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风云七百年》
第23节

作者: 潘国良
收藏本书TXT下载
  虽然祖逖的官职均由其弟祖约继承,但是此人并无抚众安邦之才,祖逖的北伐大业实际上已然是人忘政息。但是祖逖的病故却在客观上又为王敦扫除了一个障碍,他如果从荆州起兵的话只需顺流而下直扑建康即可,原先之所以隐忍不发,在很大程度上是顾及到周访与祖逖有可能会抄袭后路或从旁牵制的因素。晋元帝也意识到了祖逖之死或许会影响到江北的战局,因此便加紧了对慕容部的笼络工作,其具体做法当然还是继续加官晋爵,任命慕容廆为都督幽平二州诸及东夷诸军事、车骑将军、平州牧,加封辽东公,单于如故。慕容廆的宏图大业从此步入了正轨,他帐下非但人才积极,而且三个儿子也都异常出色。其中慕容皝最具雄才大略,喜读经史;镇守辽东的慕容翰以及驻守平郭的慕容仁也都是文武双全,深得民心。

  就在前赵、后赵瓜基本上瓜分完北方之后,拓拔部的内讧仍在继续。拓拔猗卢之妻惟氏,惟恐代王拓拔郁律坐稳王位后会对其子拓拔贺傉即位不利,于是便杀死了郁律改立贺傉为王,从此专制国政,后赵人称其为“女国使”。惟氏本想斩草除根,郁律之子什翼健年幼,尚在襁褓之中,其母王氏惟恐暴露,便默默地向上苍祷告,孩子果然很长时间都没有啼哭。什翼健后来对拓拔部的崛起可谓是至关重要,看来“天命有归“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日期:2008-9-15 22:25:52
  城狐社鼠
  公元322年,王敦于武昌起兵,上疏列举刘隗罪状,最后则表示:“臣备位宰辅,不可坐视成败,辄进军致讨;隗首朝悬,诸军夕退。昔太甲颠覆厥度,幸纳伊尹之忠,殷道复昌。愿陛下三思之,则四海义安,江山永固矣”。其实,王敦集团内部“清君侧”的问题上也并不是铁板一块,长史谢鲲认为“隗诚始祸,然城狐社鼠”,意思是说要清除刘隗也应该顾及到天子的脸面。王敦对谢鲲的态度十分不满,从此将其打入了“另册”。当大军到达芜湖的时候,王敦再次上表,要求连同刁协一并惩办。此时沈充也在吴兴起兵响应,王敦任命他为大都督、督护东吴诸军事,从而对建康形成了夹击之势。晋元帝感到忍无可忍,于是颁布诏书:有杀王敦者册封五千户侯。

  王敦在率领大军东进之前,自然要对湘、梁二州有所安排,但是在具体措施上显得有些草率。首先是对谯王司马丞的能量估计不足,以为派一名参军恒罴赶赴湘州即可解除其兵权,不料司马丞却囚禁了使者并公然举兵讨伐王敦,各郡纷纷响应,惟独王敦的姐夫湘东太守郑谵拒不从命,结果为湘州司马虞望所杀。王敦的另外一处失算,就是对甘卓的首鼠两端过于掉以轻心,结果被司马丞抢先一步策反成功。

  甘卓起初一直就如何站队的问题摇摆不定,参军李梁认为保持中立是完全之策,不论朝廷与王敦之间的胜负如何,梁州均可维持一方的太平。主簿邓骞奉司马丞之命也前来游说,其辞曰:“为人臣者,国家有难而坐视不救,于义安乎!今既不为义举,又不承大将军檄,必致之祸也”!甘卓对于这两种意见仍然不知该何去何从。恰好王敦又派参军丹杨乐融道前来催促甘卓火速进兵,此人历来对王敦的悖逆言行十分不满,于是便利用这个机会劝说甘卓响应朝廷。

  甘卓这时终于作出了决断,他非但上书朝廷表示忠心,还派遣参军罗英赶赴广州去联络陶侃共同勤王。这个消息传到武昌之后,顿时人心惶惶。不过王敦毕竟经久战阵,他当即就看清了司马丞与甘卓之间分清了主次,命令其从母弟南蛮校尉魏义以及将军李恒率领二万甲士进攻长沙。至于如何对付甘卓,王敦早就准备好了一条锦囊妙计。王敦帐有一名参军名叫甘卬,此人乃是甘卓之侄,当他听说梁州其兵之后,立刻便打发甘卬前去游说,性格多疑寡断的甘卓果然停止进军而开始采取观望的态度,这就为王敦争取到了必要的时间。

  其实就当时的战略格局而言,甘卓不论把赌注押在哪一边都没有十足的胜算,但是从利害关系考虑,朝廷假如击退了王敦,势必还要乘胜追击,战场的重心将会转至荆州,双方的优劣可谓是一目了然,届时再进行投机的话应该不至于押错宝,而且梁州这枚砝码无疑会显得更加重要。即使甘卓当真跟错了人,朝廷最终攻克了荆州,想必也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对梁州不太可能采取军事行动。反之,如果当即就与王敦翻脸的话,王师主力远在建康,梁州方面必然要承受极大的军事压力。对于强势一方来说,远交近攻不失为切实可行的战略战术,但是对于弱势一方来说,或许反其道而行之才是明智之举。失信于朝廷固有将来之患,惹恼了王敦则势必遭立至之灾。就甘卓而言,或许采取围魏救赵的手段才是摆脱困境的惟一出路。具体做法就是主动向占据四川的大成国挑衅,摆开一个开战的架势并乘机扩充军事实力,并以西线吃紧为名而对东线的决战采取观望的态度,这样对双方都算有所交代。

  公元1948年,东野大军发起了辽沈战役,形势对国军异常不利。蒋介石命令华北剿公总司令傅作义迅速派兵出关驰援锦州,但是傅作义深知林彪骁勇善战,贸然出兵风险实在太大,很有可能会血本无归,不过总统的军令又不能公然违背,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围魏救赵的绝妙方案,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偷袭西百坡之役。其具体做法是主动向蒋介石献计,与其去舍近求远地去增援战云密布锦州,倒不如采取避实击虚的方法对中共中央的驻地西百坡发动一场闪电战。这个作战计划虽然由于泄密等原因而未能得逞,但基本上还是做到了全师而退,而且把老蒋彻底忽悠住了,遣师出关的任务最终也就不了了之。由此可见,人类的谋略水平的确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日期:2008-10-3 17:45:19
  伯仁由我
  王敦并没有在中途过多纠缠,而是率领大军直捣建康,晋元帝连忙征调戴渊、刘隗回京勤王。刘隗起初并没有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在百官面前夸夸其谈,显得意气风发。他与刁协
  建议立即将王氏一族全部处死,不料晋元帝却明确地表示拒绝,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当时除了光禄勋王含乘一叶轻舟投奔王敦以外,其余人等诸如中领军王邃、左卫将军王廙以及侍中王侃、王彬共计二十余位每天都在司空王导的率领下主动来到宫门口请罪,处置他们可谓是非常简单,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王敦的大军已然是迫在眉睫,刘刁二人此时的建议非但于事无补,反而会招致王敦的疯狂报复。

  直到这时刘隗才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但是书生误国的恶果已经酿成,一切后悔、恐惧都成为了马后炮。晋元帝急忙召见周凯商讨对策,恰好在宫门口遇到了王导。王导此时非但自身难保,而且弄不好会落得个满门抄斩的下场,他赶忙哀求道:“伯仁,以百口累卿”!周凯并未搭理王导,但是在晋元帝面前却竭力为他辩白并一再担保其忠诚可靠,元帝当场表示相信。周凯素爱喝酒,大醉方归,而王导仍然在宫门外等候,他赶紧呼唤周凯,企图探听一下皇帝的态度。不料周凯仍然不予理睬,王导以为他见死不救,于是恨之入骨。其实周凯当天就起草了一份表章再次为王导辩诬,可惜王导当时并不知情。

  元帝采纳了周凯的建议,让王导重新穿上朝服,君臣重修旧好。不久以后,元帝任命王导为前锋大都督,加封戴渊为骠骑将军,征虏将军周札为右将军、都督石头诸军事;又以甘卓为镇南大将军、侍中、都督荆梁二州诸军事,陶侃领江州刺史,各帅所部抄袭王敦后路。为了振奋士气,皇帝竟然亲披铠甲于郊外督师。但是王敦大军训练有素,转眼之间便兵临石头城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