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07-21 11:09:57
首先我请问各位,你们所认为的《石头记》与《金陵十二钗》等是同一本书这一概念是从哪里来的?如果您一时回答不上来,那就让我们重温一下《红楼梦》里第一回是如何描述的吧!
小说开篇写到: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说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
二仙知不可强制,乃叹道:“此亦静极思动,无中生有之数也。既如此,我们便携你去受享受享,只是到不得意时,切莫后悔。”……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
……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从小说里的这段描述中,我们很清晰地看到:《石头记》是一块被补天的女娲弃之不用的“石头”,在经历了人世间的一段历练之后,将自己在红尘中的一段故事写在了自己的身上即石头上;后来被一个访道求仙的空空道人传抄而去;最后又被一个叫“曹雪芹”的人“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将其更名为《金陵十二钗》。
这就是说,《石头记》的原作者应该是那块经过人世间一番历练的“石头”,而并非是曹雪芹,曹雪芹只是一位花了十年的时间对原著《石头记》进行“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的改编人!
日期:2015-07-21 14:02:35
有人说:不对。这段描写中的石头和空空道人应该都是曹雪芹的假托之人,实际上他们都应该是曹雪芹本人。你的这一说法应是来自于当代著名学者胡适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对《红楼梦》的考证。在他的《<红楼梦>考证(改定稿)》中,胡适是这样写的:
“本书第一回说这书原稿是空空道人从一块石头上抄写下来的,故名《石头记》;后来空空道人改名情憎,遂改《石头记》为《情憎录》;东鲁孔梅溪题为《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又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即此便是《石头记》的缘起。……大概‘石头’与空空道人等名目都是曹雪芹假托的缘起,故当时的人多认这书是曹雪芹做的。”
胡适为什么会认为《金陵十二钗》,也就是我们如今所看到的《红楼梦》,与《石头记》是同一部书,都是由曹雪芹写的呢?我想这与他对《红楼梦》这部书的考证观点有关。他认为所谓“石头”和空空道人都没有留下名字,而“曹雪芹”三个字则更像是一个人的真名实姓。也就是说,胡适觉得历史上真的有一位名叫曹雪芹的人,而这个人就是康熙年间的江宁织造曹寅的孙子。故而《石头记》也好,《金陵十二钗》也罢,书中的内容都是写的曹家的家事,也就是曹雪芹的自传。
可是,胡适的这一观点却经不起推敲。
首先,曹雪芹为什么要将自己假托为“石头”?按照胡适的说法,曹雪芹自己不过是一个当时小小的江宁织造曹寅的后代。作为织造的曹寅,其官职仅为员外郎,等同于现在的一个副局级干部。而在我们看到的曹氏家族中,除了曹寅曾是康熙的奴才“发小”(曹寅的母亲曾是康熙的奶妈)而有些名气外,他的后代(包括所谓的曹雪芹)几乎都不为人所知。那么,曹雪芹把自己比作当初女娲用于补天的石头,是不是有点儿过于抬高自己了?他真的觉得自己能“补天”吗?难道写了一部《红楼梦》就可以表明自己具备“补天”的雄才大略和能力了?这也有点儿太自不量力了吧?而且我们从小说里的男主人公贾宝玉的身上,我们也看不到他做出了什么“丰功伟绩”啊?
更不能让我们理解的是,他又为何将自己假托为空空道人?如果说小说开始写的“石头”还与书后面的内容多少有些关联的话,那么这个空空道人除了在此处出现过之外,曹雪芹就再也没有提到过他。这样的话,曹雪芹将自己假托为一个空空道人的意义又何在呢?
第二,我们如今看到的最早涉及《红楼梦》的文献,一个是怡亲王胤祥的儿子弘晓抄录并收藏的《红楼梦》抄本“己卯本”;一个是胤禵的孙子永忠写下的《因墨香(永忠的堂兄弟)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三绝句》;一个是乾隆帝的孝贤皇后之侄富察明义所著《绿烟锁窗集》,其中有《题红楼梦》组诗二十首;一个是富察明义的外甥裕瑞所著的第一部红学研究著作《枣窗闲笔》。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最早对《红楼梦》感兴趣的人都是皇族的宗室成员。一个描写小小的江宁织造家事的小说会让这些皇室宗亲如此感兴趣吗?一个小小奴才的孙子曹雪芹会让这些皇室宗亲如此膜拜吗?
第三,《红楼梦》明确写了“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这就明确指出了曹雪芹就是根据原书《石头记》,将其改编为了章回小说,并改名为《金陵十二钗》。白纸黑字上写明的东西,胡适为何视而不见呢?
第四,在现存的曹家家谱中,我们没有找到曹雪芹这个名字。无论是《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还是《五庆堂曹氏宗谱》,上面记录的曹寅的孙子只有一个:曹天佑。这与胡适认为的“曹雪芹”这个真名实姓也相去甚远。
日期:2015-07-21 16:20:54
当然,对胡适观点的质疑还有很多,这里我不再一一列明。不过至此我们发现,根据小说本身对作者以及成书过程的这一描述,不仅“曹雪芹”并不是原本《石头记》的作者,甚至我们还能感觉到原著《石头记》经过他十年如此大规模的改动,恐怕早已被改得“面目全非”了,原书中的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节也都有可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就是说,我们如今读到的这部经过改编的《金陵十二钗》或《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应该不能再被当作原来的《石头记》来看待了。
可是有朋友又会问了,即便如你所说,曹雪芹并非原著《石头记》的作者,可你凭什么会说《石头记》的原创作者“石头”就是弘时呢?
其实,我的这一说法正是来自于我们现存的《红楼梦》这部小说。
我们前面提到,小说里写这“石头”是当初女娲补天时炼成的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顽石中的一块,其中三万六千五百块成为了补天之石,只单单这一块弃之未用。那么,什么是“补天之石”呢?所谓天,既可以指自然之天空、天穹,又可以指人事之天下、社稷。那么“补天之石”,顾名思义就是指能够管理天下、匡扶社稷之人了。这种人的身份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当中又指的是谁呢?当然是指皇帝。
不过,小说里的这“石头”却并非是个真正的皇帝。因为女娲仅仅是准备用他来“补天”的,也就是说他仅仅是个“准备中”的皇帝。那么,什么人才能成为“准备中”的皇帝呢?当然是皇帝的儿子,也就是皇子了。
然而,这块“石头”却最终被女娲氏弃之不用。书中此处的原句是:“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这里“曹雪芹”还特意将“女娲氏”写成了“娲皇氏”,似乎更是在明明白白地暗示我们:这个皇子实际上是被一个皇帝,当然也是他的父亲抛弃的,从而让他最终没能做成皇帝。
于是,这块“石头”或者说这位皇子就把他在红尘中的这段“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经历记录了下来,让空空道人抄录而去,问世传奇。这样的话,《石头记》的原创作者就应该是一位被抛弃的、没有做成皇帝的皇子。
小说里又说,贾宝玉出生时口中所衔的那块玉,实际上就是这块“石头”经一僧一道幻化而来的“美玉”,故衔此石而生的贾宝玉自然也就是这位皇子在小说中的代表了。因此,原著《石头记》应该就是一位没有能做成皇帝的皇子,采用一种传奇的手法来记述其亲身经历的一部自传。
当然,从书中所描写的贾宝玉来看,主人公仅仅是一位当朝的贵族公子哥,并非什么皇子(有可能原著《石头记》也是如此)。不过,可以想象这应当是“曹雪芹”或者《石头记》的作者在特殊环境下所采用的一种特殊的写作手法。事实上,在小说里我们还是可以从多处地方察觉到贾家那种皇家特有的身份和地位的。而在八十回小说的最后,即第七十八回和七十九回中宝玉祭晴雯里的一段描写,“曹雪芹”更是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