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之魂——图说秦人霸道阳刚的奋斗史》
第13节

作者: 秦时月2013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首诗是一位在后方西垂犬丘的妻子思念在前方随秦襄公讨伐戎狄的丈夫所作。每节的前六句都是描写秦军的军容威武雄壮。当时的秦军已经有了用于作战的兵车(“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文茵畅毂,驾我骐”);兵车上配备着毛色各异的骏马(四牡孔阜,六辔在手。骐骝是中,騧骊是骖),马的身上还披着甲衣(俴驷孔群),士兵武器齐备,有锐利的三锋矛(厹矛鋈錞)、用朱羽作装饰的盾(蒙伐有苑)、以虎皮为室的弓(虎<韦长>镂膺,交<韦长>二弓)。每节的后几句都是描写妻子对远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和担心,盼望他早日归来,隐隐有种不祥的预感。

  这个聪明的妻子,她的担忧不是没有理由的。

  首先,经庄公、襄公两代50余年的发展壮大,秦国颇具实力,但此时的秦国毕竟还是西汉水流域一偏居西垂的小邦,西汉水上游一带,平原狭小,秦国的疆域和人口都很有限,因此不具备扫荡戎狄据有关中的实力。
  其次,从戎狄方面来看,他们攻克镐京,逼迫平王东迁以后,关中平原就成了这帮野蛮部族的乐土,此时的关中戎狄气焰正盛,尤其是盘踞在歧丰一带的丰国,实力依然强大不可小嘘。
  再者,襄公此次东征要翻越茫茫陇山,可谓劳师袭远,犯兵家之大忌。陇上及陇东一带仍然为戎狄各部盘踞,秦人千里奔袭关中,军队的粮草辎重运输很容易被戎狄袭扰而中绝,而且远离本土作战,一旦被戎狄包围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所以襄公此次伐戎时机尚未成熟,失败是必然的。

  《史记秦本纪》记载:(襄公)十二年,伐戎而至岐,卒。
  继秦仲之后,秦人又一位伟大族长兼国君殒命疆场,秦人的崛起之路看来注定要与鲜血和烈火为伴,前方没有坦途,只有勇敢的面对流血和牺牲才能披荆斩棘,据有关中。
  秦襄公在位共12年,即公元前777年——公元前766年,当了5年诸侯。死后,谥号为“襄”, 根据谥法,“甲胄有劳曰襄”,“辟地有德曰襄”,秦襄公伐戎失败,并没有开疆拓土,因此“甲胄有劳”是符合襄公戎马倥偬的征战一生。
  日期:2013-07-13 20:45:09

  4、文公创业
  秦襄公是秦国的开国之君,但他却带着未了的夙愿战死在伐戎的道路上,“扫荡戎狄,据有关中”——这一历史任务只能交给他的儿子秦文公来完成。
  我们现在回来计算一下秦国几代君主的年龄,秦庄公嬴其在年轻时,他的老爸秦仲就死于戎难,估计这时的嬴其年龄应在20岁左右,庄公在位44年之久,是一个极长寿的族长,死时估计在六七十岁。而他的儿子秦襄公虽然是老二(注:老大是嬴世父),但在上台执政时估计最少也有40岁,襄公在位12年,死时估计在50岁左右,那么他的儿子即秦文公即位时就应该有二三十岁了。
  秦文公不像自己的老爸那样勇武刚烈,反而有点象自己的爷爷——秦庄公嬴其,稳健而持重。年轻的国君认识到:秦襄公伐戎失败,证明一点,即秦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便可实现扫荡戎狄据有关中的理想,这需要很长的时间,也许要经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完成。

  经历秦襄公伐戎失败,秦国的国力受损,所以上台伊始的秦文公并没有马上就举兵伐戎,而是致力于稳定国内,恢复元气。在上台后的第三个年头,他做出了一件出人意料的决定——“以兵七百人东猎”。
  这次东猎不是随便的游玩狩猎,而是一次有目的的武装考察。
  秦国在襄公时代就已经确立了国势东向的立国理想,但以祖居之地西垂犬丘为根据地确是秦人向东发展的最大障碍。犬丘位于西汉水上游,是陇南山谷中的一块狭小平原,它东临秦岭、西临岷山、南临巴蜀、北临陇山,东西三十多里,南北三四里,过于狭小局促,限制了秦国国力的发展壮大。而且它与关中有茫茫陇山相阻隔,秦人若进军关中,必须翻越陇山劳师袭远。凡此种种,秦国要国势东向,必须告别这片赢秦部族用一代代人鲜血浇灌和捍卫的祖居之地,将部族主力迁徙到陇山以东。当年秦人始封之地——非子所居陇山以东、关中平原西部、位于渭水上游的汧水(即今天的千河)平原便成为秦人的理想迁都之所。

  《史记秦本纪》记载:三年,文公以兵七百人东猎。四年,至汧渭之会。曰:“昔周邑我先秦嬴于此,后卒获为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即营邑之。

  可见这次行程历经一年,是一次长途跋涉的艰难行程,期间,秦文公要率领700名骑士从西垂出发,北上进入渭河流域,东越陇山,再经千河南下,最后到达汧渭二水交汇处,然后占卜、选址、施工,营建秦国国势东向的新都——汧邑。汧邑地望很有可能在今天陕西陇县的磨儿塬附近。
  秦文公东猎路线图
  日期:2013-07-14 20:12:05
  但营建新都不可能早夕之间就可拔地而起,民众东迁更是旷日持久的运作。从《史记秦本纪》记载在文公十年即公元前756年,秦人在汧邑附近建立祭祀“白帝”的鄜畤来看,秦人用了大致六七年的时间才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的转移。
  当年秦襄公在西垂犬丘“作西畤,祠白帝”以振奋朝野士气,随着国都东迁政治中心的转移以及国人日益迁到陇东,国君不可能年年都要翻越陇山去祭拜白帝,怎么办,干脆在新都附近另立新畤。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据说秦文公迁都到汧邑后,做了一个可怕的梦,梦到一条巨大的黄龙自天而降,横亘在天地之间,龙口止于鄜衍,所以新畤地址就设在鄜地,名称鄜畤,位于雍县南二十里。

  迁都汧邑后,秦文公并没有马上对戎狄开战,而是积累壮大国家的实力,同时他要等待有利时机——陇山以东戎狄力量格局出现有利于秦人的变化,一旦时机成熟,就要对戎狄雷霆一击。
  秦人现在只能保持沉默,而且一沉默就是十年。这期间《史记》只记载了一件事——“十三年,初有史以纪事,民多化者”。
  赢秦是一个极其重视迷信和神学的部族,而“有史以纪事”乃是秦人政治进步的一大表现。国君的所作所为经史官记述于国史皆历历在目,不但可约束在位之国君,而且通过考察人的现实作为来探求期间成败得失之缘由,也可培育本国之政治智慧以警戒后世之国君。这意味着秦人开始摆脱原始的神秘主义,于政治走向理性道路的趋向,因此是政治上之一大进步。
  功夫不负有心人,苦苦等待十几年的秦人终于迎来了宝贵时机。早在公元前760年,晋文侯姬仇袭杀了与周平王并立的携王,关中一带的戎狄力量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十年之后,公元前750年即秦文公16年,羽翼丰满的秦人趁势对戎狄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一举击溃了盘踞在岐山一带的丰国。经此一战,秦文公不但一血襄公败亡之耻,为老爸报了仇,而且还占据了关中平原西部、周人的龙兴之地——周原。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