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后找不到正经工作,去沿海谋生的苦逼历程》
第53节

作者: 四海归心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前面说过的,厂里生产一线工人并不怕林儒成,因为林儒成不直接管工人,三年前因为厂里拖欠工资的事情,工人甚至指着鼻子骂过林儒成。而工人反而怕领班、课长之类的小官,因为工人是被这些人直接管的,被这些人训斥惯了,就条件反射似的怕这类人。同样的道理,林儒成是直接管干部的,这些干部也是条件反射似的怕他,很多干部都是老员工,他们从年轻时就挨台湾人的训,见了台湾高管就有种儿女畏惧父母似的心理。包括多次闹辞职的温丽艳也同样怕林儒成,敢闹辞职的人,不等于就不怕领导,辞职和畏上其实根本这是两码事儿,辞职是冲着企业的,而不是冲着某个领导的。

  林儒成找干部谈话,几乎是从不给干部让座的,而且林儒成向来对属下,永远只是批评,从不表扬。这才是真正儒商的本色,凡是受儒家文化影响深的人就该是这德行,列位不信可看《红楼梦》,贾政见儿子贾宝玉,见一次骂一次,见二次骂一双,永远不夸奖,对儿子永远都是谩骂。这传统据说还是来自与孔子教子,孔子就很喜欢教训儿子,孔子早晨起床第一件事情先将儿子骂一顿,骂完儿子才去骂学生。列位看官,你晓得这台湾企业人才从哪儿来的吗,统统都是骂将出来的。

  台湾老板所最不能容忍的事情就是员工造反,按照儒家伦理来讲:这是以小犯上,属于忤逆之罪,在古代是要受最高刑罚:凌迟处死的;从军事管理体制来讲,员工造反,那就像士兵哗变,也属于最严重事件。
  日期:2012-12-30 22:20:39
  林儒成为了震慑部下员工便做出了两项极两项严厉的处罚决定,其一,将闹事员工全部开除。但这一条最终没有实施下去。我前面已经讲过了,开除员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企业不考虑员工的合法权益,只为企业利益考虑,也不能那样随意炒人。为开除工人的事情,我们部门整整活儿了一个星期,费这么长时间,主要是因为我们与生产部门协调时意见不统一。
  各生产车间的主管不同意开除大批工人,他们倒不是护短,主要是这批将要开除的员工里有相当一批是技术工人,其他的人也都是熟练工。虽然把这些人开除了,还能招一些新人补充上,但新人毕竟对工作不熟悉,还不能当一个人用呢,还得找人带。这样的话,用一批新人,生产任务就完不成了。经过协调后,最后决定只少量开除些工人,其他的都改为记过处分。开除的都是择优录取的一些平常就不服从管理的刺头。其实上回因上班时间的大批员工偷懒睡觉,林儒成就决定将那些工人按制度全部开除的,结果因生产部门各主管反对,就没能成行,最后只开除的少量员工。这回台湾籍协理林儒成还是只能顾全大局,能收回了开除所有闹事员工的成命了。看来那些生产部门的实力派干部也并不真的怕林儒成。

  林儒成自然是不甘心他下达的命令总被手下打折扣,为了杀一儆百,便作出的第二项决定是:将我们部门主管李凤巧撤职,李凤巧的位置由我们部门的老员工张淑芬接替。按理说李凤巧应该没脸在本部门待下去了,放着是我的话,就会辞职跳槽了。不过辞职对李凤巧来说实在是不合算的事儿。
  其一,主动辞职的话,属于自己主动中止劳动合同,厂里不会给予任何经济上的补偿;其二,辞职后的李凤巧很难找到更好的工作,虽然凭李凤巧工作经历和能力或许能在小厂找到个人事行政主管的来做,但小工厂的人事行政主管最多只有一两个手下,而且工资不高,工作还极辛苦,这样还不如留下来做个普通职员舒坦呢。而李凤巧若想在同等规模的企业再找个人事行政主管的位置坐的话,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大企业对主管一级的员工是要做背景调查的,像李凤巧这样受到撤职处分的部门主管,其他大企业是不会重用的。其三,李凤巧是老员工,老员工在我们厂是有工龄工资的,而换个新的企业,这工资就得从头再来了。

  楼主估计李凤巧是考虑到了以上三点,最终便没有辞职,留在了我们部门做普通职员了。
  日期:2012-12-30 22:41:38
  张淑芬做了我们部门主管后,第一件事儿就是找我谈话。因为群体事件正是因为我的食堂管理工作没有做好才引发的,所以这便成了新上任的部门主管张淑芬处理的首项工作。
  过去张淑芬是在大办公室和大家集体办公的,如今楼主要到独立办公间里去见张淑芬,多少觉得有些别扭。(我们厂办公室比较多,连人事行政主管这等不紧要的干部都是独立办公间。)张淑芬大概对新环境、新岗位也一下没适应过来,见我进来,还像往常一样地给我倒水,但水只倒了一半,她才忽然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已经变了,便把纸杯子扔到一边,跟我先寒暄了几句,然后表情严肃跟我谈起食堂管理的问题:“叫你管个食堂,你就管成这个样子。就算你没经验,遇到问题也可以向领导汇报嘛。噢,职工都闹起来了,你才想起来向领导汇报,这早就晚了。”

  其实张淑芬早就知道,我所采用饭量逐天递减的不良做法,她当时也是要到食堂吃饭的嘛,但是那会儿她还不是领导,她饭量又不大,没妨碍到她,她便置之不理。这会儿听她问我的那口气,像是才知道这事儿似的。
  其实关于食堂上的诸多问题,当时我是向李凤巧汇报过的,可赶巧李凤巧那几天常有应酬,(李凤巧作为行政主管常要代表企业参加像环卫、劳动、能源等政府部门的会议。)她当时没太把我的汇报当回事儿,让我遇到问题相机处理。当然我不能向张淑芬实话实说了,嘴上只能这样说:“是我工作没有做好,把粮食管理工作看得太简单了。”
  张淑芬继续做出领导姿态说:“我看你是把这工作看得太简单了,是谁叫你不给工人吃饱饭的,亏你想得出这种办法。遇到浪费粮食的,你就不会罚款嘛,你是检查劳动纪律的,这该罚款的时候,你怎么就不罚了?”
  我嘟囔道:“要是真能罚就好了,可是用罚款的办法没有依据呀。”

  “什么,什么,我听不明白,这需要什么的样依据?”
  我滔滔不绝给张淑芬做了一番解释:“这第一呢,中午吃饭的半小时呀,属于员工休息时间,这半小时是不给员工记入工时的,也就是不给算工资的。在员工休息时间,用上班时用的劳动纪律处罚人,不合理吧。再一个,厂里的制度是我仔细看了的,没有有关浪费粮食的处罚条例呀,这罚人家款,也就没有依据呀。”
  张淑芬被我这一番话说的,半天没反映。我感觉这张淑芬的明显比李凤巧迟钝,我实在等的不耐烦了,便请示她说:“要不把这杜绝浪费粮食的新政策给取消了算了,以免再因这个引发事端。”
  张淑芬像被我扎了一刀似的,嚷道:“厂领导没说取消,怎么能随便取消呢。再说了,因为工人一闹,就把这制度取消了,那工人还不闹出甜头来了,以后遇到不满意的地方都要闹了。”
  最后张淑芬终于拿定了主意对我说:“要不这样,你写个关于浪费粮食的处罚条例出来,我去要领导签批一下,这样罚起人来,不就有依据了。”
  处罚条例楼主写起来倒没有太费事儿,很快就写好了。可张淑芬去找厂领导签字时就木讷上:她去了好一会儿,回来对我说:“这会儿领导正在火头上呢,这个时候去找他签字不太好吧?要不,这事儿咱们过两天再说吧?”
  张淑芬的工龄比李凤巧长,又是纯上海本地人(李凤巧是江苏人,后嫁到上海,户口才转到上海,应属于二手上海人。)过去张淑芬没能竞争过李凤巧坐上课长,看来不是她的能力有问题,而是性格有问题,难怪人说性格决定命运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