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有美国绿卡有工作的我为什么要回国》
第3节

作者: jacky7543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其他我知道的是名校的校友关系,老子是哈佛毕业的,儿子进哈佛可能性就比打工孩子的高,高兴起来捐个钱,儿子上哈佛那妥妥的了。

  华人为什么老讲美国风气好,不走后门,第一,美国相对是比中国控制得好些,有的时候不那么过分。但根本上就是社会地位没达到那个层面,人家根本不带你玩。入场券都没有。你问问那些社区里的华人议员,哪个不是有财团在背后巨大的支撑着?哪个没有去谋利?
  日期:2014-06-20 23:53:00
  在大学披星斩月的日子过的飞快,大一下学期我带着3.85的GPA从州立大学转到了NYU,我梦寐以求的学校。期间我老爸因为身体原因和对国内生活的向往回国了,因为没有裸辞,他居然还能回办公室上班,当然送了很多人情。最迷信美国的他回国后再也没有和别人谈论美国的是非好坏,从来都是淡淡一笑,说儿子在那里混的还行。朋友都戏虐他是“逃兵”。
  私立大学的学费噌噌地往上冒,我记得是每学期要付1万8左右的学费,还不包括昂贵的教科书。万幸我申请到了低收入的学费补助,每学期可以减免5000左右。另外我还申请了学生低息贷款,毕业后半年利息5.5%,最高可30年还清。这是美国给予我的恩惠,打心眼里感激这个国家。我和我妈妈相依为命,家里的日子过得波澜不禁,妈妈适应了奔波的护理工作,对她来讲,丈夫的分离总是心里无法迈过的坎,记得他们分别前的那一晚,我妈妈让我爸爸赔了她在外面走了很长很长一段路,两个人似乎又回到了20岁初恋的时光,之后的她非常坚强地学习英语,考出驾照。精打细算料理好家里的每一件事。我也开始一点点喜欢上这个国家,喜欢上纽约,休息的时候会到处走走,去感受这个第二故乡的气息。

  日期:2014-06-21 21:00:00
  说点自己学英语的往事吧,第一个积累阶段是在刚来打工的时候,我一有空就会和一些ABC同聊天,他们大部分人都还友善,考虑问题相交同龄大陆的孩子显得稚嫩许多。虽然被常常讥笑口音或者被叫成fob(意思是刚下船的新移民),但我努力地和他们打成一片。我发现20岁这个年龄段可能是一个人纠正口音语调最后的机会了,一些12,13岁来的孩子,如果用点心的话,英文可以说到与ABC没有分别的地步。等进了大学后,慢慢地我又发觉ABC,尤其是第一代父母非英语的ABC孩子,口语能力还是比真正的美国白人差一点点,具体体现在遣词造句和俚语运用方面。很多人说我一派胡言,但这真是我多年观察的结果!说得好和说得遛毕竟有差别吧。举个例子,白人可以用10种句式并且夹杂各种俚语来表达某层意思,正过去反过来怎么符合语境怎么说,想怎么说怎么说。ABC可能弱一点,能主动掌握5,6种句式,少许俚语,其余4种他们能准确领悟但平时自己从不这么讲。我呢只会重复一两种句式,能大致领悟对方的意思,运气好能听出话外音或者美式幽默。运气差的时候呵呵两声。又比如,你听CNN的新闻能听懂90%,但你去电影院看电影就至多50%。不知道来美国多年的大伙儿有没有类似的感受,这会是一个难以逾越的瓶颈。

  日期:2014-06-21 21:56:00
  第二个阶段到了英语写作,这也是楼主多年的隐痛。自小就很注重英语能力的我,大大小小的培训班不知道去了多少个,上海高考英语卷也有140分。但刚到了美国大学上writing 101或者写essay的时候,那些底子基本是白搭,处于抓瞎状态。大一一整学年我的写作成绩是最差的,老师经常整段整段圈出我的段落,问我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我只好一遍遍地跑学校辅导写作的地方改,平时看书看报圈点一些语句记在小本上,但提升的极慢。原来美国也有八股文,最简单的就是第一段第一句中心大意,后面三段论据加举例,最后一段来个前后呼应。直来直去是他们的最爱。细节上什么注意句与句的逻辑关系,要有逻辑引导词啊,前后句式对应之类的。

  大二开始情况稍微改善了些,老师说能看懂我写的是个什么意思,但是能看懂不代表美国人是这么表达的,他经常用awkward来形容我的句式。有次我实在憋不住,拉了一个美国同学给他看我写的文章,我只问他一个问题,哥写的这些crap对你而言究竟make sense吗?对方说你写的东西我能看懂,也知道大概你要表达个什么意思,但是读着咋这么拗口呢,怪怪的感觉!反正我们不会这么写……。没办法,逻辑思维有差异,写句子前我脑子里第一反应永远是中文,再变成英文,就如同我曾傻傻地问ABC你们想一个问题脑子里过的是英文吧?会不会有中文闪现啊?对方都愣了。我大脑里思维逻辑的code都是用中文编写的,程序也是这么设计的,难道删了重新编不成?

  英语书写能力的缺陷伴随我一直到上班,写总结也罢了照着基本格式来,凑合着过。最头痛是做PPT给客户或者领导看,需要我在大量的信息里提炼出最简单有效的句子放在ppt里告诉对方。如同给你一大段文章,叫你取个最佳标题,还得吸引人!还要是英文的!话说回来自己中文写作能力也惨不忍睹,各位凑合着看吧。
  日期:2014-06-21 23:44:00
  日子过得很快,生活也慢慢平淡下来。只有当妈妈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影偶尔被我撞见的时候,内心才会被纠起,那种刚来美国时候的痛苦挣扎感才会再次被唤醒。平心而论我的一些所谓受苦现在看起来只是年幼无法迅速转换身份的落差,和社会阅历浅相关。你过过好日子再被突然剥夺重新从底层开始,真是一下子难以接受。可是和我妈妈比起来,真的是小儿科。她不但经历了身份上的转变,还经历了丈夫的长期分别,更要为每天的柴米油盐房租而绞尽脑汁,一旦离开了华人社区,她就是瞎子聋子哑巴。每天她要从5点半起床坐地铁一直工作到晚上9点半到家。一周5天,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当时每小时收入是8.15美金。干的工作是护理员,有专门的护理公司,给一些华人老人家烧烧饭打扫打扫卫生,做个伴,比起干保姆自然是要稳定些。在找到护理前,她还干过四菜一汤的员工,和年轻人做珍珠奶茶,学过做指甲等等。一个50多岁来美国的中年女子,不会任何英语,打工的出路无外乎是那么些吧。

  妈妈一直不肯服输,她完完全全变了一个人!在上海的时候,她是一个比较注重形象的人,每次出门都搭配好衣服,化好妆,在单位里也是左右逢源,区区中专的学历愣是混到个国企中层干部,类似于公会副主席的闲差。闲暇时候,时不时带我出去外面吃饭,全国各地一年旅游个几次也是稀疏平常之事。来美国后,每天“蓬头垢面”没有任何形象,左边兜里揣着应急的家里地址,右边兜里揣着20美金纸币防打劫。随身现金不会多于100刀。几乎没买过衣服,脚上永远是两双旧跑鞋,外加一双大头皮鞋以应付冬天的结冰路面。手机一直是一个破到不能再破的nokia功能机(去年好说歹说给她换了iphone5,还被她埋汰一番太复杂)用她的话来说,“这里没有任何人认识我,我一个做护理的干吗要注意形象。"超市里她熟知每个菜的价格变动,经常为了一两毛钱的变动可以一个个超市跑。有人诱惑她去做按摩,带半黄色的那种打飞机的。说来钱快,一个月好几千,还有做餐馆的看她一个人想找她“搭伙”,她都是一口拒绝!回家告诉我老娘不是没见过钱,这种伤风败俗的事情绝对不做!并且让我时时刻刻清醒地明白要把书读好,千万不要为了点美金半途而废。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