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着石头读明史----对一个王朝的“拨乱反正”》
第35节

作者: 黑木崖上一棵葱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10-17 09:04:23
  大明神宗皇帝此时也陷于无限的烦恼之中,这并非来自宁夏的鞑靼部落扰边,那里自有李如松在制他,也并非播州土司叛乱,兔子的尾巴长不了。万历皇帝的烦恼来自“争国本”,所谓国之本者,就是立谁为太子以继大统。明朝的民主化政治已经展开,皇帝让哪个儿子接班自己说了不算,所以,他正打算以无时限的罢工来对抗不遵旨意的臣工们。所以当他会见朝鲜使者时,第一反应就是:擦!传令征调琉球国、暹罗国军队抗日。听得朝鲜人傻了眼。

  万历虽然是个懒惰的人,却并不是一个昏暗的人。所以早在日本入侵情报传来之时,已经下令给辽东猛人李成梁了。只因为有了李成梁无敌的铁骑,蒙古人和女真人才不敢妄动,他有理由充分相信有李家军在,东北一隅自然而安。李成梁的亲兵、建州卫的努尔哈赤师长(都督佥事)积极要求请战,愿意带领部落全部力量打击日寇。不料朝鲜一听到非大军,极其激烈地反对,这事只好黄了。历史就是这么偶然,如果不是朝鲜人的小心眼,谁能料到是否还会有爱新觉罗的天下?

  第一次派兵入朝的是李成梁的家丁、副军长祖承训(副总兵),发兵直扑平壤,结果中了埋伏,3000兵马折了2000。日本虽然是步兵,但是他们有火器,打惯了以骑兵发动冲击的祖承训显然没有适应战场的新变化。当然朝鲜提供的情报也有问题,原说1000人的守军,结果多出了十倍。更严重的是在攻城的关健时刻,朝鲜部队出了内奸,甚至将李昖的两个儿子也交到日本人手里,人畜不分朝鲜这一毛病始终没有治愈,难怪在5000万人口中,有名有姓的韩奸能多达4700号。

  第二次派出的是李成梁长子李如松司令员(提督),率军四万。战争是异常艰巨的,首先是兵力不足,4万对15万。再者是敌守我攻,长势在他。三者补给困难,4万大军的吃喝拉撒都是自己筹集,朝方一概不负责任。但这并不影响大军解放朝鲜的决心。持续进行了七次战役,终将日本赶出朝鲜。
  第一场战役仍然是平壤。这是东亚战史上的第一次火器对战,战况极其惨烈,这是一次围城仰攻之战。李司令员身先士卒,二次被打下马来,二次换马再战。明军动用了大筒(大炮)、佛朗机(火箭筒)、子母铳,靠着中华民族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以阵亡1000、伤2000的代价为朝鲜人光复了平壤。
  李司令员下令马不停蹄地追赶,并亲自带领一支1000人的侦察部队先行进发,与倭军在汉城之北的驿站碧蹄馆发生了遭遇。由于李司令冒敌轻进,被倭军主力所困,所幸后军跟进及时,顺便干掉了日军将领,乘势冲出包回。但是绝地逢生的李司令并不是选择回撤,而是下令进攻,遂爆发了第二次战役。但兵力实在太悬殊,3000对16000,而且是白刃战,纯属有生力量的消耗。副总兵杨元带了5000兵马及时赶到,但日方的隐约的援军却有3、4万之多。李司令第二次下令:进攻!汉城就在不远的前方。但是日本人不是朝鲜人,日本人品质恶劣并不代表他们怕死,李司令再次被倭军包围。危急之下,杨元当机立断,不顾一切护送李司令杀出重围。远处,一支朝鲜部队正冷冷地看着这一切,率队的是朝鲜副司令(都元帅)金命元,“案兵还阵,故我军得全”,一枪未打就撤了回来。朝鲜人就是这种德性,难怪彭老总急得要扇金太阳的大嘴巴。

  第三回合,明军将主攻方向选择在了汉城的囤粮之地龙山仓。李司令已经组织100多人的敢死队悄悄地在汉城周围绕了好几个圈了,为的就是找准这囤粮之地。工作进展十分顺利,再一次上演了曹操奇兵火烧袁绍乌巢粮草的一幕。在这半年之中,日本已经死伤35000人,尤其是主力被打残,现在粮草又被毁,倭军只得放弃汉城,向釜山退却,留下4万人马,余部退回了日本。(日本人能够退兵,不得不说也是浙江商人沈惟敬的巨大功劳,这位民间外交天才,以其前无古人的忽悠技术,完成了军事上所难以完成的使命。)

  但是,胡汉三还将回来。三年后,秀吉又纠集了14万人马,二次侵朝。问题是,在这三年之中,有几千万人口的宇宙大国怎么不乘胜追击,收复最后的领土呢?朝鲜更象是一个坐享其成的富二代,只等待着明军陷阵冲锋。所谓杀人一千自伤八百,李司令的日子也不好过,特别是碧蹄馆之战其最精锐的铁骑部队损失严重,于是班师回国了。李司令一走,朝鲜对釜山被占领土啥动作都没有,倒是重新开始了新一轮的政治斗争,甚至在朝鲜历史上唯一能够扬眉吐气的人----李舜臣,也差一点在倾轧被杀,被削职为民。所以,等待着朝鲜的,只能是三年之后的重新被屠杀。

  日本人二度出手,首先就摧毁了没有了李舜臣的朝鲜水军,而后沿着三年前的道路,先打下全州,接着继续向汉城挺进。李司令走后,留下了他在宁夏平叛时的搭档、副总兵麻贵。现在他的部队仅仅只有7800人,而敌军是14万。麻贵充分发扬了三百年后毛主席游击战术的精髓,带了2000精兵选择临近汉城的稷山丛林,伏击了日本先头部队,“枪槊电飞,驰突乱砍”,在满山遍野呐喊声、火枪声中,倭军选择了逃跑,前军压着后军,阵脚大乱,15000人的部队落荒而逃。此一战,引发了倭军全军的大后撤,重新龟缩回釜山一线。第四次战役为明军重新部署赢得了时间。

  万历再次征诏进军朝鲜,兵力重新达到4万,由监察部副司长杨镐领兵(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向釜山进发。明军先扫清外围,将2万倭军围困在蔚山城内。这是釜山的最后的一道防线,所以拼死挣扎,经历了十三天绞肉机般难熬的攻防。此时,日本本土的援军也在快速赶来。麻贵为保存军力,选择了退兵。但是杨镐的部队却出现了问题,退兵和逃跑具有严格的不同,有组织无纪律的部队祸乱了军心,进而转变成了溃退。在胜利即将在望的时候,第五次战役失败了。尽管如此,日军却再也无法组织起有威胁的攻击了,他们龟缩在釜山一隅无法再前进一步。

  明军作出重新部署,麻贵统率三路人马7万部队,重新向釜山前进。明军还没到达釜山的时候,耗干精血的秀吉死了。前线部将们的第一意识,就是马上准备回国,抢权!秀吉的亲信部队都在前线打仗,后方的德川家康难免虎视眈眈。在倭兵的垂死挣扎中,进行了晋州、泗川激烈的战斗。在日本边和边打的策略下,明军失去了进攻的良机。
  日本人在第六次战斗中得到片刻喘息之后,马上寻求海路退回日本。到农历十一月,还有46000倭军被困陆上。70岁的老将邓子龙、朝鲜民族英雄李舜臣将在新的战斗中,记录教科书,为后世所传颂。
  海军军长陈璘(水师总兵)、副军长邓子龙率领广东水师来到了朝鲜战场。李舜臣也重新复出,带着他的新的军队、新武装----龟船。李舜臣带着他的发明,跟随陈军长一起封锁釜山沿海,一定要把日寇消灭在海岸线上。第七次战役爆发。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农历十一月十九丑时, 1万倭军从巨济岛乘坐500艘大船试图乘黑逃跑,明、朝水师出动拦截。天亮时分,倭军进入露梁海伏击圈。“两军突发,左右掩击,炮鼓齐鸣,矢石交下,柴火乱投,杀喊之声,山海同撼”。邓子龙率士卒跃上敌船,短兵肉搏,壮烈牺牲。李舜臣也在督战中流弹牺牲。陈璘乘胜挥师西进,焚毁倭军船只,并与陆军夹击,全歼倭军。仅1500倭军绕道得以逃窜。由于秀吉的嫡系部队在持续的几次战斗中损失惨重,以致于在不久之后与德川家康的内斗中全线败北,将统一日本的胜利之果拱手出让。

  明军虽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却是一场惨痛的胜利。“几举海内之全力”,前后用兵数十万,费银近八百万两,历经战与和的反复,最终异常艰苦地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所谓“明之亡实亡于万历”。二十年后,李成梁去世后的东北终于出了乱子,努尔哈赤借机发难,宣扬鸡毛蒜皮的“七大恨”,终结了最后一个汉族皇朝。
  秀吉的失败并不是日本侵略史的结束,260年多后,当长州、萨摩这些土藩收拾完德川家族之后,日本再一次将目标指向了朝鲜。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