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榻之侧有虎狼--------漫话日本近代史》
第23节

作者: 齐鲁青青
收藏本书TXT下载
  闽浙总督李鹤年这才知道日本人动了真格,义正词严答复到:“台湾在中国,(此事)应由中国自办,毋庸贵国代谋……请撤兵回国,以符条约而固邦交可也。”
  已在路上的日本兵舰哪儿肯回头!
  5月11日,总理衙门照会日本外务省进行诘问。日本外务省对照会置之不理,竟然拖到9月份才答复。而且在答复中还狡称这次出兵是根据柳原前光和毛昶熙、董恂会谈的意思进行的。
  5月22日,日军在台湾登陆,发动了侵台战争。
  日期:2014-05-12 06:09:13
  五、魔刀初试(3)
  这边挨了拳头,清国才知道不打不行了。5月29日,清国任命沈葆桢为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统筹抵御日军兵事。但它还是缩手缩脚,不能放开胆子:日本人要是攻入台湾腹地就打他,要是杀几个生番,就让他们杀吧,免得说咱们挑衅。(如果倭兵扰入台湾腹地,自当督饬镇道鼓励兵团,合力堵剿;若仅以戕杀琉球难民为名,与生番复仇,惟当按约理论,不遽声罪致讨以免衅开自我。)----真是屁话!

  一直到6月份,清国才开始购买洋枪洋炮,请了外国教练开始练兵。
  6月中旬,沈葆桢到达台湾。一边交涉日方要求退兵;一边招募兵勇,准备打仗。
  与无能的清国政府不同,台湾人民自日军登陆起,就奋起抗击。
  在石门之役中,面对日军的大炮火枪,当地高山族人以大刀、长矛、火铳和弓箭为武器,毫不畏惧,英勇抗击。在这次战斗中,高山族人有70多人伤亡,牡丹社酋长父子先后战死。武器先进的日军也死伤了20多人。
  日军攻占牡丹社,高山族人退入大山。他们烧掉了房屋、填掉了水井、带走了牲畜和粮食,时不时地摸出来袭扰小股落单儿的日军。日军始终无法剿灭他们,只得退守龟山。在那里建造都督府,修桥筑路,打算盘踞到底。
  原本指望千八百人就可以摆平,可西乡从道一个劲要求增兵。陆军卿山县有朋不厌其烦,先后派了十几拨援军奔赴台湾,侵台日军最终达到了3600多人。
  3600人也摆不平不怕死的高山族人,抵抗始终在继续,日军龟缩一隅,动弹不得。时值盛夏,酷暑难耐,日军中疟疾流行, 患病的高达2000多人,还有500多人最终病死,做了异乡野鬼。西乡从道已经陷入了进退失据的两难境地。
  7月,输红了眼睛的大久保利通作出《出师之议》,决定扩大战争,并向全国的陆海军下达了备战的指令。
  仗打到这个时候,清国这只大肥兔子终于要咬人啦。也是在7月份,清国皇帝上谕曰:“沈葆桢等务当与之极力理论,断不可任其妄为,倘该国悍然不顾,亦当示以兵威,不得稍涉迁就,致误事机。”----不惯着他了!

  一时间从德国买的毛瑟枪、丹麦买的铁甲舰都纷纷列装,澎湖诸岛的炮台也开始建设了,源源不断的清兵也陆陆续续抵达台湾,“一时兵勇骤增,声势颇壮。”
  陆军卿山县有朋坚决反对大久保利通的《出师之议》,也不答应再给西乡从道增派援军。三条实美、岩仓具视也对当初支持出兵台湾表示出反悔之意。西乡隆盛的支持者更是对大久保利通的政策提出质疑。人家打朝鲜你不让,说是“内治”优先,你怎么倒打起台湾来,还弄到这步田地?
  大久保利通的地位岌岌可危!
  得收手了。再不收拾这个烂摊子,自己的下场恐怕比西乡隆盛还要惨。

  1874年9月,大久保利通赤膊上阵,带了美国顾问亲自来华,与清国谈判撤军事宜。
  大久保利通原本就是想早一天从台湾这个泥潭抽出身子来,挽救自己的政治命运。对谈判本身能带来多少好处并没有抱多大幻想。但是,清国又一次给了他机会。
  谈判的本质是让步,谈判的前提是你必须有足够的本钱。足够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可以承担谈判破裂的后果,并保证仍然可以在谈判之外得到自己的利益。日本主动请和,自然意味着日本要让步。它让步的前提是什么?不是反悔了,而是没有争斗下去的本钱!如果清国看透了这一层,日本将一无所获,乖乖就范。
  可惜,大清国既没有打仗的胆子,也没有谈判的脑子。近2万人的部队在台湾叉手而立,毫无作为,静等谈判结果。北京这边也是空逞口舌之能,一味妥协。
  9月6日,大久保利通到达北京。从9月14日开始一直到10月23日,双方展开了八轮会谈。

  谈判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
  第一个是日本出兵台湾是否合理。大久保利通要求清国承认日本出兵台湾是“义举”。主持谈判的清国恭亲王竟不敢指斥、又不能承认日方的说法,结果是来了句相当拗口的话表达自己的观点:清国对日本的行动“不指以为不是”(我们不认为这是不对的)。嚯……,真是让人无语!
  这样,谈判一开始,日方就占据了主动。
  看到清国这个死样子,第二个问题就好谈了。
  军费赔偿问题。
  大久保利通狮子大开口:二百万两白银。
  恭亲王不差钱,但二百万两有点多,而且“赔偿”这两个字听着不舒服。
  于是双方就在赔偿费的名义、赔偿金额上讨价还价。
  大久保利通故作姿态,又是收拾行李,又是预定船票,摆出一副立马走人的架势。英国驻清公使也助阵帮忙,日本人一走,台湾还是清国的,也是我们大英帝国的,所以他亲自登门督促恭亲王,赶紧掏钱!
  恭亲王板着手指头儿跟英国公使算了一笔账:抚恤被杀者10万两白银应该够了,日军在台湾修府筑路40万两也绰绰有余。50万,您老跟日本人说说,再多我也没法交代。英国人跑了一趟日本使馆,回来告诉恭亲王:拿钱吧。
  于是,1874年10月31日,中日两国在北京签订了《北京专条》。

  条约规定:一、日本国此次所办,原为保民义举起见,中国不指以为不是。二、前次所有遇害难民之家,中国定给抚恤银两,日本所有在该处修道、建房等件,中国愿留自用,先行议定筹补银两,别有议办之据。三、所有此事两国一切来往公文,彼此撤回注消,永为罢论。至于该处生番,中国自宜设法妥为约束,以期永保航客不能再受凶害。
  第二天,在谈判桌上大获全胜的大久保利通得胜回国。来时忧心忡忡的他,此时兴高采烈。确实,此次谈判不仅为他挽回了执政危机,更为他赢得了意外的声誉。
  12月,西乡从道率残兵败将回国。
  日本这次出兵台湾,用兵3600余,死亡近600人(主要是病死),耗费军饷955万日元,相当于当年财政收入五分之一,损失巨大。如果不是清国无能,日本人将会死得相当难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