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宪王朝--袁世凯是怎样炼成的》
第24节作者:
洹上野老 关于这些传言,张在中国也有耳闻,经老吴这么一说,他越来越看不惯这位学生了。终于有一天,他联合朱铭盘和哥哥张詧给袁世凯写了一封信,信中当然没有说他不尊重自己,只说了他骄傲自大,忘恩负义,有了新上司老李,对不起旧领导老吴,还勉励袁同学做人要脚踏实地,不要自以为很聪明,别人都是二百五,呐,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如此之类,表面中肯坦诚,实则言辞犀利,句句藏针。
更让袁世凯不爽的是,张謇在信的第一句就直称他为“司马”,司马为古时官职名称,相当于清朝的五品同知,这不是正是袁世凯的官衔吗?没错,张謇这样做正是提醒他别忘了自己的身份。一个五品小官,牛什么牛啊。不仅如此,信的末尾张老师还说了,我为什么没有像往常一样叫你慰庭,你在大家心目中从好学生形象混到现在这个份上,什么原因,你在家自己慢慢想吧。
张謇的这封信力道十足,不但一口气写了将近三千字,还前后用了六十一个“司马”,其讽刺挖苦程度堪称一绝,不愧为状元。碍于篇幅有限,不能原文呈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鉴赏。
话说到这个份上,不但师生之谊无存,连朋友都没得做了。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两人开始心照不宣地相互不理,直到二十年后才迫于局势开始来往。
在这件事情上,袁在给堂叔保龄的信中说得较为清楚,“侄蒙吾叔之推荐,得识吴军门于济南,此次随营赴韩,只缘报答知遇之恩太切,见营规不整,侄为之厘订新章;见操式陈旧,侄为之改练新法;兵之老弱者裁汰之,军官之顽固者革除之。操之过急,不免有越俎之嫌,固属无可讳言。所云欲攘主权以为己有,谣言之来,始自韩人。此次平靖大院君之乱,韩人俱云,‘苟无袁某,吾等早填沟壑。’军门悉其语,颇启疑窦,只道侄果存夺权之心,有意结好韩民,并证诸订官规、改操法,逾越权限之处,屡见不鲜,益觉可以可虑,对侄旋形冷淡。而侄居心坦白,仍一味以忠勇事之。伏祈吾叔转函居停,请其速释疑虑,勿信谗言。”
一句话,都是出名惹的祸,谁让他一个没有功名才参军三年的小年轻那么耀眼呢。
自己人的矛盾还没解决,日本人又来找麻烦。
竹添回到日本后,向李鸿章告了一状,说都怪你们的袁世凯,命人开枪打我士兵不说,还对朝鲜的日资商店打砸烧抢,连使馆都没给我们留下。
这正是老李所怕的,恶人先告状,不管你有理没理,面对弱者,他们要的永远只是一个借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李中堂说那既然这样,朝廷一定严办,我这就叫人过去。
半月之后,吴大澂和续昌来到朝鲜。
日期:2013-11-17 12:07:06
在码头的欢迎队伍中,只有吴兆有和张光前等人,并没有袁世凯--为了避免尴尬,他自己单独在南门外等待。这并不代表袁有失礼貌,相反,吴兆有迎接时连肩舆都没有下,等吴大澂和续昌到了南门,发现袁世凯早已提前下舆,在路旁边作揖相迎。这件事也让老吴愤愤不平,他觉得姓袁的是在作秀。
回到大营,袁世凯压力山大,日本人想置他于死地,庆军内部又有吴张等人说他那天目无军纪,自作主张,如今擅权跋扈,自从救了李熙回来,自己就像个监国太上皇,甚至连他的私生活也揭发了出来。各国公使也落井下石,顺便打上几枪,只有朝鲜民众觉得这个袁会办还可以,办了不少实事,较受民众爱戴,不光消除内乱百姓太平了,至少我们家的鸡不会被你当兵的偷去了。
袁的好友金允植在《送慰庭归河南》中写道,“外国人全部以流言诋毁他,留防朝鲜的清军诸将也都嫉妒其功劳而中伤他,而钦差对慰庭也追查得很急。尉庭愤懑不已。”
但有一件事是事实,袁世凯在得知闵台镐被杀后,没有经过任何申请和指示,竟私动军饷慰问了一下闵的家属,在军队里犯这样的错误可不是儿戏,你小袁会来事儿也不是这个来法吧。李鸿章知道后,不但严厉斥责了袁世凯,还让他自己掏腰包,报销了这部分公款。
还了钱之后,李上司又派人来调查,说来道去,还是你小子太耀眼,太能干,连日本人都不肯放过你。
太能干了就容易出风头,出风头就容易红,人一红是非就多。
古人也说了,“堤高于岸,浪必摧之;才高于众,人必非之”,袁世凯就是被浪给摧了。
吴大澂调查了几天,回到天津给李鸿章的回复是,“公一向说张幼樵(张佩纶)为天下奇才,在我看来天下奇才非幼樵,乃袁某也”。这位几年之后与日本沙场相见的检察厅副厅长,自然不会帮日本人说话,何况他说的也都是实情。不光如此,吴大澂后来还将自己最小的女儿吴本娴嫁给了老袁唯一的嫡长子袁克定,与袁世凯成了儿女亲家。
听完事情的前因经过和结果,李鸿章也对袁在朝鲜的表现表示“咨嗟叹服”。
在朝鲜,谁都知道袁世凯是日本人最大的障碍,要不是他,朝鲜早被吞并了,莫说是日本,就是其它四国,也因为这个心腹大患好多事儿都没办成。如今明明立了大功,却成为众矢之,落得这般凄凉下场,袁世凯的心哇凉哇凉的。此时恰逢他的嗣母牛氏听说儿子在国外“差点出了大事“,吓得大病一场。袁世凯也有意先避一避风头,就请假离开了朝鲜,坐船先去了旅顺,去找叔叔袁保龄。
见到侄子安然无恙,袁保龄对他赞不绝口,说还是凯侄你机灵啊,遇见那么大的事儿,如今得以平安回来,可比你这个老实巴交的叔叔强多了(凯侄脱身回里,觉此子狡狯,亦复胜其痴叔矣)。
两天后,吴续二人回国,三人遂去天津向李鸿章述职复命,在李中堂面前,袁会办并没有因为吴兆有的恶意中伤而睚眦必报,相反连他的名字都没有提及,这也让老李对他有点刮目相看。随后袁赴京述职,同样得到了清廷的肯定和褒扬,二十六岁的袁世凯从此在朝野奠定了较高的声望。
ps,由于是章节点,少了点
日期:2013-11-17 19:40:32
第四章 建功朝鲜
一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1885年3月,李鸿章的会客厅里来了几个日本客人,为首的叫伊藤博文,他此次来华就是要找李中堂评评理,讨论甲申之乱的善后问题。伊藤此行可以用一个比方来形容,一个小孩看见另一个大孩在那玩,趁其不备从背后一脚踹过去,结果没踹晕,大孩回过头,拍了拍身上的尘土,结结实实地把小孩痛扁一顿。小孩被打得鼻青脸肿,吃了亏,就跑回家叫了家长,找上门来索赔闹事。
作为甲申之乱的失败方,伊藤提了三个条件:清廷从朝鲜撤军;惩处肇事人;赔偿日商损失。
和中法战争一样,这一次李鸿章也答应了,不过他做了点改动,人可以批评教育,钱也可以适当给点,就是撤军要再商量商量。经两方讨论,第一条改为中日双方同时撤军,如果其中一方在朝鲜问题上有行动,要先举手报告,给对方打个招呼。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