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12-04 17:07:18
新书上市,很高兴,特更新
咸丰八年十月,曾国藩得知不日将与李鸿章见面,感到非常地高兴,他己在日记中写道:“闻李少荃已过广信,即日将来营会晤,为之欣喜”,足见他对李鸿章的重视。等到师生二人在建昌见面后,一定是一副感人至深的场景。多年未见,故人依旧,现在的曾国藩和李鸿章都已经经历了岁月的风霜,不变的是师生情谊和人生宏愿。两人促膝长谈,倾诉之前的苦衷,在曾国藩的日记中就多次提到了他和李鸿章彻夜长谈,就这样李鸿章正式成为曾府中人,也踏出了他飞黄腾达的第一步。从李鸿章的团练经历来看,从刚参加团练的“小学生”到小有战果的“初中生”,再到荣加知府衔的“高中生”,最后到赏赐按察使的“大学生”,李鸿章在战斗中还是比较快的成长起来,但他在这个阶段却得了一个“浪战为能”的定义,就是只会打游击战,不会打阵地战,这让李鸿章声名并不太好。而在进入曾府后,曾国藩有意培养李鸿章,这个阶段对于李鸿章可以说是“进修”,进修“研究生”的课程,而他的“导师”就是曾国藩。
自从李鸿章入僚后,曾国藩首先从他那里了解安徽的情况,这是当务之急,因为他就要援皖,更多地了解实际情况是关键。李鸿章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了解的情况告诉了老师,他对安徽的乡情十分熟悉,再加上几年团练的经历,可以说李鸿章提供给曾国藩的资料都是第一手的,对曾国藩的战略部署起了重大作用。通过分析,曾国藩有所心得,湘军最强的是水师,其次是陆师,而马队是最弱的。这样的弱点在三河镇之役中就体现出来了,特别是在平原作战,没有过硬的骑兵,就会处于弱势,失败是必然的。针对这个情况,在与李鸿章见面十天后,曾国藩就决定让李鸿章回安徽招募皖勇骑兵,可见曾国藩心情之急和对李鸿章的信任。但事情重大,李鸿章不敢独自做决断,于是回到南昌与哥哥李瀚章商议。兄弟商量来商量去,觉得这个事情不太靠谱,而这是曾国藩交给李鸿章的第一个任务,他又不好自己出面拒绝,只好由李瀚章写信给曾国藩。曾国藩立即回信称:“此次招勇五百,但试淮南勇之果能操习马队否耳。不特少荃不敢自信,即仆亦茫无把握也……贤昆仲不必遽以任事之难为虑”,再次鼓励李鸿章接受这个任务。李鸿章知道老师的殷切期望,于是踏上了赴皖招募乡勇的路途。但是安徽太平军、捻军势力很强,而且当地的官绅对于李鸿章这种“外招劳务”非常反感,觉得保卫家乡比什么都重要。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白忙活了几个月,没有招募到骑兵,只好在咸丰九年四月回到了江西。但曾国藩并没有因为李鸿章没有完成任务而责怪他,他知道李鸿章的困难。
到了五月,因为要增兵景德镇,曾国藩就派自己的弟弟曾国荃前往,而且他还让李鸿章加入弟弟的部队,希望他增加实战的历练。曾国荃可不比哥哥曾国藩,做人高调过了头,就成了狂妄自大。李鸿章初到军营对这位比自己还小一岁的“师叔”还是很尊敬的,但曾国荃却很傲慢,这样让李鸿章产生了离开的念头。得知李鸿章的想法后,曾国藩两次劝他坚持为了日后的发展,这才让李鸿章没有离开。随后,李鸿章跟随曾国荃与太平军在景德镇展开激战,占领了景德镇,取得战斗的胜利。七月,李鸿章回到曾国藩大营,正式成为了老师的机要幕僚,负责帮办文案以及军事参谋的职责。通过实战,曾国藩对李鸿章更加倚重,曾语:“少荃天资与公牍最相近,所拟奏咨,皆大有过人处,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亦未可知。”从曾国藩对李鸿章的评价来看,李鸿章确实是他最为喜欢的学生,能做领导的“机要秘书”这也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只有能力超强的人才有资格追随曾国藩这样的大人物左右。
日期:2012-12-05 19:40:55
此时,石达开已经进入四川,朝廷命他迅速入川作战。在曾国藩看来石达开已经成为强弩之末,不成气候,而当务之急是攻下天京才是关键,再加上江西用兵已经很多,无法调出兵力入川,曾国藩拒绝了朝廷的命令。朝廷鉴于这个情况,只好让曾国藩继续支援安徽。李鸿章随从老师来到了湖北,与胡林翼、官文等人商议军务。李鸿章这时候多了一些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而曾国藩也着意倾听他的意见,了解李鸿章的想法。基于当时李鸿章所处的位置,他的看法只能作为参考,但就是参与这样核心的军事会议,让李鸿章开阔了视野,也被众人所熟知,聚集了人脉。最终,曾国藩、胡林翼定下了四路齐攻安徽的战略。咸丰九年十月,朝廷因为李鸿章的战功授予他福建延建邵遗道缺的职位,但李鸿章一直没有去赴任。除了自己舍不得离开老师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曾国藩还不放心李鸿章一人去开创天地,他觉得李鸿章还没有“出徒”呢,就这样李鸿章继续跟从老师学习。
虽然赏识李鸿章,但曾国藩也深知学生年少轻狂、目空一切的毛病,如果不将毛病改了,难成大器,所以曾国藩有意让幕府中的其他人和李鸿章一起讨论问题。当时幕府里有左宗棠、李元度等嘴皮子特利索的聪明人,左宗棠等人本都是湖南人,而且李鸿章入僚不久,在他们眼里就是新人,对于李鸿章提出的意见,他们经常是对着说,双方自然少不了口舌之争。而曾国藩冷眼相看,不加阻拦,就是为了杀杀李鸿章的锐气,让他知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的道理。李鸿章还有一个毛病就是睡懒觉。这个毛病现在看来不是什么大毛病,年轻人嘛,谁不想偷个懒。但在曾国藩的眼里就不行,这是队伍纪律的问题。曾国藩有个习惯就是早上必须幕僚们都到齐了才吃早餐,一次,李鸿章犯懒推说自己病了,不想去吃早饭。曾国藩一看李鸿章没来,知道他就是托病睡懒觉。他当即让人去叫李鸿章,并说如果李鸿章不来就不吃饭。这下李鸿章害怕了,没想到老师会这么较真,立马爬起来跑到曾国藩那里。估计李鸿章的这顿早饭一定吃得没有滋味,除了老师的不理不睬,还要同僚们的白眼。自此,李鸿章还真就改了睡懒觉的毛病。曾国藩对李鸿章严格要求是因为对他的期望值很大,他希望通过对李鸿章的教导使他尽快成熟起来,从这点看来曾国藩可谓是用心良苦。而在曾国藩与胡林翼的信中,曾国藩也提到李鸿章可用,但时机还不成熟。“李筱泉(李瀚章)之弟少荃,名鸿章,丁未编修,其才与气,似可统一军。拟令其招淮南之勇,操练马队。渠久客吕鹤翁处,阅事过多,不敢轻于任事,刻尚未相许也。”曾国藩看好李鸿章,但还是觉得李鸿章没有“出徒”,应该多历练历练才好。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