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之魂——图说秦人霸道阳刚的奋斗史》
第24节

作者: 秦时月2013
收藏本书TXT下载

  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与拙作主旨关系不大,俺只能约略述之。其经过的国家先后为卫、齐、曹、宋、郑、楚、秦,可谓在当时的中国兜了一个大圈。我们不禁纳闷:为何在卫、曹、郑这样的小国,重耳一行遭到了冷落甚至非礼;而在齐、宋、楚、秦这样的大国却得到了礼遇和资助。其实不足为怪,何为大国,非单指土地广袤人民众多,而是其统治集团气度恢宏目光高远,宋虽难称大国,但宋襄公当时也有图霸中原的雄心壮志。晋公子虽然落魄流离,但身边追随那么多王佐之才,将来绝非池中之物,现在善待资助这批流浪者也许会在以后得到丰厚的回报。而卫、曹、郑则目光短浅,他们根本看不起这个又老又落魄的晋公子(注:估计此时的重耳年龄应在50多岁)。但重耳在齐、宋、楚终究没有得到有力的外援:齐国的管仲已死,齐桓公信用奸佞,玩物丧志,齐国的霸业已经大不如初;宋国国小力弱,宋襄公心有余而力不足;楚国与晋国道路悬远,鞭长莫及。最后在楚国的护送下,重耳一行还是来到了秦国。

  日期:2013-10-28 21:20:56
  正文
  此时的晋国,晋惠公夷吾已经死了,其子晋怀公相比老爸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杀了狐突以后,搞得国内人心惶惶,国人对之离心离德。秦国对这个不辞而别的小子也不抱有任何希望。重耳便在此时到了秦国,重耳明白秦国需要的是一个听话的晋君,姬圉从秦国不辞而别说明他不会老老实实的听秦国摆弄,自己到秦国能否得到扶植也是个未知数,关键看自己如何表现。重耳在秦期间可谓谨慎小心,他的法宝是两样——第一装乖,第二装可怜。

  秦穆公将女儿文嬴嫁给重耳,陪嫁的还有四个女人,原先嫁给姬圉的怀嬴就在其中,改名为辰嬴。新婚之夜,辰嬴端着器皿侍候重耳洗漱,重耳洗完不用手巾擦手,而是习惯性的将手上的水甩干,重耳的行为大概违背了当时的礼节,惹恼了辰嬴,质问重耳:“秦晋两国地位相当,你为什么这样轻视我?”这下可吓坏了重耳,赶紧换上衣服将自己囚禁起来赔礼道歉。秦穆公得知此事,心想:这家伙真乖。

  秦穆公以国君之礼招待重耳,周代贵族间的交往极讲究礼仪,在外交场合双方往往赋诗来抒情达意以彰显其高雅,如果赋的诗不得体,将被视为无礼,甚至为此而动武。狐偃是重耳身边的谋主,按理应该由他陪同重耳赴宴,但狐偃有自知之明主动让贤,说:耍嘴皮子我不如赵衰,还是让他去吧。赵衰精通诗书,本为周穆王时代造父的后人,和秦人是嬴姓同族,但赵氏早已根植于晋国是晋国的大夫,赵衰更是重耳的随从和秦国根本就不一条心,这样就由赵衰陪同重耳赴宴。勇武厚重的秦人在中原人眼里被视为野蛮的戎狄之邦,秦穆公上台以后深以为耻,便重用外来人才百里奚和蹇叔,就是为了改变秦国野蛮落后的状态。秦穆公本人更是仰慕中原文化,精通诗书礼乐,宴会间的赋诗应对更是其拿手绝活。但外交间的赋诗应对不过是繁文缛节,决定不了一国外交的成败得失,决定成败得失的关键还是决策者的见识和谋划。比如中国的领导人出国访问,如果能稀里哇啦说一通流利的外语,只能证明这个领导人个人外语水平好而且好显摆,并不能证明你这个国家就真的融入了世界。秦人傻就傻在仰慕中原一直要向中原礼乐文化看齐。

  宴席间,秦穆公为了在晋人面前展示秦人的风雅,便来了兴致赋了一首《采菽》,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君子来朝,何锡予之?虽无予之?路车乘马。”这不过是外交场合的客套话,意思是欢迎晋公子的到来。
  重耳不敢怠慢,在赵衰的暗示下赋了一首《黍苗》——“芃芃黍苗,阴雨膏之。悠悠南行,召伯劳之”。表达了重耳像春天的禾苗盼望雨露一样希望得到秦国的帮助。

  秦穆公接着赋了一首《鸠飞》——“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我心忧伤,念昔先人。明发不寐,有怀二人。”承诺一定会帮助重耳回国抢夺君位。
  赵衰一见宴会快到**了,重耳必须得借坡下驴,于是暗示重耳赋《河水》,后人考证“河水”应作“沔水”,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但听重耳吟诵道:“沔彼流水,朝宗于海。鴥彼飞隼,载飞载止。嗟我兄弟,邦人诸友。莫肯念乱,谁无父母?”—— 诗中的流水暗喻晋国,大海则暗喻秦国,意思是重耳回国为君后,一定向“流水”朝宗于“大海”一样报答恭敬秦国;后面半段则表达对家乡亲人、朋友的思念以及对家国动乱的担忧,用游子思乡之情来感动秦穆公。

  秦穆公被真的感动了,但秦人不会忧伤,有的只有慷慨激昂的战斗豪情,于是便应和了一首《六月》,但听秦穆公吟诵道:“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四牡骙骙,载是常服。玁狁(注)孔炽,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国。”
  该诗也出于《诗经/小雅》,描写的是戎狄进犯周王畿,周人在炎热的六月进行战争动员,经浴血搏杀终于打败戎狄凯旋而归的情况。秦穆公借助此诗来勉励重耳要振奋精神,帮助周天子扫荡戎狄安定天下。
  赵衰听出了其中的玄机,高喊道:“重耳拜谢秦君的恩赐。”重耳连忙走下台阶拜谢叩头,秦穆公一看太可气了,走下一级台阶辞谢。赵衰说:“秦君将辅佐天子的重任托付给重耳,重耳怎敢不拜。”
  重耳在秦国的装乖装可怜彻底把秦穆公忽悠了,秦穆公铁了心要支持重耳归国。晋怀公本来在国内就不得人心、众叛亲离,重耳不但在晋国人气指数高,而且又有秦国的强大外援,剩下的就不用再说了。《左传》以纪实性的笔法记录了这场伯伯推翻侄子的政变,现简译如下(括号部分为本人后加):
  (重耳带着秦军)渡过黄河。
  包围令狐,进入桑泉,占取了臼衰。
  二月甲午日,晋国军队驻扎在庐柳(抵御重耳)。
  秦国的公子絷到晋国的军队(谈判),晋军撤退到郇地。
  辛丑日,狐偃和秦晋的大夫在郇地结盟。
  壬寅日,重耳进入晋国的军队里。
  丙午日,(重耳)进入曲沃。
  丁未日,(重耳)在晋武公的庙宇接受众臣的朝见。

  戊申日,(重耳)派人在高粱杀了晋怀公。
  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联合晋国的军队不费吹灰之力就干掉了侄子晋怀公,这一年是公元前636年,重耳就是晋文公。晋文公回国后着力安抚国内,以宽大为怀大搞统一战线,不管以前是重耳派还是敌对的夷吾派、中立的申生派,统统被纳入统战的对象。但仍然有两个人做贼心虚,就是夷吾的死党郤芮和吕甥。这两个人当年替夷吾出谋划策没少祸害重耳,心想:重耳现在虽然不说什么,但迟早要收拾咱们,不如先下手为强。两人打算焚毁重耳的寝宫再带着族兵趁乱做了重耳。没有不透风的墙,两人的谋划被当年在浦城追杀重耳的寺人披告了密。这一次又是秦国帮了重耳的大忙,重耳秘密跑到秦国避难。郤芮、吕甥一把火烧了公宫,但没找到重耳,不禁慌乱,心想重耳一定是往秦国逃,便追杀到黄河岸边,结果被秦穆公骗到对面处理掉了。平息了郤芮、吕甥的叛乱,晋国终于实现了国内和谐,重耳现在剩下的只有等待机会,一个可以让晋国扬名立万于天下的机会。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