姜戎就是咱们前面提到的陆浑之戎,本来是关中的坐地户,居住在秦岭的终南山一带,结果被秦穆公打败,姜戎的首领吾离破衣啰嗦带着残部投奔晋国。别看秦国把晋国当朋友,但晋国一直将秦国看成潜在的敌人,秦国的敌人就是晋国的朋友。当时的晋君姬夷吾便将姜戎安置在晋国南部的边界——一片荆棘丛生狼狐出没的地方。但姜戎毕竟有了安家之所,从此他们对晋国充满了感激之情,而对秦国则怀着刻骨的仇恨,这一次他们报恩报仇的机会终于来了。

  由关中平原直向东进入中原的伊洛平原为绵延300余里的山地所阻隔,由西向东依次为华山——夸父山——桃林——崤山。这一片山地东西只有一条谷道可行,名为“函谷”,意为道路狭窄悠长且两边山坡陡峭犹如信函。谷道狭窄仅容一辆战车,两壁陡峭,丛林密布,抬头几乎不见天日,而此一片山地却为秦人东出的必经之路。崤山位于此一段山地的最东段,原为虢国所有,晋国假虞灭虢之后便占据该地,是晋人封堵秦人东出的战略要地。

  数万远征的秦军经过崤山真如王孙满所推断——满不在乎、毫无防备。大队人马进入谷中,忽听四周鼓声齐鸣,秦军才如从睡梦中惊醒顿感不妙,但为时已晚。站在山顶上的晋军元帅先轸高喊:“孟明视,你逃不了啦。”随后四周喊杀声动天。秦人虽然勇武绝伦,视死如归,但这场战斗根本没法打,秦军拥挤在狭窄的谷底乱作一团无法施展兵力;而姜戎与秦人在谷底近身肉搏,死死将秦人的突围出口封死;布于南北山顶上的晋军则将箭弩石块一齐朝秦人招呼下来。后来晋人干脆将山谷中的树木点燃,秦人不是战死就是被大火所吞啮,秦军情形惨不忍睹。后面的就不用再说了,我们只能断定:这不是战争,而是一次彻底的屠杀。这一天是公元前627年夏四月十三日,一个令秦人永远都不会忘记的日子。

  日期:2013-11-01 21:01:17

  正文
  崤山之战,数万秦国远征军全军覆没,三个统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被俘。晋人和姜戎高奏凯歌回国,但晋国国内可有一个人不高兴,这个人就是晋文公年轻的寡妻文嬴——秦国的公主。男人喜欢打架建功立业,女人却热爱和平,一方是自己的父兄,一方是自己的夫子,伤了谁都不好。眼见母国的将领被俘,心中别提多难过,于是向晋襄公建议:“秦晋本为姻亲之国,都是这帮武夫挑唆打架,君上不如把这三个人放了交给秦君,估计秦君此时恨透了他们,一定杀了泄愤以续秦晋之好。”晋襄公六神无主,便稀里糊涂的放了三人。孟明视三人可真是死里逃生,哪敢怠慢,一溜烟地往西逃。晋国元帅先轸得知大怒,跑去质问晋襄公:“前线的将士们浴血厮杀才俘虏了他们,你听了一个妇人之言便放了,后患无穷,晋国快要灭亡啦。”冲着晋襄公就“呸”地吐了一口。晋襄公也感觉不对劲,擦了擦脸上的吐沫赶紧派大夫阳处父带着军队追赶。阳处父马不停蹄追到黄河岸边,发现这三个人已经上船了,阳处父急中生智,把战车上的马卸下来对着孟明视喊道:“寡君念三位将军回国路途遥远,特命在下赐将军马匹以充脚力。”孟明视心中暗骂:龟儿子晋人,又来阴的了。怎会再上当,便咬着牙狠狠地高喊道:“多谢晋君不杀之恩不用我们的鲜血来染红战鼓,我们回国,如果秦君杀了我们我们也是死而不朽,如果赦免我们,三年之后一定回报晋君的恩赐。”阳处父听出了话里的血性味儿,但也没办法,只能垂头丧气的回国交差了。

  却说孟明视等三人一路蹒跚终于到了雍城郊外,远远看见秦国的众臣簇拥着一个苍颜白发的老者,但见老者身着素服手持木杖,正是年迈的秦君嬴任好。三人终于见到了阔别已久的君王不免心酸,便连跑带颠地赶至秦君面前跪倒哭道:“臣罪该万死。”秦穆公慈祥衰老的脸上已是老泪众横,伸手扶起三将,回头看了看嘈杂的众臣,向大家喊道:
  “唉!我的臣属们,你们用心听着,不要喧哗!我要向你们发出誓言。古人有句话说:‘人不要自以为是,而要听取别人的劝告。’责备别人容易,如果受别人责备而能够从善如流,这就困难了。我心悠悠,时光一去不返,虽然想改正错误但恐怕时间不允许了。我现在才明白:只有忠心为国且富有谋略的老臣向我提不中听的真心话,但我却讨厌他们;那些不问曲直一味逢迎我的人,我却亲近他们。事实证明对于军国大计还是应请教年老而有经验的人,才不会犯错误。那白发苍苍的善良老人,虽然身体羸弱,我应该遇事与他们多商量。那身强力壮的勇士,虽然箭无虚发,驾车技术娴熟,但仅只这些而已,于国家大事并不能指望他们来谋划。那缺乏深谋远虑的浅薄之徒用花言巧语来欺骗君王,这样的人我怎能随便地亲近他们呢?我暗暗地思量,如果有这样一位忠臣,他品德高尚,心地宽厚,能够容人容物。人家有了本事,就好像他自己的本事一样;别人品德高尚,本领高强,不但口中常常加以称道,而且从内心喜欢他。这种宽宏大量的人可以保护我的子孙和臣民。人家有了本领便妒忌、讨厌;人家有了好的品德便故意压制。这种心胸狭窄的人实在危险啊。国家的危难,是因为君主用人不当;国家的安宁,则大概因为君主用人得当。”

  秦穆公的这套长篇大论就是流传于世的《尚书/秦誓》。在这篇誓言中,秦穆公向众臣们表达了三个意思。

  第一,将崤山战败的责任毫不留情的归到自己头上,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君王的《罪己诏》。一个平民百姓尚不喜欢承认错误往往强持夺理更何况一国之君呢?这不禁使我们联想起毛老人家当年对越共领导人胡志明说过:皇帝是不能下《罪己诏》的。认为毛老人家在庐山会议上还没有认识到大跃进的错误从而批判了彭德怀,那纯属自欺欺人,说白了就是放不下个人的架子,怕影响到个人权威。 秦穆公这篇《罪己诏》对个人的过失批评的不可谓不深彻,只有胸怀博大的君王才有这等务实进取的作风,令我们不得不感叹。

  第二,在众臣面前告诫自己和后世秦君要亲近贤臣远离奸佞,同时也懊悔自己没有听从蹇叔的劝告并出言不逊。其时蹇叔已死,秦穆公借这篇《秦誓》表达了对忠贞谋国、敢于直言的老臣的缅怀之情。但斯人已逝,其间懊悔已无法向斯人倾述,情何以堪啊。
  第三,对孟明视等三个败军之将仍然寄予厚望,勉励他们放下包袱,继续精忠报国。崤山战败,孟明视作为全军统帅疏忽大意也有一定的责任,秦庭上也有许多人建议杀掉三将。但秦穆公在这件事上展现了其大度和富有远见。知臣莫如君,秦穆公还是了解孟明视的——有才干,忠心为国,但毕竟年轻,血气方刚而又盛气凌人。年轻人可以犯错误,不能一棍子就将人打死,应该给他们机会,因为他们有的是时间,若能假以时日历练,将来一定会成为国家栋梁。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