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密码—历史上第一次全面解密长白山真相》
第14节

作者: 青斗2015
收藏本书TXT下载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燕国在争霸过程中东北击破东胡,东南击破箕氏朝鲜后,将自己的统治区域延伸到东北地区。公元前280年以后,燕在北方及东北地区设置了右北平(今辽宁省凌源市西南)、辽西、辽东诸郡。通化即为辽东郡属地。东北其他地区还处在方国、部落的统治形式。但是比中原地区纳入郡县管理还是晚了300年。

  秦朝时期,通化仍为秦之辽东郡管辖。秦末楚汉相争时,燕人卫满逃难至箕氏朝鲜,现在的平壤。汉初,发动宫廷政变,卫满灭亡箕氏朝鲜而建立卫氏朝鲜。成西汉政权在朝鲜半岛的一个属国。卫氏朝鲜的领土同样包括通化县。通化转而成为卫氏朝鲜的统治地区。所以,汉朝初期通化这一带是通过一个侯国来管理的。这种情况维持到汉元封三年。
  日期:2015-06-29 17:44:01
  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灭亡卫氏朝鲜,在其地设置直番、临屯、乐(lao4)浪、玄菟四郡。其中玄菟郡下辖高句丽、上殷台、西盖马三县。通化县是玄菟郡上殷台县属地。上殷台县县治在盐难水(即今浑江)与哈泥河交会之处。今赤柏松古城即是上殷台县县治之所在,通化市自安山城当为玄菟郡治所。早在西汉,通化就已经成为县一级行政单位的施政中心了。
  西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来自北方夫余国的王子朱蒙逃往玄菟郡高句丽县建国,是为东北史上的高句丽国。通化成为高句丽国的一些部分,属于高句丽五部里的觉奴部(觉奴部的地域范围包括今通化县和柳河县),在北部拱卫着王城桓仁五女山,后来迁到集安,并很快成为高句丽国的统治中心。位于今通化县南部的集安市曾为高句丽国都达425年之久。因为高句丽的存国时期太长,终西汉时期,从行政管辖上看,高句丽政权一直受玄菟郡节制;东汉时期,转归辽东郡节制。东汉末年,公孙氏政权割据东北,高句丽一度臣属于公孙氏政权;三国时,转归曹魏节制。晋代,节制数度变更,但受护东夷校尉府节制的时间较长。通化地区的行政沿革,亦随着前述的变化而变化。

  唐代,高宗于总章元年(668年)灭亡高句丽,并于其地置安东都护府,府下设都督府,都督府下设州,州下设县。通化县为哥勿州都督府辖地。哥勿州都督府府治,又称哥勿城,即今通化县赤柏松高丽古城子遗址。如果在西汉时赤柏松古城是上殷台县县治成立的话,就沿续了好几百年,这里都是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一个统治中心。一直到高句丽灭亡之前,这里居民的组成没有发生变化,都是以秽貊族为主。高句丽灭亡后把高句丽族迁出去,这块基本上成为真空地带。

  后来,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粟末靺鞨人大祚荣建立震国。先天二年(713年)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震国自此更名为渤海国。通化县属渤海国西京鸭绿府之正州。高句丽灭亡后,通化地区的居民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由原来的主体居民秽貊族系内高句丽族等,过渡到了隶慎族系内各民族为主体民族。成为后来女真族的主要聚集地。所以,这一带居民从以秽貊族为主演变为以隶慎族系为主。

  辽代,通化县先属东丹国辖地。时间比较短暂,只有两年左右,后来迁走。开泰六年(1017年),转为东京道辽阳府之正州所辖。
  金代,通化县隶东京路婆速府管辖。
  蒙古汗国时期,通化县归属辽东“总管高丽、女真、汉军万户府”。元朝建立后,转归辽阳行省辽阳路婆娑府。
  明代,通化县先隶属辽东都指挥司,永乐七年(1409年),转属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下辖的建州卫统理。此时,女真族不断南迁,通化地区逐渐成为女真族建州女真部的主要集居区。
  明代中叶,成化三年(1467)发生了成化之役,建州女真人经过这场明朝军队和李氏朝鲜军队的联合杀掠后,女真人大多逃到了富尔江河谷东部的深山密林。明朝末通化县地域是建州卫女真王甲部(即完颜部)和额尔敏路居住地。
  日期:2015-06-29 17:45:14
  据《通化县志》和《盛京通志》记载,通化县地域在明末为王甲部(完颜部)和额尔敏路控制区域。直至明万历十六年(1588),努尔哈赤兼并处在浑江流域王甲部(即完颜部),将其他建州四部一道迁往新宾永陵苏子河及浑河流域。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州卫都督佥事努尔哈赤称汗,建立后金政权,初以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永陵镇)为都,通化地区便成为清王朝入关前政治、经济、军事的重要基地。

  清代,清政府定鼎中原后,在东北地区先后设置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镇守边陲,分地辖理军民事务。顺治十四年(1657年),置奉天府,通化即为奉天府管辖。康熙九年(1670年),为保护“祖宗发祥之地”,在辽东修筑柳条边墙,通化被划为边墙之东,称“东边外”。而将旺清门、英额门以东至长白山的辽阔地区划为封禁区,遂使通化地区近200年成为人迹罕致、森林茂密、野兽群聚的荒凉地区。清中叶开始,私垦、采参、挖金的关内流民逐渐增多,逾边者日众。此情此景,终于迫使清政府于咸丰年间在东北驰禁开边,设垦务局,招民放荒,使已包括通化地区等地荒芜近200年的土地重新得到开发。稍后,为了有效管理和统慑移民,又于光绪二年(1876年)置设安东县。提督左宝贵曾到“东边外”镇抚,根据左宝贵报告,盛京将军崇厚认为,边外幅员辽阔,人口日益增多,应“添设州县”,“以维系人心”。这样,光绪三年正月十一日(公元1877年2月23日)奏请增设宽甸、怀仁、通化三县。同年二月二十二日(公元1877年4月5日)吏部依奏,折岫严州(今辽宁省岫岩县)置通化县,治于佟佳江(今浑江)北岸之头道江。同年七月二十六日(公元1877年9月3日)旨准,隶盛京将军奉天府兴京抚民厅。并规定,通化知县“不论满汉均加理事同知道判衔,以便兼理旗务”。光绪四年五月,设治委员张锡銮试署通化县。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由通化县再析出临江(今白山市和长白县),辑安(今集安市)、柳河三县。宣统元年(1909年),兴京抚民厅晋升为府,通化仍为其属县。
  民国即立,通化隶属奉天省东边道,道尹公署设于安东(今丹东市)。(其后又多有变化,直至建国后,通化市、县分制。)
  日期:2015-06-30 17:59:33
  通化县及长白山区的历史基本上也就是这般了,各个时代多方势力更替而已。倒是没有哪个王廷留下什么富可敌国的宝藏,或是什么高级的古墓引人抛家舍业的去寻找挖掘。这般文人笔法,也是不适合在史料中出现。并且那些事情对父亲来说,比读上古的神话传说还为荒涎不经,更不用说去探求了。
  在这些历史中,若是再加进去那些民间故事,倒是纷彩多姿。对了,父亲不是收集了大量的民间故事传说吗,这些也要重点研究的。最为重要的,就是实地存在的老把头坟。这应该是引父亲来此的重要原因。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