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乱世(唐亡宋兴惊变录)》
第11节

作者: 晴雯撕扇2010
收藏本书TXT下载
  乾符五年(878年)三月,黄巢起义军经湖北进入今天的江西省境内,先后攻克饶州(今江西波阳)、信州(今江西上饶)、吉州(今江西吉安)、虔州(今江西赣州)等地。
  在相对平静的江南地区,起义军得到了充分的给养和休整。当然,黄巢并非想在江西建立根据地,其南下的主要目标是朝廷的财赋重地——苏浙地区。
  裘甫起义后期,一位名为刘暀的将领提出了“盘踞苏浙闽”的大胆设想,但裘甫实力不济,无法实施。这个对大唐王朝“釜底抽薪”的“伟大设想”,轮到黄巢来实现了!
  黄巢起义军能否成功呢?实事求是地说,纯属痴心妄想。
  从朝廷一边来看:
  ——江南地区的官军主要集结在长江下游和大运河一线,起义军无法复制江西的“游行经验”。
  ——集结在中原地区的官军可以通过大运河迅速增援。
  当然,官军人多未必能打,主要的问题还是出在黄巢方面。

  第一,起义军的总体战略目标尚不明确。
  大家出来造反,造到什么程度之后收工?夺取苏浙之后,接下来怎么办?对于这些问题,黄巢没有想清楚,或者说根本没有想过。走一步看一步,这种下棋的套路,连入门都算不上。
  第二,起义军仍处于“流寇”状态,缺乏稳定的后勤保障。
  没有根据地,军队只能走到哪里、打到哪里。赢了呢,大吃大喝几天,大摇大摆地攻打下一个,留下的只有杯盘狼藉。输了呢,树倒猢狲散,满山胡乱窜,一万人不到三天就能跑得只剩一百人,得到喘息再慢慢聚拢,得不到喘息就此玩完。

  第三,起义军情报缺失,对可能面临的境况估计不足。
  苏浙防守兵力怎么样?哪里坚固、哪里薄弱?黄巢根本搞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凭主观想象、误打误撞。
  《孙子兵法》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黄巢进军苏浙,就是一次无预谋、无组织、无计划的“三无”行动,任何不尽如人意的结果,实属必然。
  八月,起义军向宣州进发。宣歙观察使王凝事先得到了消息,但手中的兵力只有两千来人。在数万起义军面前,守城待援是等死,主动出击是找死。怎么办呢?王凝能想到的最佳办法是设埋伏,死马当成活马医,能拖一天是一天。
  出乎王凝的意料,早已习惯“闲逛”的起义军被突如其来的埋伏打了个措手不及,溃败而归。黄巢缺乏思想准备和情报来源,根本不知道宣州到底是个什么状况。经此一败,便轻易放弃了顺江而下的作战设想,转而进攻浙江。
  浙江的情况更令人抓狂。起义军进抵杭州附近的石镜镇时,官军有多少人呢?说起来都丢人,二十多个!为首的是时年26岁的钱镠,他后来创立了“十国”之一的吴越。
  做皇帝是后来的事,此时的钱镠遭遇了戎马生涯的第一道关口。手下就二十来号人,几千头猪都抓不过来,更别说阻击几万人了。

  这仗怎么打?估计换了谁都是一个字:跑!
  钱镠没有跑,他的战术与王凝不谋而合——伏击!
  想法靠谱,可现实的问题是:人家王凝好歹有两千人,你钱镠就二十来号人。伏击?科幻小说看多了吧?
  看似很离谱,其实也不完全是痴心妄想,关键得看对手是谁。——骗一般人,趁早歇菜;骗黄巢,足够了!

  黄巢不是白痴,但确实被王凝吓尿了。钱镠精心布置了一番“草木皆兵”的伏击,黄巢误以为石镜镇早有准备,索性扭头就跑。起义军经浙东地区,开山路七百里,向兵力更加薄弱的福建进军。
  乾符五年(878年)十二月,黄巢率部进抵福州(今福建闽侯)城下,福建观察使韦岫寡不敌众,弃城而逃。
  日期:2013-08-21 21:30:43
  ※ 和谈路漫漫
  轻而易举拿下福州,但黄巢的日子并不好过。早在几个月前,镇海节度使就换成了牛人高骈。黄巢一路南下,高骈派得力悍将张璘、梁缵跟着狂追。
  起义军一边开路(野山太多),一边四处寻粮(福建太穷),根本没精力、没体力对付追兵,跑了一路,也败了一路,秦彦、毕师铎、李罕之等数十位高级将领纷纷投降。
  福建这片穷山恶水显然无法立足,回苏浙又是找死,黄巢别无选择,只能继续南下,并在乾符六年(879年)五月逼近岭南东道节度使驻地——广州。
  就在黄巢越跑越远的时候,发生了两件出乎意料的事情。
  一是宰相王铎主动请缨,带兵南下“剿贼”;二是黄巢致信浙东观察使崔璆、岭南东道节度使李迢,主动向朝廷请降。
  两件事看似无关,其实根源都是一个——起义军一路溃逃,实力极度削弱,大有日暮途穷的征兆。
  王铎适时请缨,目的是与高骈共享指日可待的“平乱之功”。高骈是卢携的人,王铎表面上跟卢携穿一条裤子,但实际上仅限于对付郑畋的时候。立功封赏这样的事情,还是“亲兄弟明算账”比较好。
  黄巢适时请降,确实是内心中难免有些绝望。距离中原越来越远,高级将领越打越少,队伍越跑越散,造反的前途实在相当黯淡。黄巢希望喘息一下,探探朝廷的虚实,如果价格公道,不如见好就收。
  鉴于上一次招抚的教训,黄巢先声夺人,主动提出了交易条件——回老家,做天平节度使。崔璆、李迢将黄巢的意思如实上奏,朝廷又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招抚还是剿灭,这是个大问题,廷臣开始“选边站队”。
  郑畋坚持“招抚”,原因很直白:财政没钱。由于国库捉襟见肘,经常拖欠工资发放,群臣对郑畋的意见感同身受,纷纷附议。——再这么无休止地剿下去,什么时候才能领回拖欠的工资?
  卢携、王铎坚决反对,理由有二:
  ——郑畋是个“二货”,其言不足信。(卢、王二人“逢郑必反”,这是主要的。)
  ——黄巢是个“二货”,只待最后的致命一击。
  其实,卢携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理由:没有高骈在前方打的几场胜仗,黄巢绝不可能服软。如果此时招安,高骈岂不是为他人作嫁衣?
  由于双方固执己见、各不相让,甚至互揭老底,演变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人身攻击。“大辩论”吵成了一锅粥,大家只有等李儇拍板。
  作为不明真相的围观小群众,李儇的压力比谁都大。凭心而论,李儇赞成郑畋的意见,不就是给个官吗,“以官职换和平”,能少花钱就少花钱。钱都让你们花光了,我花什么?
  李儇的意见是明确的,但当皇帝最大的悲哀,就是说话不管用。群臣表面上等李儇拍板,实际上是等一个叫田令孜的太监表态。
  田令孜,这可不是一般人。他本姓陈,咸通年间跟随义父“净身”入内侍省,被安排在普王府任小马坊使,主要工作是带着当时还是普王的李儇玩儿。
  陪玩这种工作,按理说是相当轻松,玩儿谁不会?但遇到李儇这样的主子,陪玩工作却是相当有技术含量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