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期货生涯——兼谈中国金融业乱象》
第34节

作者: 水仙长在咖啡杯里
收藏本书TXT下载
  “很感谢你帮了我们一个大忙啊,以后我们这边的套期保值也麻烦你多多费心了。”E总这句话打断了我的思绪。只听得他还告诉我,集团公司要借期货市场进军金融业务,整个金融线条就归我负责,而团委也很支持我工作(这话的意思毫无疑问是要在团委也“发挥起作用来”)小Z和Manking“辅助”我开展工作。这话足把我震得要从桌上翻下去。只是咬了下牙才真正坐稳了身体,就这样,稀里糊涂地“登台拜帅”了,我还是有些吃惊。至于正式的组织程序还待4月初才通过。“就是走走过场而已,大家都很支持你。”E总借着酒劲猛拍我的肩膀。“人人头上顶着个黑箱子”这句官场人士常在酒后吐的真言,我算第一次有了感性认识。

日期:2012-02-20 22:12:16

  27
  很多人讲股市、期货分析和操作是两码事,一开始我不是那样认为。
  因为在我看到的人里,多半是知行合一之人。他们也处在实体经济中。所以怎么说就怎么做,结果总不至于太糟。

  而在1993年第一次炒股时,我用的是母亲的账户。
  母亲那时正在海里,游得很欢。母亲下的海,是股海。她所处的位置,是大户室,和熙熙攘攘的营业部交易大厅相比,那里是6个人一位报单员。而交易大厅是一条人龙一个报单员。交易量大时,这些人龙要蜿蜒去厅外几十米处。当年的报单员都必须是金融专业硕士生,还要“五官端正、形象好”的女生。当年我刚刚比大理石柜台高一个头,想看“阿姨”还要跳起来。
  当年的交易是填单子,红色是买,蓝绿色(记忆如此)是卖。早在1920年代鲁迅来穗执教时就写过杂文夸赞过广东人“认认真真的迷信”,而在1990年代,这个迷信仍然是认认真真。母亲经常学着其他人把红单子夹在眼镜两旁,借此希望股市一路涨个不停。那也是个不时创造奇迹的年代。股少钱多,经常有股票涨去三位数乃至四位数的高度。那同样是个野蛮生长的年代,分时走势线、K线、折线、竹节线除了专业人士,没有多少人听说,每个人面前放着的就是一块高大的电子显示屏,显示屏上只有股票的报价在跳动。要知道自己买的股是涨是跌,只能勤快地记录,还要把红单子作为凭据保存好,遗失了又是麻烦事。

  由于早期的中国股市是T+0机制,涨跌停板时而限定在1%,时而扩展去任涨任跌,加上害怕“政策有变”是一代老投资者们心灵深处的恐惧(要知道,有些内陆地区“共产党员不准炒股”、“国家干部不准炒股”的禁令一直延续到1995年后),故大户室里的人多做日内交易,隔夜持有除非是万不得已或者真有特大喜讯。
  这样一来,点位(价位)意识就成了区别新老投资者的一块试金石(这里的“新投资者”指的是1996年确定10%涨跌停和T+1交易机制后入市者)。和现在的“股评家”们只推荐投资者“关注”哪只股票不同的是,以前买入股票,除了具体的公司外,还有“三点一位”——买入(介入)点、止损点、目标点和仓位(尤其是直到1997年还有0押金透支,只需支付借款利息和本金的融资制度时),这和期货其实异曲同工。换句话说,现在的股评家很多也是“新投资者”。

  闲话休提,记得第一次操作时,那是一次中午去看母亲时,由于学校要下午14:30才上课,故13:00午盘开市时我还在营业部吃饭,在母亲股友的怂恿下,我随便看了一个股票的价位,就指了过去说了声“买”,于是母亲也就填了张单送了上去。不一会,那个价格便鬼使神差地跳了起来,5、6、7、8、9……很快就涨了好几块钱,妈妈问:“卖不卖?”懵懵懂懂的我点了点头。母亲又填了张蓝单子,排了队,把单报上了。回来时是满脸春风。母亲在我耳边偷偷说,赚了三千。对,1993年的3000元。当年我记得自己手上拿的钱最大不超过5块,母亲从来不给我零花钱,学校要交钱,都是她送我时顺带交上去。我是“男孩子穷养”的典型,另一方面也是“富不露白”的体现。可我待的学校,和我待的班上人都知道我家有钱:因为学校是上流子弟的学校,而我所在的班绝大多数都是生意人子女。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为自己是班上“最穷”的孩子而自卑不已。但是那次短短一个中午就赚了“3000”的经历大大改变了我的人生,好几天我逢人就讲。

日期:2012-02-20 22:41:25

  只可惜的是,母亲的贪婪和对资本市场的不熟悉使她在1992年捞到第一桶金后就一直把金还给这个残酷的市场。终于她又回到了体制里,做了个坐办公室的小官僚。她在股市的经历可以写成一本人情冷暖的书。她从大户室坠去中户室,又从中户室彻底成了散户。这才买了电脑,也让我触了网。那已经是2003年了。
  母亲炒股时,也是我们家吵架最多时,虽然母亲1990年代就投资过楼市,也一直捂盘到2010年而有了不菲的盈利,可这和她交给股市的学费比,实在是九牛之一毛。母亲总结自己10多年炒股生涯,得出的最大结论却是——幸好我亏的都是以前赚来的钱。
  这句话要到我2008年年底睡工地时才能理解。虽然那时的我作为证券公司业务员不能开户,没有操作记录可查,前面在中粮屯河、隆平高科、农产品这些逆势黑马上的精准买入又实在是让人羡慕不已,但是我深刻感觉到了,由于手中没单,故对投资者面临风险与盈利时的心理都没有把握,而看着报纸报价做出的纸笔模拟交易实在和实际情况差得太远。在做了期货公司领导后,我一直在央求母亲借我点钱,开个期货户做做。

  我是很少做模拟账户的。虽然在叩富网模拟炒股中,我一直排名在全国800名左右的样子(坚持1天800名容易,坚持3年以上你可以试一试)。可面对真实资金的心态就完全不一样。这次做了领导,我知道迟早要面临操盘任务,便拿出新印的名片和老妈吹牛。拗不过我,母亲终于开了个户,初始资金是25000元整。二万五千里长征?也许是吧。
  在我打开账户指导起交易来了,才知道自己原来心理阴影已经很严重了。整整坐了一个上午,我动都没动。哪怕是自己写到的价位一闪而逝便如预想的行情运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