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的狰狞面孔》
第30节

作者: 王维明
收藏本书TXT下载
  鉴于一品“上上圣人类”过于神圣,只能虚位以待,留给已故的圣人们。

  中正官按照以上二至九的品第给候选人打分,然后将结果呈报朝廷。朝廷根据品第高下,授予候选人不同的官职。
  曹魏时期,是九品中正制的初创阶段。
  当时,该制度破除了察举制的束缚,在选用人才上出现了一派新气象。曹魏因而人才济济,使动荡的北方恢复了安定,促进了经济繁荣,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随着大地主联盟成功颠覆小地主联盟,以司马氏为首的世家大族逐渐把持了政柄。九品中正制由鼎盛开始衰败,逐渐成为阻碍社会前进的拦路虎。由于中正威权日益加重,中正官又由高门大姓所把持,那么,中正们会积极选拔谁呢?
  日期:2012-02-19 13:10:32
  45、蜕化

  人抬人高、人踩人低。
  不用花花轿子去抬亲朋故旧、名门望族,以图日后相互有个照应,难道还去帮衬没身份、没地位的穷鬼吗?天长日久后,中正官连“德才兼备”的幌子也不需要了。大家心照不宣,直接按门第高低来评级。
  由此,一个权钱结合的“完美”时代来临了。
  九品中正制的游戏规则一旦被士族熟悉,选拔机制必然流于形式。
  高门出身的评委,将符合家族利益而非国家需要的人,批量吸收进了统治阶层。朝廷派系化越来越浓,导致国家公器世袭化、垄断化。官员提携皆源于关系网,跟国家赏罚制度反而无关了。

  有钱又有权的有闲阶级,成为新时代的主导者,形成全新体制:门阀制度。
  有钱但无权的有闲阶级,就逐步被社会所淘汰。
  中正品第虽有九等,却只有两类:上品与下品。在世族当道的环境下,上品含义也发生了质变:由单纯评定人才优劣,蜕变为代表士族社会地位的身份标识,并成为辨别士庶分野的界标之一。
  何为上品?只有二品才是上品,被称为“灼然”。
  三品(含)以下到九品都是下品,又称“寒素”。

  九品中正制成就了门阀制度,自身则成为一种政治装饰品。中正品第唯以血统为准,士族就是高门,高门即获上品;寒素们就成为寒门,只能低头供高门驱使。
  人有“人品”,官有“官品”, 两者联系十分密切。
  上品之士起步价,至少就是五品官。下品之人若有幸获得三品资质,官场天花板已触手可及:六品官衔封顶。至于连第九级品第也捞不到的草根百姓,根本就没资格挤入公务员行列,通通被扫到大街去打杂。
  九品中正制下,人所皆知的口头禅就是: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日益边缘化的察举制却枯木逢春,成为寒门入仕的重要途径。由于各种苦、累、赃活都由寒门来干,如果没有真才实学,也不容易混下去啊!

  所以,晋帝国一开国,朝中大臣皆为门阀士族。
  司马氏自不用说了,何曾、羊枯、杜预、卫瑾、贾充、王浑等人哪个不是仰仗家族势力爬上来?有了九品中正制,将军的儿子必然是将军。
  艰辛打倒曹家后,士族子弟世代为官,从此有了坚实保障。曹魏时期“唯贤是举”的晋升体制,只能成为寒素们美好的回忆了。
  自古洛阳出才子,西晋文学家左思出自寒门,虽有大才,却在门阀制度下屡不得志。他在《咏史》的第二首诗中,引用史实,说明有才之士横遭压抑乃古有之: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借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其中,“世胄(世家子弟)蹑高位,英俊(才能之士)沉下僚” 的强烈对比,正反映出寒门与士族的深刻矛盾。士族占着毛厕不拉屎,真把门外寒门活活憋死!
  刘毅深刻洞察九品中正制的痼弊,不顾无数寄生虫的咬牙切齿,决然上呈了史上著名的《九品有八损疏》:
  “毅以魏立九品,权时之制,未见得人,而有八损,乃上疏曰:臣闻:执政者,以量才授官为本,此事有三难,但关系到国家的盛衰兴亡。人物难知,这是一;爱憎难防,这是二;真伪难辨,这是三。如今设立中正,评定九品,高低随意,荣辱在手。有皇帝威福和朝廷权势。爱憎虚实全在于己,对公不负考核之责,对私不怕告发。用尽心计,钻营各方。廉洁谦让的风气消失了,得过且过的习俗形成了。天下纷乱,只争品级和官位,没听说谦让,窃为圣朝耻之。。。。。。”

  日期:2012-02-21 21:10:56
  46、糜烂盛世
  对刘毅的奏章,司马炎反复阅读着。
  文中句句在理,刘毅可谓想司马炎所想,言司马炎欲言。
  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司马炎何尝不是心知肚明:
  门阀士族势力不断膨胀,已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对皇权构成巨大的潜在威胁。昔日,司马家族就是靠门阀士族推翻曹家皇权;未来,谁知哪个坐大的家族,不会成为第二个司马氏呢?

  对刘毅的建议,皇帝自然表示肯定,并优诏答之。
  司空卫瓘,九品中正制的标准受益者,亦看出世袭官爵的巨大杀伤力:
  世家子弟在毫无竞争的舒适环境下,日后必将沦为一群任人宰杀的废物!
  因此,卫瓘上表力挺刘毅,请求废除九品中正制,复古两汉的乡议里选。
  知易行难!想动士族的奶酪,必须有分化门阀的智慧,以及拼命一搏的勇气。

  一旦涉及将刘毅、卫瓘提议付诸实施,司马炎就畏惧退缩了。
  司马炎是守成者,不是开拓者,不具备开创新局面的胆识和魄力。中国虽然经他之手完成统一,可惜祖辈尚武基因也所剩无几。从“胡嫔争樗(或称晋武伤指)”的小典故上,就可看出司马炎不是成就丰功伟绩的人。
  一次,司马炎在后宫与胡芳玩一种叫樗蒲的赌博游戏。他因争矢不小心弄伤了手指头,于是有些生气地说:
  “你真不愧为将种!”
  胡芳性烈如火,根本不怕皇帝生气,毫不示弱的反唇相讥道:

  “你祖上北伐公孙,西距诸葛,不是将种又是什么呢?”
  司马炎听后竟然脸露惭色,只好作罢。?
  将种,即将门之后。在司马炎看来,胡芳身为将军之女居然是不光彩的事。胡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拿出司马懿、司马昭说事。对先人的赫赫武功,司马炎不以为荣、反以为耻,哪儿有男子汉的雄伟气魄呢?
  司马家族接过袁绍丢下的旗帜,全靠士族之力才打垮了寒门代表曹家。
  而今,刘毅“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的建议,已触及门阀士族的切身利益。改革成功的长远美景固然动人,但改革必然损害士族既得利益。哪个爹娘不希望儿孙继承自家遗产?九品中正制,已使官职成为世袭的私有财产。要把这笔巨额财产无偿充公,那些有权有势的老爹非跟你拼了老命不可!

  一想到自己要站到整个士族的对立面,司马炎就不寒而栗。
  只怕改革没成功,自己就先被人赶下了台,由某位小老弟取而代之了!
  不!决不能与士族为敌!只要活着的时候过得潇洒,那管死后洪水滔天呢?
  刘毅、卫瓘的改革建议,就这样无疾而终了。刘毅虽未能纠正时弊,但其奏疏中的观点却深入人心,为识者所赞同。
  三百多年后,九品中正制终被划时代的隋唐科举制所替代!
  保留了九品中正制,就保障了士族醉生梦死的生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