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汉时关——写一写秦汉之际的那些故事》
第49节

作者: 九丰山之兔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8-04 19:02:12
  五十四、胜利日
  这一天,刘邦激动得手一直在抖。
  五十岁的刘邦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年轻时曾在这个城市里被始皇帝的威仪深深折服,以至于发出了“大丈夫当如是”的感慨。而现在,当年那个“大丈夫”的一切尽在自己的眼前,只要他伸伸手,什么都是他的,这怎能不让人热血沸腾呢?
  于是刘邦很大度地饶恕了子婴。尽管众将都一致要求杀掉他,但刘邦不同意。一来是因为对于胜利者而言,宽容更为有利;二来,他也不想让鲜血淋漓的场面破坏了自己现在的好兴致。他急匆匆地赶往咸阳宫,那里有他梦寐以求的一切。
  咸阳宫的奢华远远超出了刘邦的想象力,它不是单个的一个宫殿,而是战国时六国宫殿建筑的集合,秦始皇灭六国时,每破一国,便派人将其宫室画于图上,在咸阳另建。久而久之,这个咸阳宫便成了那个时代的建筑博物馆。在这里,亭台殿阁,水榭回廊,样样俱全,既有燕赵宫廷的雄阔,又有楚地建筑的淳朴原始,只要是中原大地上能找得到的建筑形式,这里样样俱全。更让刘邦动心的是,充斥后宫的郑卫美女们,正一排排地跪在两侧的回廊里,迎接着他的到来。

  刘邦看得眼睛都花了!想当年在老家人人说他“好酒及色”,其实也不过是在酒馆里趁着酒性消遣消遣武负那半老徐娘罢了,他何尝见过这么多如花似玉般的美人!这下,刘邦的狐狸尾巴彻底露出来了,他顾不得跟随身边的将军们诧异的目光,而径直走向皇帝的寝宫,他要在这里住下来,永远也不离开。
  跟在刘邦在身后的樊哙很快就觉察了刘邦内心的想法,他对自己的这个老战友真是太了解了:什么都好,就一样毛病——见了女人迈不动腿。现在,他估摸着刘家老三已经连自己叫啥都不知道了。
  于是樊哙上前一步,劝刘邦说不能因为刚取得一点胜利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回去吧。
  回去?我都五十岁了,革命了一辈子,奉献了一辈子,难得放松一下不应该吗?刘邦拒绝了樊哙。
  张良在一旁听着,觉得樊哙是对的,要是今天让刘邦夜宿宫廷,那他与那个荒淫无道的秦二世又有什么区别?起义军承担不起这么恶劣的政治影响。于是他也劝刘邦说:现在天下初定,正需要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精神,刚入秦都就学他的坏样,这是助纣为虐。忠言逆耳啊!

  刘邦这才停住了脚步。在他的眼里,樊哙再厉害,不过就是一屠夫,没什么见识,而张良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他的话不能不三思。最终,他觉得两人说的不无道理,尽管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他还是恋恋不舍地走出了咸阳宫。
  街市上,局面出现了一点混乱,大批楚军将士涌进咸阳城内四处游荡,个别胆大妄为的暴徒已经开始抢劫秦朝的府库,可以想见若再不加制止,打家劫舍的事情随后就会发生。
  刘邦立刻收兵归队,重新回霸上驻扎。他庆幸听了樊哙张良的话,真是亏得没在宫里醉生梦死,否则真是出大事了!
  这一来一去,不过也就是一天的时间,刘邦手下许多将领已经抢得盆满钵满。只有萧何,分文未取。这倒并不是因为萧何不爱财,而是因为他找到了比钱更为宝贵的东西——保存在秦丞相府和御史府中的大量文书档案。这些档案,记在了全国各地的山川地理的形势以及户口钱粮之所在,具有重要的战略研究价值。因为有了这些,此后刘邦争天下时就等于是开了挂一样,地图全开,完全掌握了制信息权,这也是他虽然屡战屡败,但最终还是能翻盘的重要原因。

  成大事者必有过于常人的眼光,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往往被一群俗人忽略,你若发现了,成功便属于你。从这一点上讲,萧何能成为汉朝的开国名相,不是没有原因的。
  旧政权被推翻了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很快新的课题又摆到了刘邦的案头:秦的土地已尽在他手,但是民心尚未归附,如何能让关中父老死心塌地地跟着他混,是刘邦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个问题对于刘邦来说并不难,他干了那么多年的基层工作,老百姓想要些什么他是很清楚的。都说是“天下苦秦久矣”,但真正最苦的还是关中的百姓。关东六国百姓只在秦法之下生活了十几年,便群起造反了;而关中父老呢?自商鞅变法起,他们在这套体制下生活了一个半世纪,在这段岁月里,他们除了耕地就是打仗,完全变成了战争机器上的螺丝钉,人的权利,被挤压到了最小的空间里。

  刘邦知道,只要他能改变这一切,他就赢得了民心。
  于是刘邦召集各县民众代表开会。在会上,刘邦做了重要讲话:
  关中父老生活得这么苦,都是秦法害的!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严重侵犯了人民的言论自由权利,是不得人心的!现在,我刘某既然即将如约在关中称王,就要另立制度,重新约法。
  刘邦伸出三个指头,微微笑着说: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剩下的秦法一并废除!

  在场的父老只觉得脑海中彭地一声响——三章?才三章!真的会是这样吗?要知道秦法严密如发,今天在考古学家出土的睡地虎秦简里,仅从其残片中就找出了上万条秦法,而且这远远不是全部,真实的秦法到底有多少条文,没有人清楚。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这三章约法,看似随口说说,其实道出了中国人心中最基本的司法精神——法律要保护百姓的生命权和财产权。乱世中的中国人其实不需要太过复杂的法律,只要这三条得到了落实,社会便能安定下来,其余的事都可以通过人际途径得到解决。这就是一个人治社会的最大特征。
  所以,秦人在听到了刘邦的承诺后,大喜过望,纷纷走街串巷奔走相告。而刘邦则更知道如何把这台政治秀演好,他派人到各地散发安民告示,军士所过之处,拒绝接受百姓的任何酒食犒劳,表现出一派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王师风范。
  秦人彻底爱死刘邦了,他们整日期盼着这个国宝级的好干部扎根在这里别走,唯恐刘邦不能做秦王。
  其实,刘邦何尝不想这样呢?但是他很清楚,他的屁股最终能否坐到秦王的宝座上,还得看他如何应付其他各路诸侯的挑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