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洞穿命运的界限——你的事业决定你大半生命运起落高低》
第33节

作者: 新希望2011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8-12 21:16:18
  4、聚焦重心——拼下关键性目标
  一个人的能力、精力、时间、资源都是有限的,为了在争取尽可能大的成就,就必须要学会“集中力量”的方法,在短时间内将所有的力量投射到一个点或者一个局部上,以最大化地发挥出现有实力的整体效能。
  在职场上,我们通常会主动地选择在自己的优势领域放手发展,这是“优势竞争”谋略在宏观层面的运用;在微观层面,要运用好“优势竞争”谋略,就需要在面对具体的竞争对手时,聚集优势力量、倾尽所有资源,孤注一掷,力争以牛刀杀鸡之势迅速挫败对方、赢得胜利。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鲜活的案例。
  日期:2014-08-12 21:17:08
  有一家著名企业,刚刚拿下了一块黄金地段,准备向国内大型建筑公司招标盖楼。风声一放出来,人们竞相奔走、四处活动,都想在这个工程里分上一杯羹。
  在前几年,国家还没有整顿调控房地产之前,很多城市的房地产行业秩序都不太正规。各种明规则、暗规则,显规则和潜规则盛行。那时候,为了拿下一个建筑工程,往往需要多方位、大跨度、长时间的反复角逐,需要使用各种手段、动用各种关系。

  一个具有海外融资背景的A公司,为了中这个标,通过各种渠道从国内挖来一个高手——老黄,专门负责盯这个项目。A公司的方总发话了,只要老黄能成功拿下,公司要人给人、要钱给钱。
  话说老黄是项目运营的高手,经过短时间的外围“盘人”,他带的团队很快打入甲方内部,A公司成了入围的四个备选公司之一。
  但是我们都知道,在过去房地产规则不明朗的时候,即使是这个四个公司,也都是大有来头的。各种托请、说情的电话、条子纷纷摆在了企业老总的案头。老总一两年之后就要退休了,他既不想得罪人,又想在确保工程质量的情况下最大化实现自己利益,如何进行取舍,这让老总非常挠头。
  在这个关键时候,老黄通过渠道找到了老总,献出了一策:提高垫资比例。
  一半来讲,任何一个建筑公司,要想顺利拿下某个工程,都需要提前垫付一部分资金。但根据工程量的大小不同,垫付的资金比例也不一样。
  老黄找到老总,对老总说:请在招标时明确公示一个条件:只有同意垫付8000万资金,才能够进入复审阶段。只要这个条件一出来,事情很可能就会有变化,到时候困扰老总的人情难题自然就会解开,工程就能交给真正有实力的大公司。
  老总听了这个主意,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下决心这么做。
  过了几天,企业后勤部出了一个告示:提高备标单位的垫资比,只有达到8000万以上,才能最后入围。入围单位垫资之后,企业还要派专人验资。
  这个告示出来不久,果然有一个公司抗不住这一招,主动退出了角逐。
  原来,当年很多工程之所以能做得下来,就是因为很多人都在利用“皮包公司”做文章——这其实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也就是说,首先成立一个公司,挂靠到一家有建筑资质的单位,然后用这个单位的名义,通过各种关系将工程揽下来,然后再分包给其他公司,自己在这里干赚。垫资标准大幅增加到8000万后,那种皮包公司短期内是不可能拿得出来的,即使它能够四处拆兑,但也会让“投资方”觉得代价太大而暗自嘀咕,所以,皮包公司最后的结局,恐怕还是会因资金跟不上而自动撤出。

  事情的发展果然如此。这样一来,竞标的单位还剩下三家公司。这三家公司想尽各种办法,筹齐了垫付的资金,并在验资时顺利过关。
  接下来,如何搞掉另外两家公司呢?老黄又想出了一个办法——最低价竞标。
  最低价竞标本来就是工程招标的应有之义。但奇怪就奇怪在,明明很多公司报价很高,最后偏偏标价高的公司中标而标价低的公司反而出圈,这是过去工程招标经常会有的事儿。一方面,揽到一个工程,必须得有最低的标价,以保证工程质量和承建单位利润;另一方面,还有许多说不清楚的事情在干扰招标,所以这种高价中标的事情屡见不鲜。
  为了配合低价竞标的事情,老黄发动媒体的朋友,在一个著名的《内参》上刊发了一篇关于“最低价中标”的经验介绍,然后,拿着有关领导的批示去找招标单位老总做工作,承诺会以最低价承建该工程。
  前面说过,老总过上一两年就要退休了,再仕途无望的情况下,想的只是不要得罪其他领导就可以,并不用再对谁刻意示好;同时,要尽可能地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在确保不出现“豆腐渣”工程的情况下,多搞点利润才是“王道”。所以,老总和决策层商量过之后,就下决心顺应“大气候”,按照最低价方法招标。
  最后一轮竞标的时候,三家公司纷纷报价举牌。A公司报的价已经压得低得不能再低,按照这个报价,其他两家公司几乎无利可图。而且,企业方当然是谁报价低用谁的,所以最终,A公司得以顺利中标。
  事情大体就是如此了,当然,其中的详细情况和周折,是几天几夜也说不清楚的。

  日期:2014-08-12 21:18:07
  那么,为甚么A公司能够中标呢?
  事实上,最后一轮角逐的这三家大公司,都是实力雄厚的大单位。但是细算起来,也有一定差别。A公司因为有海外融资背景,所以资金异常雄厚;剩下的两个公司,或人脉关系较优,或技术实力擅长。A公司胜就胜在它能够抢先做局,利用自己雄厚的资金来疏通关系、提供保障、承建工程,而其他两个公司同A公司比技术或人脉或许胜出一筹,但是在运营这个项目的时候,已经被A总司的老黄牵着鼻子走,结果被调动到不具优势的领域里,一步被动步步被动,最终失掉了这个工程。

  当然了,最先淘汰的那家皮包公司,毫无疑问也是中了老黄的“釜底抽薪”之计而落马的。
  回顾这个活生生的案例,我们会发现:老黄的公司之所以能够胜出,是因为他们迅速集中起自己最优势的资源——雄厚资金,用自己优势的资源同别人展开竞争;同时,想方设法把别人诱使到有利于自己不利于对方的局面中来,使得对方被动接招。最后,A公司因为占据了一招之先,逐步变优势为胜势,最终拔得了头筹。
  第一次从我朋友的口里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虽然很佩服老黄的心计、智商和手段,但是也存有疑问:把报价压得几乎毫无利润可赚,那A公司决策层拿下这个工程图得是什么?是为了搞慈善,还是要树碑立传?这不得而知。
  带着这个疑惑,我请教了房地产的朋友。很多人推脱说“不晓得”。只有一个较为贴心的朋友,对我支支吾吾地说了一点潜规则:刚开始投标的时候,可以把报价压低;等到中标之后,则可以慢慢地疏通甲方关系,提出修改部分图纸,局部增加某些工程,这样几个来回,利润同样不会少挣。

  因为我不少这个“行业”里的人,关于这个行业的潜规则我也不太了解。如果招标时总价已定,那么,是否在建设过程中还可以调整呢?这我不得而知了。但果真有这个可能,那么我只能说,这是建筑行业里的一个弊端,今后必须要进一步正规起来。不过,客观地说,象老黄这样的人,不仅能够利用自己的优势做局,而且善于钻出各种政策上的空子来,对于这类人我们只能承认,他是一个“处非常之时,干非常之事”所必须要用的“非常之人”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