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宪王朝--袁世凯是怎样炼成的》
第22节

作者: 洹上野老
收藏本书TXT下载
  有必要说一下老李的这位得意门生。张佩纶,字幼樵,直隶丰润人,早年做过言官,刚一上任就发飙弹劾数人,同事们都躲他远远的,张也因此成为有名的清流派人物。马尾战败之后,张佩纶被褫职戍边,三年后重回李鸿章幕下。老李有个女儿叫李菊藕,之前对张佩纶的才华非常钦佩,马江一战后便对他的印象大打折扣,说张是“论才宰相笼中物,杀贼书生纸上兵”。此时张佩纶的老婆已经故去,加上马尾一战“成名”的前科,前途更是直接没戏,李鸿章非但没有嫌弃,还把他这个小女儿许配给了年届四十的张才子,可谓再造之恩。1903年,“丰才啬遇”的张佩纶去世。十七年后,张李二人有了个后来风靡文学界的孙女,她的名字叫张爱玲。

  1884年5月,出于海防考虑,李鸿章将吴长庆调遣回国,吴自率领三营兵力驻扎辽东要塞金州,张謇、张詧和朱铭盘也随同前往。剩下三营由吴兆有、张光前、袁世凯带领,继续驻守朝鲜,此时袁为朝鲜防务的会办,给总办吴兆有当副手。
  日期:2013-11-15 11:08:20
  归国不久,吴长庆病重,十六岁的吴保初来到金州,看到父亲不禁潸然泪下,在生老病死面前,他无能为力,唯一的尽孝方法就是“刲膺肉以疗”(是不是很熟悉,没错,袁家祖传秘方,当时就流行这个),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如今他只有以此报答养育之恩。
  吴保初的孝心让人动容,但老吴的病情并没有因此好转,两个月后,吴长庆愤恚离世。
  儿子这么孝顺,老吴为什么还走得这么伤感呢?因为他对上司有情绪。甲午战败后,张謇在弹劾老李的奏疏中说了,“吴以三营移防金州,遂因与李鸿章积忤之故,愤恚致死”。看来,除了奔波劳碌,吴长庆走那么急还因为心病。

  吴死后,其子保初的孝行被李鸿章上奏清廷,吴保初因此受任刑部山东司主事。上任后,保初“勤于吏职”,倾向维新,甲午战败后,他上疏清廷请求变法,痛陈时弊,不想奏疏被时任吏部尚书刚毅押下,后在报纸上得以发表,造成轰动。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清廷被迫签订《辛丑条约》,第二年,吴保初特意进京呈上了一个《请还政疏》奏折,从奏折名字就能看出,这个小伙子的意思是要慈禧归政于光绪,而且里面的话也说得非常直白,毫不避讳,绝对是慈禧看了会气得哆嗦的那种,多亏了他父亲吴长庆的老上司李鸿章从中调和,力保吴保初性命无恙,他才免于一难。

  吴保初一生行侠仗义,喜交豪杰义士,与康梁维新党和革命者也走得很近,不但在早年给了梁启超很大帮助,后来还救过被捕入狱的章太炎。戊戌政变失败后,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吴悲痛地写下了《哭六君子诗》,“圣朝不杀士,尼父吊三仁。西市诸君子,东林旧党人”。
  既然有名噪一时的民国四公子,同样也有晚清四公子,吴保初便是其中之一,其他三位分别是六君子之一的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谭嗣同、陈宝箴之子陈三立,以及福建巡抚丁日昌之子丁惠康。巧的是前者中有老袁次子袁克文,后者有吴长庆的儿子吴保初。陈三立虽然名气不大,但他的儿子陈寅恪,可谓是大名鼎鼎了。
  楼主一直纳闷,中国那么多人,为什么总爱只挑出来四个呢,挑出来之后还非要冠个名衔,江南四大才子,嵩山四友,如今也有什么京城四美的,不是也有竹林七贤、十八罗汉吗?这个可能就是中国人的传统爱好了,什么事都爱做成一个概念,套上一个系统。也就是传说中的“上纲上线”。
  1886年,吴保初喜得千金,取名弱男,1905年,吴弱男加入同盟会,后入国民党,据说还是该党的第一位女党员。孙中山成立同盟会那年,力邀章士钊加入,不给面子的小章无论如何也不参加,有人出了个馊主意,说让美女去劝也许好点,以前孝庄不是也劝过洪承畴吗,而且还成功了。于是他们挑来挑去,选中了吴弱男,吴美女去了不但没劝动,还嫁给了章士钊。
  这姻缘成的。

  为了报答吴长庆的知遇之恩,袁世凯督直那年,让保初到自己手下做事,“月致常廪,而约不得议政事”,不想吴不是那种白混工资的人,不久辞别袁氏,南下上海做了隐士。退隐后的吴保初生活窘困,生病的时候连药都买不起,一句“丈夫饿死寻常事,何必千金卖自由”,成了他人生最后时光的真实写照。
  1913年,吴保初因中风离世,葬于上海静安寺旁边。他病重期间袁世凯曾寄两千银元,无奈已无回天之力,丧葬时袁又汇一千银元,两次的三千银元被用作了吴的后事费用。
  吴保初去世后,国学泰斗章太炎和康有为分别为他写了墓表和墓志,作为吴父的老幕僚,张謇与之情谊颇深,写下《吴彦复(吴的字)哀词》,“十年寥落吴公子,家国艰辛不自由。世论推归南部党,诗才寄与北山楼。金银散客贫能壮,莺燕离巢说尚愁。万事分明一杯水,逍遥今看海鲲游。”
  日期:2013-11-15 20:05:49
  镜头回到朝鲜。没有了吴长庆,小有军权的袁世凯手下大多都是庆军旧部,随便拉出来一个都资历较老,这些人自诩过的桥比袁同学走的路都多,吃的盐比他吃的米都多,自然也就不把五品同知袁世凯放在眼里。可他们错了,很多事都不是看资格的,再说,袁自小就在官场办事,得家族三人训诫提携,不是一般的小年轻,我年龄小,但我工龄长。结果可想而知,一个多月下来,袁世凯就把手下的老人管理得服服帖帖。

  中国当时是弱国,面对驻朝的英法美日俄五国,不能硬来,有一个软弱的家长做后台,再加上一个朝鲜阿斗,袁世凯的担子不轻。也正因如此,才造就了他机变圆通的外交风格,资质加上学习和锻炼,袁的外交手腕初露成熟。后来李上司评价他“非唯军事,且谙外交”,这个印象对袁世凯小站练兵权的获得,有很大帮助。
  中法战争以来,清廷的败绩对其形象产生了影响,加之无暇东顾,朝鲜内部两个派系的矛盾逐渐浮出水面,一方是以金玉均、洪英植、朴泳孝等人为首主张朝鲜脱离中国自求改革的亲日派开化党,一方是以金允植、鱼允中、闵台镐、赵宁夏等人为首不主张改革的保守党,又称事大党。由于这段时间闵妃和袁世凯接触颇多,态度果断亲清,闵妃集团也在事大党之列。
  一场酝酿已久的政变即将爆发。
  面对这种风声鹤唳的氛围,政治嗅觉敏锐的袁世凯不敢懈怠,距离后来的政变发生还有半月有余,他就上报了李鸿章,征求上司意见,李的回答是,以静制动。
  老李是这么下的指示,袁世凯却并没有这么做,和吴兆有、张光前开完会回到军营,他立即命令手下士兵“夜不解带卸履”,军队进入一级备战状态。
  不打无准备之仗,这是他的一贯作风。

  请帖很快就来了,发送请柬的是开化派主要领导金玉均。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