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戚继光现象--俞大猷必须力挺,戚继光可以休矣!》
第21节作者:
敖岸1021 明初,设大都督府。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废丞相制的同时废大都督府,改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理京师及各卫所。五军都督府各设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以中军都督府断事官为五军断事官。
都督府的都督后来变为空衔,统兵之官须另加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守备、把总等名目。“总镇一方者为镇守,独镇一路者为分守,各守一城一堡者为守备,与主将同守一城者为协守”。(《明史?职官志五》)又有提督、提调、巡视、备御、领班、备倭等。凡总兵、副总兵由有公、侯、伯、都督爵衔者充任。
与都督府相应的军事机关是兵部,设尚书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一人,正三品。其下有司务厅、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四清吏司。武选清吏司掌武官升调、袭替、优给、功赏事。职方清吏司掌舆图、军制、镇戍、武举、巡逻关津、征讨事。车驾清吏司掌卤薄、仪仗、侍卫驿传、厩牧事。武库清吏司掌戎器、符勘、尺籍、武学事。
战时,由兵部秉皇帝旨委派总兵官,事后还任。平时,的军队训练、屯守等由都指挥、指挥使等层层负责。都指挥是地区最高长官。战时总兵官指挥作战,战后军队各回本卫所。兵权始终掌握在皇帝手中,这是朱元璋从军事上巩固皇权的重要措施。
总兵官变成镇守地方的军队统帅后,再有战事时,朝廷派中央大臣到地方巡抚,事毕复命。久之,巡抚成为固定的官职。明朝规定巡抚兼军务者加提督军务,有总兵的地方加赞理、管粮饷者加总督兼理等名义。各地巡抚实际上已经掌握一方的民事和军务大权。
明初地方最高军事长官为都指挥,一变而为总兵官,再变而为巡抚,三变而为总督,最后变为督师。这种转变是将平时体制转变为平战结合体制之需,导致了文官参与军队管理。
文官参与军队管理有利于部队的稳定和贯彻朝廷的意图,和现在部队设党组织思路相同。
日期:2014-07-12 01:09:22
明初“定武臣世袭之制”,(明太祖实录?卷59), 武官世袭任职是有制度保障的, 迁转自成体系, 直接对皇帝负责, 兵部选择之权十分有限, “但知循例铨除”。(明宣宗实录?卷35)武官选任最初由大都督府执掌, 洪武二十六年( 1393年)兵部司马部(二十九年改为武选司)开始有“请旨除调官员”之权。(《诸司职掌?下?卷三?兵部司马部?军务》)不过, 武职以军功升除, 世袭则有相应法度, 武选司根据相关档案审核资格, 提出意见供皇帝裁断。明初因袭前代, 设置文武散官、勋位。武官所授散官, 须照品定夺散官, 写诰给授,由武职决定。为凸显以功受禄的原则, 武官俸禄是与勋位对应, 合称“勋禄”。“遇有除授官员, 须要明白照品定拟”,但实际也由武职决定。总之, 明初武官的权责、等级、资历及待遇全由武职决定。朱元璋对武职与世袭特权的授予非常慎重, 对战争中立功人员多赏少升,没有官多职少的现象。
“靖难之役”后, 成祖多次升赏靖难军官兵及各地开城迎降者,此后漠北与海外用兵, 又升授了大批武官。出现了“职位有限而官员众多”和“官阶与职位不对等”的现象。同时, 世袭制度必然会出现纨绔子弟,朝廷亦须对世袭武官加以简选,对武官任用方式加以调整。
明初有官即有职的局面宣告终结。
通俗一点说,明初“军衔”(不准确的比方。如都指挥、千户)与“军职”(实授职务,如总兵、把总)是对等的。其任命与聘用均由部队高层(武官)决定。成祖之后,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武官衔、职分离后, 武职则因由袭荫与功劳而定, 可表明武官的资历(军衔)。武职袭替、军功升授自有法度。但是武官职权由差委所定, 添设或者裁革都要经奏请议覆, 是数量相对稳定的实缺(军职);武官承差受委皆由兵部、督抚、巡按等(文官)推选、考选。武将获取功名的途径被文官把持,逐渐造成了明中后期“重文轻武”
的局面。
明朝初期“重武轻文”的现象可以举两个典型的例子。一、武官纵使犯罪, 世袭特权也受到保护, 洪武二十九年令: “祖从军, 父为事典刑, 袭祖职; 父从军, 兄为事典刑, 袭父职”,只有“父从军, 就为事典刑者, 发充军”,死罪尚且如此, 其它之罪可知。二、卫所军士别立户籍,称军籍。军籍和民籍的区分是极为严格的。军籍属于都督府,民籍属于户部。卫所军士不受普通行政官吏的管辖,在身份、法律和经济地位上都与民不同,军和民截然分开。
前几年偶尔可以见到军车闯红灯无人管理的现象,其根源就是军民的过失、犯罪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和明朝一样,军人的过失、犯罪由军队的部门、军事法庭究问。其实,明朝的军人比今天的军人特权大多了。
日期:2014-07-12 01:10:02
黄仁宇先生还为他错误的结论找到了原因:“原因在于本朝的政治组织为一元化,一元化的思想基础则是两千年来的孔孟之道。”不知道黄先生是否读过李贺的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园十三首?之五)“长卿牢落悲空舍,曼倩诙谐取自容。见买若耶溪水剑,明朝归去事猿公”。 (李贺?南园十三首?之七)说实话,我完全不明白“两千年来的孔孟之道”与某个朝代是“重武轻文”还是“重文轻武”有什么关系。大明朝前期“重武轻文”而后期“重文轻武”又怎么用“两千年来的孔孟之道”来解释呢?
即使按照黄先生的阐述,“孔孟之道”也应该是讲究“平衡”的哲学。无论是“重武轻文”还是“重文轻武”,这不是违背了“平衡”的原则吗?再者,什么是“一元化”呢?难道说“一元化”不是在一统的前提下的“文治”“武功”吗?两千年来的历史,难道不是在平衡被打破的时候,才天下大乱的吗?
【(为黄仁宇先生《万历十五年》作序的富路特先生)他常常提醒我们,不要认为目前的偃蹇,忽视中国伟大的地方。《万历十五年》英文本《富序》有下面一段:……译为中文则为:历史学家检讨过去的错误,以作将来的警戒。但同时也要忠告读者,保全有价值的事物。据此猜想,今后中国极需采取东西两方的经验。因之作历史的人,务必将所有资料,全盘托出。】(《<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看来黄先生不仅辜负了富路特先生,作历史的时候,也没有“将所有资料,全盘托出”啊!
日期:2014-07-12 11:27:54
3.2.3军队现代化
“让战术全面现代化的建议,曾经被名将俞大猷提出过。他准确地指出……在战术原则上,在他所著的书里也明白指出……但纵使俞大猷的声望和战绩都十分卓著,这些有益的建议却始终没有被采纳,因而壮志未酬,赍恨以殁。”在这里,黄先生承认俞大猷的战略和战术理论都是正确的。接下来,黄先生认为:因为“个人力量所不可抗拒的社会因素,使俞大猷的计划毫无实现的希望。”黄先生列出了这些正确的理论不可能实现的社会因素,计有3条: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