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未来之路》
第42节

作者: rodbin200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3-26 01:25:46

  利息及其调整
  利息目前大家一致的理解是资金的使用成本。我们先预设站在一个没有通胀同时也没有通缩的社会环境中来考虑,会是以下的各种社会现象。
  存在资金使用成本,所谓的利息高于零,为正值,也就是说资金借用者在后续使用资金的过程中必须偿还多于资金持有者刚开始所拥有的资金的总额。假如资本金为A,年利息为a,那么一年之后偿还,偿还者连本带利的总偿换金额为A(1+a),按照复利计算第二年之后,总计连本带利需要偿还的金额为A(1+a) (1+a),以此类推,多一年在前一年的基础上多(1+a)倍;按照正常的数理逻辑,这个总额到最后可以接近无穷大,条件只是需要债务一直得到承认、有人偿还,同时持续足够多的年限。按照前面的说明,资金是分配社会财富的一种凭证,正常的逻辑结论就是拥有无穷大资金的人就等于拥有社会财富无穷大的分配权。在一个与分蛋糕的类似的社会整体分配游戏中,一个人或少数拥有全部分配权,就意味着剥夺了他人的财富分配权力,其他人如果不起来改变这一现状,那么就意味着这些没有获得财富分配权力的人群的自然淘汰,死亡或者种族灭绝!

  不存在资金使用成本,所谓的利息为零。最初的资本金为A,无论多少年以后,债权者依然可以收回A的资本金,在没有通胀和通缩的环境中,这部分资金的持有人依然可以分配到当初借出资本金时的社会财富。整体来说资金持有人没有从社会其他成员手中多拿走社会财富,只是将索取社会财富的时间往后推延。
  不存在资金使用成本,而且利息为负值,即所谓的债权人补贴债务人。假如资本金为A,年利息为-a,那么一年之后偿还,偿还者连本带利的总偿换金额为A(1-a),按照复利计算第二年之后总计连本带利需要偿还的金额为A(1-a) (1-a),以此类推,多一年在前一年的基础上多(1-a)倍;按照正常的数理逻辑,这个总额到最后可以接近零。也就是说在没有通胀和通缩的环境中,这部分资金的持有人逐渐在损失财富的分配权,最后完全不能从社会分配到财富。

  资金对应着社会财富的使用权,利息决定着未来财富使用权的大小或消亡,正常的社会财富,比如像房屋、食品、衣物、机械设备等等都有一定的使用寿命,按照我们正常的财务处理就是提取坏账。在一个没有货币的社会环境中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资金持有者所对应的财富分配权力表现为对劳动成果的所有,比如像自己造就的房子、编织的衣物、生产的粮食和捕获的猎物等等,但是在这些东西存在的生命周期内,每年都是在减少的,最终劳动成果变质或自行损坏,归零。

  因此,个人对利率的大小包括正负的观点是:社会基本利率为负,利率的大小为社会平均寿命的倒数,比如平均寿命为80岁,那么资金利率就应该为-1/80,这个表现为资金所有人向资金借用人倒贴利息,而不是现在这种借用人向所有人给付利息。原因就是体现资金所对应的劳动成果的生命周期,劳动成果自然破损的程度。当然,利率可以根据社会所取的不同社会财富供给能力与社会财富需求能力对比阶段,利率有适度的出入,社会整体财富供给能力不足时,提高利率,也就是减少资金所有人的补贴利率水平,鼓励社会储蓄,增大社会财富供给能力。这个观点可能与现状很不相符,好像现在是贷款者或者说资金使用者才是社会财富供给能力的提供者,其实在一个资金稳定的社会环境中,资金的提供者才更多的代表社会财富的提供者,也就是对应着社会财富供给能力。

  上面的问题,结合现在的现状,信用货币时代——纸币和电子货币时代,也就是货币购买力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当然绝大部分是越来越贬值。我们的利率总体都为正,不管是贷款还是存款,而且贷款利率高于存款利率,当然两者的差额说成是银行等金融系统的利润或者说劳务成本。也就是说放贷者账上数额越来越大,也就是说账上分配财富的权利越来越大;而贷款者损失的财富分配权利也是越来越大;一个群体在无限扩大,而一个群体在无限缩小归零,当一个为零,一个无限大时,这一现象本身就存在哲学矛盾,不可调和:你要的社会财富分配权力谁来给?

  当今现实社会之所以出现上面这一情况,而且这一情况还能够持续存在,那是因为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形象的说法就是存有一块钱的货币,去年还能买一斤米,今年就只能买八两,无缘无故一年损失二两米。
  在这一通货膨胀社会体系中,那么存款者A的存款,利率为a,通货膨胀率为P,那么一年后真实的社会财富分配权就应该是 A(1+a)(1-P)。这个真实财富分配权力A(1+a)(1-P)多年来的平均值应该是要小于A的。不管是现在的美国、欧洲、日本还是中国等其他地区都基本上是这一结论,按a=0.05计算,三十年前的1美分与现在的4.3美分,谁的购买力更强?现实自有答案。
  因此,负利率更加接近社会财富生产与分配的现实关系;而所谓的正利率,多半是名义上的,最终都会在通货膨胀等各方面共同作用下使正利率变为负值,不然社会财富供给能力和社会财富需求或分配能力就不可能平衡。也就是说生产是为了消费,消费能够带动生产,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有生产没有消费那是不知为什么而生产,所谓的瞎忙,不知为何?保证这一生产消费持续运转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实际利率为负值,而且最好是接近社会财富的平均淘汰率或者说报废率。相反,如果有经济体或个体存在实际利率为正或者大比例的实际利率为正,就像当代很多的高利贷(温州)一样的,那么最终必然会出现问题,问题可能会在经济体的各个环节出现:还不起债、收不到钱、部分经济体出现财务危机或者就是整体的经济危机等等不正常的经济危机的现象。

日期:2012-03-26 01:27:49

  核心价值观与经济理论及行为
  一片茂密的森林,在商人眼里也许意味着财富,在村民眼里那是自己的柴火库、木料场,猎人眼里那是狩猎场、野味供应地,牛眼里那是一片肥沃的食草场,小鸟眼里那是一片不错的栖息地,在鱼眼里那是一片资源浪费地……
  按照我们常理的说法就是不同的立场有不同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或立足点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结论不一样,指导出来的行动也就会不一样,行动不一样就会出现不一样的事物结果。上面的那片森林由后面的各种生物来做处理,各自的处理结果肯定不一样。商人,肯定是想方设法利用森林获得财富,卖或者持续经营卖特产,要不砍掉没用的树做经济作物……;猎人或许会砍掉树,把没用的动植物生物圈改成鸡、牛、羊的牧场;牛会把不能吃的树砍掉种草;鱼会要求砍掉森林挖池塘。一切的决策都是以自身利益或者说在自身利益这一目标指引下的核心价值观所决定的。

  我们研究经济理论,同样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站在谁的立场上,以什么样的标准或者叫价值取向去评价经济体和经济活动。指导经济体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活动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优良的传统,什么是历史垃圾,什么我们赞成,什么我们反对,什么符合个人利益最大化,什么符合大众利益,什么符合特定阶层的的利益,什么保护国内利益,什么保护国外利益,什么保护环境资源,什么损害地球……?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