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乱世(唐亡宋兴惊变录)》
第19节

作者: 晴雯撕扇2010
收藏本书TXT下载
  ——出工不出力,不打第一枪。
  在所有宣布“勤王”的军队中,属于宦官系统的陈景思还算是比较靠谱的。陈都监搜罗了一群“杂胡”南下,浩浩荡荡奔京师而来,偏偏内部出了乱子。
  问题出在“杂胡”身上。所谓“杂胡”,是塞北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沙陀、回鹘、吐谷浑等等。这些人勇猛彪悍,擅长骑射,单兵素质高,战斗力超强。在镇压裘甫起义、庞勋兵变时,沙陀、回鹘的骑兵都曾屡建奇功。
  作战勇猛其实是把“双刃剑”,这样的士兵往往“易收不易管”,陈景思根本镇不住。这下可就糗了,带着一支既能打仗更能闹事的军队,还勤什么王啊,赶紧散伙算了!
  陈景思确实是真心想“勤王”,遇到这么大的难题,他最先考虑的不是拉倒,而是想办法解决。
  用什么办法能镇住这群“杂胡”呢?在绛州刺史崔稹(沙陀人)的提醒下,陈景思想到了两个人——沙陀首领李国昌、李克用父子。
  日期:2013-09-03 20:35:06
  说起沙陀,渊源可就远了。
  沙陀,即西突厥十姓部落以外的处月部,游牧地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部,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巴里坤一带。因境内有一处名为“沙陀碛”的大沙丘,故得名沙陀突厥,以“处月”的谐音“朱邪”为姓。
  唐高宗时期,唐军征西域,灭西突厥,沙陀这个小部落也不能幸免,最终归附唐朝。武则天时期,沙陀隶属于北庭都护府,频受吐蕃侵扰,迁至都护府所在的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附近)。“安史之乱”后,回鹘进占西域,沙陀饱受其排挤,选择投靠吐蕃。
  回鹘大肆欺凌西域的小部落,吐蕃比回鹘也好不到哪里去。为了防止沙陀与回鹘相勾结,吐蕃将其东迁至甘州(今甘肃张掖)。吐蕃仍然不放心,又想将沙陀往东再挪一挪。

  部落再小也是有脾气、有尊严的,沙陀被吐蕃三番五次地欺负,终于忍无可忍。元和四年(809年),沙陀首领朱邪尽忠率三万族众离开甘州,投靠比较“宽厚仁慈”的大唐。
  东迁途中,沙陀遭到吐蕃追杀,朱邪尽忠在激战中阵亡,长子朱邪执宜率两千残部进入大唐国境。朝廷将其安置于盐州(今陕西定边),并设阴山都督府,任命朱邪执宜为兵马使,散落各地的沙陀族人陆续聚拢于此。
  唐朝虽然比吐蕃“厚道”一点,但沙陀所在的盐州地处边境,朝廷还是有些不放心。趁灵盐节度使范希朝迁任河东节度使之机,朝廷诏令沙陀部随迁。
  范希朝选募了一千两百名精锐组成“沙陀军”,剩余的沙陀人则分散安置。朱邪执宜驻神武川(今山西山阴附近),部落更名为“阴山北沙陀”。太和九年(835年),朱邪执宜去世,沙陀部由其子朱邪赤心统领。

  从唐宪宗至唐宣宗,历经六朝,沙陀兵多次参与对内、对外的军事行动,屡建战功。庞勋兵变时,朱邪赤心奉命率部南下,战功赫赫。因此,朝廷对沙陀恩赏有加,封首领朱邪赤心为单于大都护、振武军节度使,并赐国姓,名字也替他琢磨好了,改作李国昌,寓意“国家昌盛”。
  李国昌得了这么大的彩头,开始居功自傲、恃功耍横,特别是他儿子李克用,更是个迎头撞树踢三脚的货。
  李克用(856—908),沙陀族,生于应州(今山西应县),性格暴躁、作战勇猛,别号“李鸦儿”、“飞虎子”,因一目失明,又号“独眼龙”。
  王仙芝、黄巢在中原搞“武装大游行”时,不甘寂寞的李克用也开始有所动作。李克用时任沙陀副兵马使,官阶较低,心里一直极不满意。乾符五年(878年)正月,李克用发动兵变,杀掉大同防御使段文楚,霸占着大同不走了。

  李克用闯了这么大的祸,李国昌还跟朝廷打马虎眼,信誓旦旦地保证要大义灭亲。朝廷还真信了,果断调李国昌任大同节度使,玩一出“以父逐子”的把戏。
  事实证明,这套把戏纯属朝廷的一厢情愿,李国昌父子根本不买账。李国昌坐在振武节度使的位置上不挪窝,李克用依然霸占着大同公然叫板。父子俩合兵捣乱,四处攻城略地,忙得不亦乐乎。
  玩手段不行,唯一的办法就是剿。这一剿就是两年多,双方你来我往、各有胜负,在代北打得一塌糊涂。广明元年(880年),李国昌、李可用父子终于被官军打败,逃亡到了鞑靼。
  陈景思派人前往兴元,向朝廷提议赦免李国昌、李克用父子,召其南下“勤王”。剿贼心切的李儇决定抛弃前嫌,任命李克用为雁门节度使,表明了和解的诚意。

  寄人篱下的李国昌、李克用时刻不忘回到大唐、东山再起,当然也就借坡下驴,兴高采烈地跟朝廷握手言和了。
  李国昌年纪大了,两万多的“勤王”之师由李克用率领,包括沙陀兵和一部分鞑靼兵(借的)。经过太原时,李克用跟老冤家——河东节度使郑从谠撞个正着。两人的过节不算太远,李国昌、李克用父子当年被赶到鞑靼,郑从谠出力甚多。
  真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李克用没打算跟郑从谠扯旧账,他估摸着自己是奉命南下“勤王”,郑从谠应该不会使坏。事与愿违,郑从谠认定李克用是“狗改不了吃屎”,联合振武节度使契苾通将远道而来的沙陀兵一顿狠揍。
  李克用猝不及防,全线溃败,一溜烟撤回雁门,暗自哀叹:这什么世道?想“勤王”都这么难!
  日期:2013-09-04 21:09:46
  ※ 恶战长安
  凶悍的沙陀军被郑从谠挡了回去,无形中帮了起义军的忙,但黄巢的日子始终很难过。

  朱温控制了长安的东南方向后,黄巢派尚让、林言(据说是黄巢的外甥)率五万精锐攻击凤翔,给名义上的“总指挥”郑畋来一个“斩首行动”。
  尚让对这次行动充满必胜的信心,理由只有一个——郑畋是个不会打仗的书生。
  事实证明,尚让想当然了。书生未必都会打仗,但会打仗的书生,往往比武将还狠!尚让、林言大摇大摆地去了,被早有准备的郑畋、唐弘夫(朔方节度使)包了饺子,损失两万多人,“伏尸数十里”,踉踉跄跄逃回长安。
  看到“第一宰相”尚让如此狼狈,有人在尚书省门口贴了一张“大字报”。所谓的“大字报”其实就是一首诗,讥讽尚让是个十足的二货。
  尚让大为光火,要求严查凶手。办案的可就头大了,当时既没有摄像头,也没有笔迹鉴定,长安这么多人,查谁去?尚让不管这么多,下令将凡是能写诗的人统统抓来,悉数斩杀,识字的也不能幸免,全部发配当苦役。据不完全统计,这张“大字报”要了三千多人的命!
  禽兽不如,令人发指!
  郑畋、唐弘夫大败黄巢军,极大地鼓舞了官军的士气。起义军损失惨重,各实力派看到了以最小代价收复京师的希望,纷纷向长安靠拢,将黄巢掐得更紧。

  眼看大兵压境,黄巢决定避其锋芒,主动撤出长安城,移师灞上。各路官军可乐坏了,唱着歌就能收复京师,谁愿意落后?程宗楚、唐弘夫、王处存三路人马争先恐后地入城,受到长安百姓的夹道欢迎。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