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的朝代---秦》
第42节

作者: xajh2001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12-25 22:52:39
  继续讨论:
  郡县制,保甲制,土地私有制,重法不重礼,全民耕战制,这些都不能提高秦军的战斗力,甚至有些政策可能反过来削弱战斗力。还有计首授爵制,也是同样结果。(现代军事学都知道缴枪不杀才是聪明的政策)。所以,秦国的强大说到底和它的国家制度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六国也从来没有羡慕过秦国的制度或者萌发过向秦国学习制度的想法。真正让秦国强大的,还是前面反复强调的双重优势和地理优势。地理优势一直都在,秦军也一直都是骁勇善战的,秦惠王时期又开始从东方引进公孙衍,张仪,甘茂这些人才,让他们来制定军事战略,制定政治,外交方面的计划,也让他们指挥军队,这样,用先进地区的智力来指挥落后地区强悍的武力,秦军不仅能够勇猛地作战,也能够聪明地作战,秦军的战斗力因此得到了恢复和提高。

  但是,不能说从东方引进的就一定都是人才,这个需要秦国的君主或者其他掌大权的人具有识别和判断能力。商鞅就是一个反例。从商鞅变法中的各种政策制度,特别是军法治国,全民耕战制,计首授爵制,还有为了推行法制消灭礼制等,都可以看出,这个人的空想主义色彩比较浓厚,缺乏思考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想法比较简单,冒失和片面。他低估了治理一个国家的复杂性。商鞅变法的结果,是让秦国的实力在几年内就明显削弱了。秦孝公还让他上前线去指挥大军作战,更是搞的一团糟。所谓人以类聚,秦孝公选择和重用商鞅,说明这个人其实没有多少政治能力。

  日期:2012-12-27 22:43:51
  继续讨论:
  有种提法,秦惠王虽然杀了商鞅,却没有废除商鞅之法。这种说法太模糊了。这个法指的是秦国的整个国家制度还是仅仅是法律呢?其实,无论是国家制度,还是法律条文,秦惠王时期都比商鞅时期有了不少的改动。但是,大体上来说,商鞅时期的政治框架确实在秦惠王时期保留了下来。我来总结一下秦惠王这么做的原因。
  第一。秦惠王没有一根筋的认为所有的制度都是来源于商鞅的。这种看法显然符合历史的实际情况。有些制度是商鞅之前历代秦国政府在政治实践中不断调整所遗留下来的,有些制度是从六国那里学习来的。即使是商鞅时期所制定的那些独特的制度,很多重要内容也是按照秦孝公的主张所建立的,商鞅只是负责具体执行而已。
  第二。对于秦国来说,商鞅变法是一场彻底,全面,剧烈的社会改造,是大动作,大变化,大折腾。秦国人民已经在商鞅变法中相当疲劳了。如果秦惠王把商鞅变法中的做法全部取消掉的话,又是另一场大变化,大折腾,秦国未必受的了。

  秦惠王时期是一个典型的领土扩张的时期,这个时期打了很多大仗,恶仗,胜仗,这段历史读起来很热闹。但在秦惠王刚即位的那六年(前338-332年),却显得比较沉寂,没有参与任何大一点的战争。这个和秦孝公时期形成了对比,秦孝公刚即位的时候,对外战争方面显得比较活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越来越沉寂。
  我想,秦惠王刚即位的几年间,他正在不断地对国家制度和政策进行局部调整,同时让人民修养生息,从商鞅时代造成的破坏中恢复元气。
  日期:2012-12-29 23:04:48
  继续讨论:
  第三,商鞅变法推行的所有制度,其最终目的都是为君主的个人集权服务的。在这种制度下,君主的个人权力会大大加强。没有哪个君主会嫌自己手上的权力太多了,都喜欢言出法随的无限权力。秦惠王当然也喜欢继续保持大权,他没有动机主动去改变,去减少自己的权力。
  而且,如果秦惠王的权力足够大的话,他才更容易改变商鞅时期的制度和政策。当代的改革开放开始的时候,其制度框架和文丨革丨时期也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但是改革开放中推行的政策和文丨革丨时期差距就很大了,甚至有很多完全相反的政策。文丨革丨的那种集权制度使得后来掌握大权的政治人物推行反文丨革丨的政策也很方便。秦惠王也一样,他用商鞅的集权制度推行反商鞅的政策,这种做法才更容易执行。

  所谓秦惠王不废商鞅之法的说法,在当时的条件下,对于任何的政治人物来说其实都是一种很自然的的选择。这个和他喜不喜欢商鞅这个人无关。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