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明白!-不被忽悠的“经济学”-写给没有经济学基础的普通人》
第50节

作者: 士兵突击2011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5-28 00:23:08

  我是海边的。小时候海鲜随便吃。现在很多海鲜都几百块钱甚至上千块钱一斤了。只能过年过节吃一次。所以,不太赞同“生活水平也确实高了”之说。先说着,不要把手机电脑拿出来说。
  ----------------------
  顺便再补充一句。这个事情里还涉及到了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即所谓“恩格尔系数”的问题。
  打个比方,你小的时候之所以会觉得家里人收入虽低但食物却很便宜,可以敞开了吃,而现在收入看似提高了却很多东西都吃不起了,是因为一个基本的经济学现象:你小的时候家里可能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没有汽车,所以,就算你的家人一个月的收入只有几十块钱,可由于你们没有其他方面的支出,基本上收入都花在食物上边了,所以会感觉很多东西吃得很过瘾;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你家里有了手机电脑汽车等物件儿,就需要额外支付许多费用,比如手机服务费,网络使用费,汽油费及汽车保养维修费等等,因此,你的收入里只能有很少一部分能够拿来买食品了,你就会觉得食品太贵了,吃不起了。

  不过,把这件事儿往极端点儿说,如果你从明天开始就放弃手机电脑网络和汽车,还和小的时候一样,把收入的绝大多数拿来买食品,其实,你依然还是能够“吃个痛快”的,甚至是比小时候吃得更痛快。
  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所以,单一的类比没有意义,看一个事物,一定得从全局考虑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您说呢?
日期:2012-05-28 00:29:00

  当然,有些东西,产量是一定的,但需求量却越来越大,所以确实会发生在某个特殊的地域人均消费量会下降的事情。
  就拿你们那儿的海鲜来说,你家住海边儿,小的时候国家经济不发达,物流也不给力,所以很难卖到外地去,因此本地人就能敞开了吃。但现在情况不同了,经济发达了,物流也发达了,吃得起海鲜的人比以前多了,海鲜也能被运送到更多地方了,所以,更多的人开始吃海鲜,价格就上去了(即便产量可能也有增加,但毕竟需求增加的速度更快),产地的百姓自己可能就不能像从前那样敞开吃了。这是有可能的。但不能证明国家的经济变差了,相反,恰恰说明国家的经济变好了。

  打个比方,我家就住在内地,小的时候除了淡水鱼什么海鲜也吃不着,但现在即便谈不上能敞开了吃,可起码相对于小时候而言,能够吃的海鲜种类越来越多,吃的数量和次数也有了增加。就是说,对于海鲜这种商品,你吃的机会越来越少,可我吃的机会却越来越多。
  那么,你说,这到底是国家更进步了的表现,还是国家更退步了的表现呢?
  呵呵,这下明白了吧?
日期:2012-05-29 15:55:43

  莫对伪“4万亿2.0”寄望过高
  面对不容乐观的经济形势,中国国务院日前召开常务会议要求:要把稳增长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为此要求推进“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按期实施,启动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已确定的铁路、节能环保、农村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教育卫生、信息化等领域的项目,要加快前期工作进度。
  有观点认为,这说明中国政府对经济形势担忧加重,将会更依赖投资增长以帮助中国经济增速触底反弹。这很容易让人想到2008年的“4万亿”投资计划,不少人也将这次政策变化看作“4万亿2.0”,市场对此一阵喧嚣。投资者自然是兴奋异常,因为当年“4万亿”带来了2009年的单边牛市。部分学者则是持批判态度,认为这将加重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当然也有观点比较谨慎,认为这次政策变化并无意外利好。

  在市场分歧较大的情况下,有必要梳理分析一下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内容到底透露了怎样的信息,“4万亿2.0”到底是不是正呼之欲出?
  如果通观中国政府网发布的会议内容全文,会发现此次政策变化与“4万亿”时期有着明显的不同。
  第一,此次政策变化强调“推进‘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按期实施,启动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已确定的铁路、节能环保、农村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教育卫生、信息化等领域的项目,要加快前期工作进度。”
  上述内容说明,这次并没有提出增加新的投资项目,而是在原有的投资计划安排框架下,加快项目启动的速度而已。当年“4万亿”的投资项目内容是新增的,市场需要根据这“4万亿”重新调整分析框架,调整各项量化指标。现在市场还没有必要对此进行调整,因为“十二五”投资计划尚未有变,今年投资计划也尚未有变。

  第二,有观点认为,“认真梳理在建续建项目,切实解决存在问题,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意味着将有更多的后续资金投入才能确保项目持续进行,这些后续资金的进入是新的增量,是“4万亿2.0”。
  持续资金的投入是在建项目所预期之内的。续建项目的确是需要继续投入资金,但这并不是预期外的资金投入,而且这些资金的投入与之前是有着连续性的,并非陡然增加的增量,因此,对经济影响的边际效用相对有限。这和“4万亿”的效果有着天壤之别。
  此外,需要正本清源的是,没有必要对投资谈虎色变。中国经济是由投资、消费和出口三条腿支撑,调整投资依赖过重并不是说要把投资这条腿砍掉,也不是断了它的营养供给不让生长,而是要让它生长的相比另两条腿慢一些。如果投资这条腿出问题,导致中国经济失去动力,依然有必要对这条腿进行治疗扶持。
  中国经济目前面临转型关口,人口红利和外围需求逐步减弱,此时投资在中国经济中的位置应该是保持稳定与GDP增长相匹配的增速,而不是快速放弃。只有在保持稳定投资率的前提下,才能顺利进行经济的结构性转型,否则投资率快速下降很可能导致人均收入快速下降,进而导致中国内需下降,经济转型也无从谈起了。

  中国政府应该是注意到了这一点,因此不断反复强调投资对内需的重要性和关联性,但同时也没有像2008年那样出台新的投资项目。现在所谓的投资政策变化,都是在既有的计划框架内进行的。
  由此可见,这次政策变化并不会像“4万亿”那样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切都正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当然,这也并非对中国经济和股市一点影响都没有。
  首先,虽然从总量上来看,新近政策变化的影响基本没有,但如果把时间段分割,就会发现要求尽快启动一批重大投资项目,将意味着在下半年有较多项目可能集中开工,也不排除把下半年预备启动的项目提前启动。这对经济的影响是,虽然对全年同比数据的影响可能微乎其微,但月度环比数据可能改善,全年经济将呈现前低后高的趋势。一旦更多投资者将思维逻辑调整至看环比,股市的形势就可能稍有改善。

  其次,现在的中国股市毕竟面临着一个宽货币和缓增长的局面,这种环境注定了业绩增长无法成为推动股市上行的动力,而宽松的资金面又注定了市场不甘寂寞。今年以来无论是哪类走势出色的品种,其背后基本都是有各类催化剂支撑着。从金改概念到券商股,直到最近这几天水泥、铁路和西部基建等个股走强,无不以政策或政策预期为背景。因此,尽管未来出台的一些政策可能是预期之中的,但政策出台本身就可能成为相关板块的交易性机会催化剂。

  总体来看,目前政策变化的方向是积极的,但暂时没有超预期内容,如果按照现行政策要求执行,充其量就是完成中国全年的既定增长目标。宽货币温增长的大格局下,中国股市仍将进行筑底之路。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