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八门的状元——盘点历史上那些幸运的状元》
第29节

作者: 东坡竹林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进了考场,翁同龢的头昏沉沉的,别说答题了,只要一坐下就能睡过去,怎么办?翁同龢脑子里突然一闪,对了,不是还带了两根人参吗?于是,赶紧摸了摸身上,掏出来就大口吃起来。还别说,人参就是管用,吃上几口,翁同龢立刻来了精神,三下五除二就把卷子答完了。等出来考场,人参还剩下半根。

  不用说,状元就是翁同龢的。
  至于那位使阴招的孙毓汶同学,虽然休息得很好,但可能因为没吃上人参,只拿了个榜眼。
  【翁状元花絮】
  中状元是所有读书人最梦寐以求的事,但跟翁状元后面那些光芒万丈的荣誉相比,中状元只能算是开胃小菜。
  翁状元一生中最牛的身份,不是状元,也不是这个尚书那个大学士,而是“两代帝师”。人一辈子能做一代帝师就很了不起了,人家翁状元直接当了两代!哪两代呢?一代同治,一代光绪。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远,不光在大清朝,就是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翁状元在数不清的帝师里面也至少排前三名。
  有了这个牛X的身份,翁状元自然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而且他的办事能力也确实不一般,比如轰动天下的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拖了那么多年,没有人敢动,就翁状元敢,硬是亲自带人调查取证,最终把这个大冤案给结了。
  戊戌变法大家都不陌生,说起变法的大功臣,也都能说出康有为、梁启超的名字,但其实真正的幕后主导人还得算这位翁状元。正是翁状元,不仅一手提拔了康有为,还一力说服了光绪皇帝,甚至连变法的纲领《定国是诏》,也是他主持起草的。难怪他去世后,康有为深情地说:“戊戌为中国维新第一大变,翁公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关系至重。”
  不过,翁状元跟晚清另一位顶级大牛人李鸿章很不对付,互相对着干,谁也不让谁,比如北洋水师,因为是李鸿章主持建设起来的,翁状元就左右看不顺眼,经常克扣军费,最后北洋水师的沉沦,也不能不说有翁状元的“功劳”。

  翁状元虽然权倾天下,显赫一生,但为官很清廉,到了晚年竟然要借债度日,跟他一个侄子借,人家还不借,最后还是他的几个学生一起凑了点钱,帮他度过了难关。
  在学问上,翁状元也非常了不起,尤其是书法,被《清稗类钞》评为“乾嘉以后第一人”。有一次,翁状元家里丢了两只丹顶鹤,就亲自写了张寻物启事,让人贴在城墙上,结果刚一贴出去,就被人揭了去。翁状元只好再写一张,结果还是被人抢了。连续几次之后,翁状元才明白过来,原来是因为他的字太有名,这些人抢他的字去卖钱。翁状元就随便找了个下人又写了一张,这才得以保全。
  文才:★★★★
  人品:★★★★
  官运:★★★★★(正一品)
  日期:2015-05-04 16:09:51
  钟骏声:肃大人这次玩得太大了
  在考场上,如果有贵人相助,考生都会比较幸运,即使有几个例外的,也是因为考生自己的问题,跟贵人没关系。但这次却不一样,这位考生考得没问题,而是贵人那边出了问题。
  这个贵人,名叫肃顺,晚清有名的大权臣。在他府中有个门客叫高心夔,才华也不算低,考个进士没问题,但在肃大人眼里,进士就太普通了,要考就考个状元回来,那样才有面子。怎么考呢?光凭实力的话多半是没希望的,那就充分发挥一下你的优势吧。
  高心夔同学的优势是什么呢?就一个字——快。一份卷子别人刚做了一半,他就全部做完了。有了这个优势就好办了,到了殿试那天,肃大人专门跑去考场,跟主考官说:“现在都讲究提速,这次考试也提一提吧,到下午5点就收卷。”
  主考官一愣,这也能提速?考试时间可都是定好了的,临时更改还怎么让考生们准备?但这个主考官也是肃大人一手提拔起来的,既然领导安排下来了,再大的困难也得克服,于是就硬着头皮答应了。
  到了下午5点,考生们正在搜肠刮肚地答题呢,突然一阵急促的铃声响起,把大家都吓了一跳,然后就看见几个人像一群捕快一样,挨个儿收卷子。怎么回事?考试时间还没完呢,怎么就收卷子了?考生们议论纷纷,但收卷子的可不管,上来就抢,比临时工都厉害。
  经过统计,总共183位考生,其中有一百多人都没做完,按规定都被排在了后面。要知道,有实力的人都不会答得那么快,而是要根据时间来调节节奏,深思熟虑之后才动笔,可谁能想到,这次竟然把时间提前了?
  消息传出来后,整个京城都轰动了,大家一致谴责肃顺:你想帮你的人可以理解,但不能玩得这么大啊,把一百多人都给坑了,你以为考场是你们家的啊!
  到了阅卷的时候,一位叫孙如僅的考官专门把高心夔的卷子抽出来,在上面点了一个大大的黑点,表示不及格,还对别的考官说:“肃顺这次都激起民愤了,绝不能让他得逞,出了事我一个人负责!”
  别的考官也都对肃大人的玩法有意见,但都敢怒不敢言,见有人出了头,就不怕了,纷纷在高心夔的卷子上加黑点,都快变成麻子了。
  肃大人见确实民愤很大,万一皇上怪罪下来可不是好玩的,就不敢再逞强,任由考官们评定名次。
  名次出来后,浙江考生钟骏声排在第一,高中状元。
  公布名次的时候,钟骏声同学都傻了——是我吗?真的是我吗?连我都能考上状元?放心吧,就是你,虽然水平在本科不是拔尖,但沾了速度快的光,水平比你高的不是没有,而是他们都没做完,不管怎么说,都恭喜你,钟状元!
  【钟状元花絮】
  钟状元的老爸是个商人,从小就培养他经商,希望长大了能继承家业。但小钟对经商没兴趣,天天抱着书看,说以后要考状元。那时候不像现在,读书人的地位比商人要高得多,老爸一看,这孩子还挺有志气,就把他送去了学校。小钟也挺争气,刚二十几岁就考中了举人。
  不过,再往上考就不是很顺了,考了好几次都没考上。小钟有点灰心,就去找老爸,说考不上进士等于白搭,不如跟着老爸去经商,照样挣大钱娶白富美。老爸说:“你以为经商容易吗?你老爸我每次跟官府打交道都被人嘲笑,还不能翻脸,得加倍小心地伺候着人家。你说你想伺候人还是想被人伺候?”
  这一番掏心窝的话比什么高谈阔论都管用,小钟从此再也不提经商的事了,回家继续埋头苦读,争取成为一个被人伺候的人。恭喜你,小钟,你做到了。
  不过,钟状元可能是被人伺候得太舒服了,缺乏进取心,在官场上一直没什么很大的作为,从事的大都是教育类的工作,品级也不是很高,最高只做到了翰林院侍读学士,从四品。
  钟状元流传下来的故事不多,最有名的得算一条谶(音同“趁”)语——“始于史,终于钟”。这句谶语早在清朝初期就出现了,意思是说,浙江省在清朝的第一个状元姓史,最后一个状元姓钟。

  查查浙江省的状元,还真是这么回事。在清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上,浙江共出了20个状元,第一个是浙江鄞县人史大成,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夺魁,最后一个就是浙江杭州人钟骏声,于咸丰十年(1860年)夺魁,前后隔了205年,正应了那句“始于史,终于钟”。
  至于那位高心夔同学,因考官们的排斥,最后只排到了二甲第15名。后来,高心夔被调去江苏吴县当知县,巧的是,当时的江苏巡抚吴元炳正是跟他同一科的进士,而且还因为没做完就被抽了卷子,考的成绩不是很好,名列三甲第87名。
  有了这层关系,吴巡抚自然对高心夔“照顾”有加,经常买几双鞋子送给他。高知县哪儿穿得了这么多鞋子,对巡抚大人的厚爱感觉很惭愧,没过多久就辞职回家了。
  文才:★★★
  人品:★★★
  官运:★★(从四品)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