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11-13 19:01:50
北伐沧州铩羽而归,倍受打击的朱温并不打算整兵再战,而是将举行“禅让”大典提上了工作日程。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曹操的典故。那是东汉末年,割据江南的孙权想称帝,又不敢第一个冒险,便上书怂恿丞相曹操篡汉自立。曹操不上孙权的当,说这是把我架在火上烤。(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不仅如此,曹操还指天为誓,声称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就算天意所属,也绝不篡汉。(苟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矣。)
我们无法得知,如果曹操当时称了帝,后来的三国将会是怎样的局面。不过,急于篡唐的朱温,倒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反面例证。
朱温的情形与曹操何其相似,将傀儡天子捏在自己手里,“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为臣、实为君,还披着合法的“遮羞布”。
俗话说“拿着鸡毛当令箭”,各地军阀苦苦追求“鸡毛”而未果,可朱温捏着唐哀帝李柷这只现成的“鸡”,想要多少有多少,这是无以伦比的政治优势!
一旦称帝,“鸡毛”和“遮羞布”荡然无存,朱温必然赤裸裸地成为众矢之的。更麻烦的是,当今天下群雄并立,连收拾刘仁恭都偷鸡不成蚀把米,成为“大唐国贼”的朱温还能收拾谁?
称帝会使自己从主动陷入被动,对于这一点,曹操比朱温拎得清。***曾评论朱温说:“朱温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但在称帝这件事情上,朱温的政治眼光,跟曹操就不在一个数量级!
曹操能说到,也能做到,泽被后世。
朱温好虚荣,更无耐性,后患无穷。
其实,这个浅显的道理,临死的蒋玄晖讲过,朱温曾经也很明白,他屡次想篡唐自立,终究忍了下来。到底是什么让朱温丧失了最后一丝理智呢?
私欲!
古往今来,欲成大事者,终须磨炼心志、操劳筋骨、忍辱负重、高瞻远瞩。赤壁之战,曹操的人生跌入低谷,但他没有气馁,治好创伤再“翻盘”。北伐受挫,朱温却彻底丧失了征服天下的底气和信心。已经五十五岁的朱温,不想再这么无休止地等待下去。
从参加黄巢起义算起,朱温的戎马生涯已度过了三十余载。三十年寒来暑往,朱温浴血沙场、九死一生,只不过是在群雄并起的时代,占据着中原这一席之地而已。放眼天下,李克用、杨渥、王建、李茂贞、刘仁恭,个顶个的难对付。
谁不想江山一统之后再君临天下?可人生能有几个三十年?!
朱温不想再等了!
天祐四年(907年)四月,朱温改名朱晃,在汴州称帝,建国号“大梁”(为区别于南北朝时期的梁朝,史称“后梁”),改元开平。汴州更名开封府,作为东都,洛阳为西都。唐哀帝李柷废为济阴王,迁至曹州安置,并于次年被毒杀。
伴随着大唐的终结,五代正式拉开了序幕。朱温前方的道路,更加艰险而漫长。
日期:2013-11-14 21:49:14
五代篇
第七章 后梁之艰难草创
※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朱晃,算了,还是叫朱温吧,顺口。
朱温混迹江湖三十余年,终于让江山改了姓,实现了君临天下的终极梦想。在梁朝的都城开封,所有人都怀着不同的心情,庆贺新时代的到来。无论是发自内心,还是出于恐惧,他们都在尽情地欢唱。但是,在这场“欢乐大合唱”之中,偏偏出现一道极其不和谐的音符。
他没有随声附和,而是揭起了朱温的老底。更麻烦的是,朱温还真不敢拿这个人怎么样。
公然跟朱温叫板的人,便是以老实、厚道著称的朱家老大——朱全昱。
这一幕,相当精彩!
在一次皇亲宴会上,朱全昱三杯酒下肚,脸色已经通红。他跌跌撞撞地从座位上走出来,只听咣当一声,手中的酒杯被他狠狠地扔将出来,碎了一地。
众人尚未回过味来,朱全昱指着朱温就是一顿臭骂:“朱老三,你以为你谁啊?不就是砀山的一个小无赖吗?跟着黄巢做土匪,圣上不计小人之过,让你做节度使,已经是咱们朱家祖坟冒青烟了。你倒好,一脚踹翻了大唐三百年社稷,自己做起了天子。别看你现在人模狗样的,早晚会毁家灭族、断子绝孙!”
——小样儿,穿上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
朱全昱骂得唾沫横飞,朱温的脸红一阵白一阵,场面相当尴尬。朱温恨不得过去把朱全昱掐死,但毕竟是自家大哥,“弑君”的罪名还或明或暗地背着呢,这再加个“弑兄”,朱温还活不活了?
朱温没敢把朱全昱怎么样,就当他喝醉了酒,满嘴喷粪。不过,正所谓“酒后吐真言”,朱全昱的话句句在理,朱温此人,就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朱温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尽管他出场很久了,但对于这个问题,一直没有机会敞开说。
如果用几个词来总结朱温的性格,或许就是虚荣、嗜杀和荒淫。荒淫的事情后面再讲,我们先来看看朱温到底是怎么虚荣和嗜杀的。
先说虚荣。
朱温的虚荣心极强,这跟少年时期的家庭环境有关。前面说过,他幼年丧父,跟随母亲王氏寄养在萧县的富户刘崇家。
朱温年纪最小,因而倍受母亲的宠爱。当然,很多时候也是溺爱。朱温的少年生活,主要是放牛、捕野物(最擅长追鹿),还有挨刘崇的打。
有一次,朱温偷了刘崇家的锅,具体拿去干什么不清楚,可能是又逮了野物,跟二哥朱存出去野炊。刘崇发现之后,将其一顿痛打,母亲王氏百般阻拦,方才罢休。
在这样的环境下,朱温逐渐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成为人见人厌的无赖地痞。
朱温选择投奔黄巢起义军,其实跟“砸烂旧社会、创造新天地”的理想没有半毛钱关系。他就想混出个人样来,有朝一日衣锦还乡,在鄙视他的父老乡亲面前显摆显摆。
朱温做上宣武节度使之后,派人带着经过精心装饰的马车,去萧县接母亲到汴州享福。
俗话说“知子莫如母”,王氏远远望见官军,早就吓得躲起来了。使者找到她,说她儿子朱老三发达了,接他去过好日子。王氏打死也不信,说我家老三从小不学好,后来做了贼,不知道死哪里去了,还能发达?哄鬼呢!
等使者将朱温发迹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之后,王氏才在刘崇等人的陪伴下,将信将疑地登上马车,来到汴州。
朱温在郊外为母亲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围观甚众,朱温更加趾高气昂。当年揍了他无数顿的刘崇也来了,但朱温“不计前嫌”,让他做了商州刺史。——这是度量吗?别人或许是,但朱温纯属显摆!
朱温的虚荣,还有一个重要表现是小人得志。
朱温宴请母亲,谈及家事,虚荣的老毛病又犯了。朱温当着母亲的面,直呼他爹的名讳,说他读了一辈子的书,最后啥都不是。如今他儿子做了节度使,也算是光宗耀祖了。
王氏听着刺耳,恨不得当众给他两巴掌。你显摆就显摆吧,怎么还把你爹刨出来做垫背?还要不要脸?
当着一群人的面,王氏也不好动怒,只是幽幽地回应道:“老三,你有出息,是豪杰人物,但就道义而论,比你爹差远了。”
朱温没听明白,我怎么还能比我爹那个老糊涂蛋差?
王氏见他没反应,索性直言相告:“你二哥跟着你出去闯江湖,结果死外面了,家中留下孤儿幼女,你问都不问一句,你说你是不是没道义?”
朱温自讨没趣,赶紧哭着向王氏谢罪,这才把朱存的子嗣朱友宁、朱友伦召入自己麾下效力。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