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着石头读明史----对一个王朝的“拨乱反正”》
第30节

作者: 黑木崖上一棵葱
收藏本书TXT下载
  杨宪首先唆使御史刘炳弹劾汪广洋“事母不孝”。这虽然是件家事,却是关乎品德的大事。无奈,汪广洋在道德面前败下阵来,洪武皇帝令他回高邮老家,奉母思过。
  但是,杨宪却不依不饶,高邮离应天实在太近了,保不准哪天就会立即回来。没办法,洪武再一次退让,汪广洋被远远地贬到了海南。
  日期:2013-08-21 16:28:27

  七月,进杨宪为中书左丞,并以太常寺卿(祭祀部长)胡惟庸为中书右丞。
  杨宪终于得到了他想要的权位。洪武也在等待着,他希望杨宪能给予他所期待的东西。
  杨宪锐利的刀锋,再一次闪过一道冷光,令人不寒而栗。这一次的目标,李善长。
  于公于私,他都要对李善长出手。李善长虽然回家休养了,但是退而不休,仍然还是左丞相,是名正言顺的政府一把手;而他杨宪,只不过是代理政务而已;他的弟弟、前山西参政杨希圣,因为得罪了李善长,被判了劓刑,割掉了鼻子。
  杨宪出手了。他先将中书省内所有的旧官员一概免除,全部换上自己的亲信。随后,又唆使学士夏煜、检校高见贤等人不断地向洪武皇帝打小报告,称李善长“无宰相才”(夏煜是一个很有才学,深受洪武器重,曾多次出使方谷真)。
  这么明目张胆的举动,最先被吓倒的,却是洪武皇帝本人。他心中明白,这江山并不是他一个人就能打下来的,都是淮西这帮老哥们拼死向前,一起奋斗的结果;而且,这天下还没有太平,前方的老哥们仍然还在浴血奋战;再说,这十多年来,“军机进退,赏罚章程,多决于李善长”,这潭子水,要多深就有多深。连他这个皇帝,都不得不思量几分。
  洪武希望用杨宪来削弱淮西势力,剪除繁枝茂叶;却没想到杨宪竟是如此干脆,直接把刀捅向了淮西帮盘根错节的根。
  洪武也很干脆地拒绝了,“善长虽无相才,与我同里,我自起兵,事我涉历艰险,勤劳簿书,功亦多矣。我既为君,善长当为相,盖用勋旧也。今后勿言”。
  杨宪在进攻中,却疏忽了一个人,一个既没有过硬功勋、也没有才华文采,甚至连资历都很浅薄的人。在他看来,这个人能爬到这么重要的位置上,只不过是因为我杨宪喜欢找一个无足轻重的人,来作我的副手罢了。

  此人便是中书右丞胡惟庸。胡惟庸也是淮西人,虽然早是地随洪武起兵,但一直在幕后干些抄抄写写的杂事;后来外放担任知县、通判之类的地方小官;调入中央后,也仅仅只担任过二三年的太常寺少卿、正卿等职。既没有主政一省的经历,也没有六部的历练。选择这样的一个人作副手,大多时候真的只是一种摆设。
  胡惟庸果然表现得很听话,虽然是二把手,却很少表达自己的观点,总是以一把手的意见作为自己的意见。但是,如果因此就轻视了他,那么杨宪离死,已经不远了。
  胡惟庸虽然不常在朝堂上表达自己的意见,却会另一个地方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态度相当坚决。这个地方,就是李善才的府中。他同样很干脆地告诉自己的恩师,如果任由杨宪把持相位,那么我们这些人早晚完蛋!
  杨宪一直到死,都没有想到,在他身旁哼哼的,并不是一只猪,而是一只险恶的狼。

  李善长也是个干脆人,说干就干。正巧,科场舞弊,杨宪的外甥被抓了现行,作为舅舅杨宪有心要帮外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胡惟庸在李善长的授意下,却故作不知,让杨宪独自审理,而后便将结果捅给了洪武皇帝;李善长继续行动,亲自上书指控杨宪“排陷大臣,放肆为奸”,为汪广洋鸣冤。
  事情闹大了,尤其是科举案,天下的举子们都在看。洪武皇帝拿下了刘炳;经过一翻拷问,刘炳便“尽吐其实”,供出了幕后指使杨宪;洪武大怒,令群臣共审杨宪等人。
  杨宪很快被定罪,刘炳、夏煜、高见贤等一个也不能少,俱被处斩、抄家。
  大明王朝朝堂上的第一场血,就这么发生了。

  日期:2013-08-23 10:11:30
  【二】将革命进行到底
  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随着前方扫灭残元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全国政权的稳定,洪武皇帝大封有功之臣。
  李善长,为太子太师、韩国公;徐达,为太子太傅、魏国公;李文忠,为左都督、曹国公;冯胜,为右都督兼太子右詹事、宋国公;邓愈,为御史大夫兼太子谕德、卫国公;常茂(常遇春子),郑国公。
  封28人为侯:同赴定远的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龙、顾时、耿炳文、陈德、郭兴、郑遇春、费聚、吴良、吴桢;濠州起兵的王志、赵庸;巢湖水师廖永忠、俞通源、华高;自太平入伍的杨璟;元朝降将康茂才、朱亮祖、韩政、陆聚;大汉降将胡美、傅友德、黄彬;东吴降将梅思祖;红巾军旧部曹良臣。
  除了李善长之外,其余33人均为武将。
  18天以后,洪武又分封了二个人,发配海南半途而反、新任中书右丞汪广洋,为忠勤伯;御史中丞、学士刘基,为诚意伯。
  一个月后,洪武又封在防守南昌、北伐战争中战功显著,但却曾经滥杀无辜的薛显,为永城侯。
  很明显,后面加封的3个人,属于照顾名额。江山是武将们出生入死打下的,武将们不但自己坐享封爵,子孙也可以继承爵位;但是,文臣就不一样了,除了李善长是个特例,明朝最高封爵为伯,且后人不得继承。汪广洋、刘基,因为受到洪武的赏识,才能挤身于大封之列,他们是幸运、光彩的。在这份名单中,还没有明初第一文人、太子朱标的老师,宋濂。他刚刚负责编撰完《元史》,但洪武仅仅只提拔他为国子监司业(中央党校副校长)。

  随后,洪武又颁布了文武百官的俸禄,年俸最高的正一品900石,最低的从九品只有50石。

  日期:2013-08-26 11:09:14
  有必要补充一下,大明的机构与官职:
  中央机构设置――
  中书省:左右丞相(正一品),平章政事(从一品),左右丞 (正二品),参知政事(从二品);以及七品及以下的都事、管勾、参军、断事、经历、知事、中书舍人等。
  六部:尚书(正二品),左右侍郎(正三品),郎中(正五品),员外郎(从五品),主事(正六品),给事中(正七品);
  吏部:文选清吏司、验封清吏司、稽勋清吏司、考功清吏司;
  户部:十三省承宣布政司清吏司;宝钞提举司、钞纸局、印钞局、宝钞广惠库、赃罚库、户部甲字、乙字、丙字、丁字、戊字库、广盈库、外承运库、太仓银库、御马仓 ;
  礼部:仪制清吏司、祠祭清吏司、主客清吏司、精膳清吏司;铸印局 ;
  兵部:武选清吏司、职方清吏司、车驾清吏司、武库清吏司;会同馆、大通关 ;
  刑部:十三省提刑按察使司清吏司;照磨所、司狱司;
  工部:营缮清吏司、虞衡清吏司、都水清吏司、屯田清吏司;营缮所、文思院、皮作局、鞍辔局、宝源局、颜料局、军器局、节慎库、织染所、杂造局、广积、通积、卢沟桥、通州、白河各抽分竹木局、大通关提举司、工部柴炭司;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